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太大了郭兰英唱的交城山究竟是文

王学礼:《交城山》是文水的!

王作柱:《交城山》是交城的!

王学礼说:《交城山》原是文水民歌

《交城山》是清代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的一首民歌。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民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山西民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交城的大山里没啦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因为歌曲直白地诉说了旧时代交城山老百姓的贫穷和苦难,所以好多人认为,这是一首交城民歌,是一首“苦歌”。

《交城山》那句经典的开头:“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其中出现了三组词:“交城”和“文水”,“山”和“水”,“浇”和“不浇”,这三组词在歌曲中的对比出现非常有意味。交城的水不浇交城反倒浇文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于不了解交城、文水的地形和交通状况的人来说,确实就像谜一样。

山西境内的中部有一条河流——文峪河,它的上中游流经两个县:交城和文水;文峪河发源于交城山,但文峪河的水一出交城山就拐到文水的平川去了,而且流经文水大半个县,文水县因此得“名”,文水县也由此得“利”;由于文峪河水量充足,四季常流,使得文水自古水利条件独好,一直是全省的粮食基地、农业大县,因而文水人民丰衣足食。而交城山里的人,却只能靠天吃饭,眼巴巴地看着文峪河水日夜不停地浇灌了文水的农田。所以在农耕时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相比较,文水老百姓的生活远比交城山上老百姓的生活富足。

不仅如此,对于生活在交城山的交城人来说,还有更为“日怪”的事情呢。交城县90℅是山区,县城就在山下的平川。而文水县开栅镇的石嘴头,是进入交城山的必经之地和唯一入口,交城川上的人要到交城山上,非得绕道文水不可,交城山上的人要到交城县城,下山后必走文水的地盘。自然地,交城山上和文水川上的来往就非常频繁,关系也很是密切,通婚也比较普遍,尤其是交城山上的姑娘都愿意在文水找个好人家、嫁个好后生。有人调侃地唱道:“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交城的人来交城的家,不走那个文水就回不了家。”

笔者在与文水县开栅村几位老人的交谈中,对民歌《交城山》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目前流传的最早的《交城山》,原来不只三段歌词,民间还流传着第四段歌词:“狠心的爹来没主意的妈,怎把奴家打发在那山旮旯”。为了证实这一段歌词的存在,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在文水、交城走访调查,与交城县研究民间文化的专家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确有其事而且确有其“词”。

对民间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马德先生,从小就在交城山里生活长大,他说:“我母亲是文水开栅镇人嫁到交城山上去的,她说以前《交城山》这首歌主要在文水平川靠山一带的女孩中流传,她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家唱这首歌,我母亲她们唱的《交城山》就是完整的四段歌词。”按照马德先生的说法,把几乎被人们忽略了的第四段歌词,和前面的三段歌词联系起来完整地品味,我们感觉到,曾被我们一度认为叫“苦”连天的《交城山》,实际上表达的是文水的姑娘嫁到交城山中后的怨恨之情,它不是交城民歌,而是一首文水民歌、文水姑娘的“怨歌”。

一是因为莜面在交城山里算是好“茶饭”,毛驴驴车是有钱人家才会有的阔气,所以交城山里的人,是不会对自己家乡有这样的抱怨的。而且从情感的角度上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有哪个交城人会絮絮叨叨地数落自己家乡的种种不好呢?所以这首歌一定不是交城人唱出来的。

二是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词中,一开头都是直呼“交城”之名——交城这、交城那,这绝不是交城本县人的口气,“交城的大山里没啦好茶饭”“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这是在严重不满情绪之下对交城山穷苦生活的嘲笑:“你看看你们交城,你们吃的甚喝的甚啊,没有一样样的好,就连自己山上的水还流到外县了呢”,说这话的一定不是交城人,应该是熟悉交城、和交城来往密切的文水人。

