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峪口村是文水县的一个小村,位于吕梁山脉东麓,文峪河上游,东靠开栅村,西临西峪口村,南为北徐村,北面有广阔的黄土高坡和岩层山岭,西北越过文峪河水库与交城县接壤。因出山谷之口,又位居其北,得名“北峪口”。该村与南面30里地的南峪口村相对而立,离文水县城10公里,离开栅村2.5公里。全村有人口人,耕地亩。姓氏有李、牛、安、宋等,以李姓最多。
北峪口村因地处依山靠水之地,文峪河之水由此出山,清光绪《文水县志》记载:古代此地有“谷口秋风”之胜景,周边村庄历史久远,使我们无法考证才村的形成时期,通过文水县志和采访得到一些材料,明清两代,设都坊制。北峪口村一半在“开西都”,一半在“文谷都”。民国十三年,实行区村制,北峪口属四区开栅镇,至今一直属开栅镇。民国36年,又一度同开栅划入交城县。年又划归文水县。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出过一位民间武术大师牛德富。北峪口村牛氏长拳掌门人,清光绪十六年为皇宫捕获盗劫皇宫珍物的飞毛腿。光绪帝封其御前侍卫。在村授徒传艺,徒众甚多,至今牛氏长拳仍在北峪口、开栅一带流传。以致人们都认为临河接道的北峪口村民个个彪悍粗野。而村西古道旁的一座小茶房的故事,会告诉您什么?读完下面碑记后,或许您会有很大的心灵震撼……
重修茶房碑记文邑北峪口村有茶房马,其创始碑碣字里行间茫不可辨。相传北峪口村当山径陆路之咽喉,东西往来行人繁如归市。村人好善者,建房备茶权作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近似年延代远,风雨摧残,房屋院墙完全坍塌。仅余旧址一方,隐隐可辨,而前人施茶之典遂亦荡然无存矣。戊辰之春,杜君养真充任村长,劳瘁不辞公益,毕举未创者竭力创造。待因者锐以重修五果市。落成伊始,乃属村副、闾长而言曰:“是村之有茶房倾圮无存,吾辈盍为之重修,一维前人之志,虽现无施茶之力,然既复其房则施茶之举不难矣。”诸将来是亦存浩翔气,羊之义也。佥曰善。于是鸠工疱材督工营造,不数月而茶房乃岿萌,然复唐时始以充饮。杜君此举,其惠他乡之客之意至矣。惟有房无茶,愧无以供陆羽而顾名思义,将或可追茶寮而令,而后行旅之出。于是,途者咸必以此为休息之所,不特此日。村人乐观厥成,即异日来而诸公督理之绩颂声载道可卜矣。洵善举也。工既竣。杜名征记于予,予乃综其梗概以序其事如此。根基外东至王门行道。山西太原府中学堂毕业张爱撰文(前任)文水县实业会工科科员刘勳书丹书记员:安五德安五纪村长:杜养真村副:蔚攀龙王占甲宋富发闾长:宋学礼宋富祟宋学禹李振德宋富高李庆来李善庆李长发周务本杜希贤安五衡薛乃文李庆俭牛永口牛囗囗民国十七年夏历十月穀日在杜村长的带领下,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位于茶马古道的要冲处,乡亲们想到的是路人商旅的艰辛,并以微薄之力,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这不能简单地述说为热心公益,这正是文水晋商文化的一个缩影——辛劳、淳朴、真诚、务实。虽然茶房由于古商道变迁,已不再有车马穿梭的喧闹,但其沧桑的历史将是不朽的丰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