寒冬时节,漫步在吉水县城滨江景观大道上,寒柳依依,曲径幽廊。晚间散步,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一阵风吹来,人流车流中,空气中划过一股独特的味道,我深深呼吸,细细品味,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我知道,这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县城的独有的味道。
这种味道刺激着我的味蕾,在撞击我的心灵,触发我的灵感,我很想捕捉它,描述它,记住它,如同记住我的乡愁。
我以为,要描述它的味道,只有经历暂居,定居,长居之后,才能体味其中。
(一)
八十年代末期,怀揣着梦想的我,就是从水田偏远的乡下,在乡亲们和父母亲的挥手告别中,来到县城工作和定居的。当时县城范围较小,人流量不大,且刚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但我在这工作和生活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反倒觉得人与人之间十分亲切,热情。那时听到最多的便是吉水方言——"该个后生长得真个彪","来,到屋滴来恰饭"。亲切,呢喃的乡音中,透出县城人独有的热情,厚道与和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县城东面是东山-"吉水东大而高者,曰东山"《徐霞客语》,北面有赣江,碧波荡漾,山是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水是从潺潺小溪汇流成恩江,汇入赣江,山水交相辉映。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吉水县城人内心祥和,形成一种和为贵的生活态度,那是上帝对吉水的眷顾,表现在语言上便是呢喃,低缓,柔美。
在这种吉水方言中,我认为将其分为三个区域更为贴切,准确。以南门大桥至文峰大队这一带,语言中略带快速、铿锵,与人交往中彰显的是热情,友善;以上老街、下老街、四牌楼至原航运分公司这一圈,方言中夹杂着南腔北调,或许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迁徙定居在此的缘故,给人印象是很有见地,涵养和厚道待客的感觉;原县粮食局至文水村董家,樟树蔸下这一带的方言中,尾音稍长,呢喃、低缓,似有吴语越音之味,家长里短,越拉越长,透出的是亲切,随和,处世之道都带着"和"的正能量。
记得九十年代初期,我因公在北方出差,在一个人声嘈杂的火车站上,人头攒动,推推搡搡,但我还是听出了吉水方言的熟悉和亲切。"嘎就死滴,个挤得车上"。"个今黑阶不晓得几阶里到站"。我便挤进人流与他对着方言,不用报对方的姓氏名啥,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啊,那天我们从火车开动一直聊到第二天下火车,天南地北,无话不谈,那是一种怎样的亲近感啊,大家都在心里知道,这就是吉水县城的伢仔哟。
(二)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景观灯饰的装点,吉水县城犹如电影画面炫丽缤纷,煞是好看。我踱步街头,迎面而来的是吉水一中,吉水二中,吉水三中熙熙攘攘的学生人潮。哦,放学了。清一色的学生校服在我眼前晃动,人流中有的学生夹着书本,有的学生攥着文具,从我身边掠过。我看到的是学生脸上的天真,单纯;闻到的是一股文墨飘香……
此情此景,我在想,吉水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才有了全民崇尚教育风气,才有了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爷爷奶奶陪伴孙子孙女读书的良好风气。人们把读书看成是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今晚我所站的这块方地,就是历史上的吉水学宫。曾经的县城仁文书院是有名的。但人们尚不清楚的还有吉水县城学宫。据史料记载,它占地50亩,上下经历近千年,期间改建扩建25次,最后一次修葺是光绪3年(年)。那时的学宫,莘莘学子近千人,窗台灯光,长夜不熄,那是吉水儿女在挑灯夜读。那情那景,多像今晚我看到的学生人潮,那样相似,那样吻合,让我感慨不已,赞叹不已,难怪吉水文化是那样的古老,深邃和厚重。
县城学宫因战乱被彻底毁灭了,承载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就这样无影无踪,让人唏嘘,让人扼腕。但吉水学子不畏艰难,求知若渴,文脉尚在,文气永存。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仿佛看见杨万里、欧阳修、解缙、邹元标、罗洪先在县城鉴湖边上赏荷,东山顶上论道,龙华寺里研经,欧阳修开创了北宋一代新文风,杨万里创建了"诚斋体"一生写诗两万余首,大明奇才解缙动用2万多人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罗洪先的地理学说《广舆集》盖世之作,这些都是彪炳史册的。在古代,吉水还是传说中的"诗和远方"和庐陵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或许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的。