三是《交城山》的第一段,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咱文水”,你发现了吗?在“文水”前面多了一个“咱”字——“咱文水”,这不就更明显了吗?第一,唱歌的是文水人,第二,听歌的也是文水人。只不过有这个“咱”字文水人的身份显一些,没有这个“咱”字文水人的身份隐一些罢了。

四是从第四段歌词来看,有着抱怨情绪的这位文水人,很明显是嫁到交城山的文水姑娘了,可以看出,给她吃上莜面栲栳栳、坐上毛驴驴车的婆家,虽然是山上不错的人家,但她显然是不合心、不满意的。交城山上的姑娘还往山下的文水跑,文水姑娘反倒嫁到这交城的山旮旯,以前吃惯了平川的白面、五谷杂粮,现在一年四季是自己不习惯的栲栳栳和山药蛋,过着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隔绝人世的生活,这位文水姑娘能不抱怨吗?

五是“狠心”“打发”这两个词,表达的是父母的绝情和不负责任,所以文水姑娘一定是无奈地坐上毛驴驴车被迫做了交城媳妇的。或许,之前她在文水有自己的意中人,而且可能有过美好的爱情故事,她在出嫁交城前和父母一定有过抗争。父母收了人家的彩礼,出嫁前对女儿说交城山里这好那好,但姑娘婚后经历的却是相反的情形,这让她觉得受了委屈,更受了欺骗,于是就有了如泣如诉的“闺怨”,有了对“狠心的爹没主意的妈”的责备埋怨。一句话,她后悔嫁到交城山。

六是歌中有“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一句,“一辈子”虽然只是个概数,但至少说明她嫁到交城山已有几十年,当年的文水姑娘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是半老妇人了,应该说,她在交城山不是生活了“一辈子”,而是煎熬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交城山》的歌她也唱了“一辈子”。遇到了伤心伤悲事、回娘家见到久别的亲人、看到儿时伙伴生活在平川的幸福……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引发她的哀怨和唱诉。

“诗言志,歌咏情”,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歌,最具心声,也最能打动人,于是“怨歌”《交城山》就这样动人心弦,也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我们知道《交城山》采用的是传统民歌《割莜麦》的旋律,但它表达的思想情绪就是文水姑娘嫁到交城山上的闺怨,它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文水民歌。不能因为歌中唱的是交城山,就说它是一首交城民歌,我们不能再这样讹传了。

在知道了原本存在的《交城山》第四段歌词之后,我们觉得,只有毫不遗漏地连同第四段歌词完整地唱出来,《交城山》原生态的民间乡土生活味道才表现得更浓厚真切,文水怨妇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才表现得更完整全面: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咱文水;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交城的大山里没啦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狠心的爹来没主意的妈,怎把奴家打发在那山旮旯……

王作柱说:我所了解的《交城山》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山西师范学院(现山西大学)读中文。当时物理系有位交城县的女同学名叫梁宗山,不仅人长得漂亮,民歌唱得更棒,她在学校晚会上的一曲《交城山》,唱响了整个校园。此后,各系的同学们便开始学唱起这首民歌。记得当时的歌词是: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就浇了文水;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二荷啦啦轿车车灰毛驴驴儿拉,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好车马。

又一次,我在宿舍里学唱这首民歌时,被我们班的郭振荣同学听见了,他是地道的交城人,而且对这首民歌有较多的了解。他告诉我,《交城山》这首民歌。不仅仅是这么三段歌词,当地还流传有其它唱段。于是我便跟着他又学了三段:

叫了一声爹来唤了一声妈,你不该把女儿卖到那山旮旯;公爹儿打来婆婆儿喎(读wai,相当于“那个”)骂,该死的那小姑子还磕打奴家;奴有心寻绳上吊死了吧,实实是丢不下我那小冤家。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于年春来到交城县城,遇到了交城文化馆的张有洛先生。他以演唱民歌和曲艺著称,且对民间文艺颇有研究。当我向他请教《交城山》民歌时,他说:“《交城山》最早流传在交城山区,据说是位赶毛驴驮炭的歌手先唱红的,原词较长,除了你唱的几段外,还有其它唱段,如,‘白日里喂猪做饭抱娃娃,到黑间挑灯熬油补鞋袜’等多段,基本是以一位交城平川的姑娘嫁到山区做媳妇的口气来述唱的生活苦歌,但由于歌词太长,一般人记不全,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删删减减就剩下不多的几段了。后来有人将其中三段整理见报,又觉得‘二荷啦啦轿车车灰毛驴驴儿拉’,过于土气,外地人理解不了,便将其改为‘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于是这三段唱词的交城山民歌,便在全县乃至全省流传开来。至于那首原来的长歌便无人提及了。”听了张有洛先生的讲述,我茅塞顿开,终于对《交城山》这首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民歌唱述的自由性和民歌流传的变异性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主要是靠口头传承得以流传。而在流传过程中,歌手的演唱与传播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民歌演唱环境、场景、听众,甚至内容等的多种不固定性,便产生了歌手唱述时的最大自由性。当他演唱一首民歌时,可以不受民歌内容的限制,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民歌内容的理解不断在自由发挥。唱述时可以是男角,也可以是女角;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有时甚至同时出现在一首歌中,歌手不停地转换着角色,以显示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在看待《交城山》这首民歌时,便不能像王学礼同志所理解的那样,将这首反映平川姑娘嫁到交城山中的苦歌与歌手等同起来,单纯地认为就是交城山下女孩子唱的歌,甚至还说是文水姑娘嫁到交城山后所唱的怨歌,并由此断定《交城山》是首文水民歌。这样的理解与判断,有些牵强附会,笔者实在不敢认同。至于王学礼同志提及的那句“不浇那个交城浇了咱文水”的唱词,我敢断定那是文水歌手在文水演唱时发挥上去的,而表达的也是文水歌手和文水人的感情。如果这段歌词得以在文水广泛流传,那也只能说是民歌流传中的一种变异现象。正如“二荷啦啦轿车车灰毛驴驴儿拉”如今变成了“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儿下”;又如后来流传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浇了那个交城又浇文水;交城的大山里有的是好茶饭,莜面白面玉茭面还有那山药蛋;汽车嘟嘟地上来马车哒哒地下,盘山路上跑的都是好车马”。这些词语的变化和内容的拓展,都是民歌流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在学术上都将其称为流传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只能是作为对原有民歌进行研究时的参考,而不能将其作为改变原有民歌地域属性的根据。为此,我觉得王学礼同志因为一个“咱”字,就把《交城山》说成是文水民歌也是不妥的。

民歌地域属性的界定一般来说,对于民歌地域属性的界定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按笔者的理解,首先是要确定这首民歌的流传地区与范围,接着则要追溯其源头;如果源头尚不清楚,则要根据民歌最早采录时所提供的歌手或演唱者的基本情况来确定,看歌手是哪里人、是在哪里演唱的、演唱的民俗内容与方言情况如何,通过对这三者的统一权衡,便基本可以确定这首民歌的地域属性了。就拿《交城山》这首民歌来说吧,按王学礼同志文中所云,它流传的地域是文水、交城一带,追其源头则是嫁到交城山里的文水姑娘在交城山上唱的一首反映交城妇女生活的怨歌。假若真的如此,那么这首民歌的地域界定就应该是交城民歌了,因为文水姑娘嫁到交城山中,又生活了“一辈子”,她已融入交城的社会生活,成为交城的一员,将她唱的民歌归属为文水就有些牵强了。何况这首民歌早有源头,多少年以前就已成定论,它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交城民歌。

如您有山西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等相关图片和文章,或者精美散文、旅游评论、旅游理论探索、建设等方面的稿件,请不吝赐稿。

“行走山西”()感谢您的参与。

如果“行走山西”无意中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名誉,请第一时间告之。

邮箱:

.







































消除白癜风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