今日之吉水,被誉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一大批后起之秀正在崛起,如吉水在外的江子、喻彬,又如本土学者诗人啸鹏、杨巴金、岚涛、启晁等等,数不胜数。"江山代有才人出"历久弥新,吉水一定会重现历史上的人文鼎盛现象。
(三)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但饮食却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不然的话,怎么叫饮食文化呢。
在我的印象里,县城小吃特色当推吉水炒粉。记得在老车站那里,一字排开的露天炒粉摊,叮叮当当,冒着热气,人在百米开外就能闻到香气辣味,让人垂涎不已。那时我在乡政府工作,来到县城出差办事,吃到一盘堆着像小山似的吉水炒粉心中高兴不已,觉得十分满足,如果能吃到一盘肉炒粉,那感觉有些奢华。后来,县城夜宵摊搬到国光广场那里,一排排棚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到深夜,推杯换盏,常有一醉方休者。蛋炒粉、肉炒粉、铁板粉丝、辣椒炒嗦啰、牛肉粉丝,十分经典美味。再后来,政府规范到夜市一条街了,那曾经让人耳熟能详、回味无穷的炒粉、豆渣、米粉肉、吉水冬酒便鲜有少见,让人心生遗憾。有几次,应朋友之约去夜宵摊吃,我想到的便是经典的炒粉,嗦啰丝,久违的芳香一直洋溢在我的心头。
如今,吉水县城美食实在是太发达了,七号厨房、兄弟厨房、胡胖子、阿牛渔荘等餐馆遍布几条主要街道,东西好吃又便宜;伯爵文山,君弘大酒店家家生意火爆,什么旺顺客、悠然客、好来客,各种吃食应有尽有。但不论怎样,我总还是想念炒嗦啰丝和炒粉,那是那个年代的记忆和符号,这或许也是我想要的吉水味道吧。
(四)
县城上老街老阿婆端着破旧的椅子坐在狭窄的屋檐下,中午的太阳从屋顶瓦缝中投射下来,照在老人身上暖和和的。老阿婆今年80多岁,在这住了半个多世纪。她嘀咕着,唠叨着只有她自己才听得懂的话语。她习惯了老街上的吆喝声、打更声、串门声、聊天声……看见我的到来,她那布满皱纹略显干涸的脸上有了些许细微的抖动。她告诉我,过去这里上下老街,四牌楼是多么地热闹繁华……万寿宫、福昌祥,曾茂祥、梁铜匠、罗记米行,清一色的老字号。鹅卵石铺路的小街从老城这头延伸到了那头。但现在,先是发展城南,后来又发展城北,听说现在又修桥发展到河对面三曲滩那里,她有些愤愤不平,迷茫不止……她认为,上下老街就是县城,就是代表了吉水,怎么能不发展建设这里呢?这些年来她的儿子,女儿都搬到外面去住套房或电梯房了,老阿婆至今守着那斑斑驳驳的,十分陈旧的老房子。不管儿女怎样劝说就是不走。
我听着她的述说,鼻子一阵发酸,心里霎时涌起一股暖流和敬意。我知道老阿婆的那份固执其实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老阿婆守着的是那份乡愁,守着的是那份尘封的记忆,守望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啊。
我告诉老阿婆:今年9月份县里对上下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维修保护作了规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上下老街原貌,秉承"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记住乡愁"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一个老阿婆脑海中古老的、繁华的、留住吉水记忆的上下老街即将会重现。听到这里,老阿婆笑了,笑得那牙齿关风不住。但我分明看到老阿婆笑得是那么开心,甚至有些后悔羞涩的样子。
老阿婆是纯朴的,善良的。她当然不知道吉水的规划发展。这些年,吉水儿女砥砺前行,吉水县城变化太快了,令人目不暇接。对县城我有太多的情愫。我也由当初的不太喜欢到现在的依恋和自豪。我徜徉在县城赣江上的吉阳大桥上,看见县城绚丽多彩的景色,财富广场、银河广场、山水豪城、御龙湾、滨江国际,这些显着洋味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望着吉水大桥,文峰大桥,南门大桥,恍惚之中我仿佛觉得四座大桥就像四列高速行进的列车,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县城两江三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动能和势能正在加速释放,县城,我的故乡,一定会成为吉泰走廊上充满无限活力与潜力,十分宜居,迅速崛起的一座耀眼的新城。
作者简介
胡春尔,就职于吉水环保局,吉水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二十多年,笔耕不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