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金堡村名由来
其一:据《文水县志》载,百金堡原名百金濮,清乾隆年间遭水淹,改名百金堡。堡即堡垒,意即坚固而不易被摧。此说反映了百金堡的地理特征,百金堡村东有文峪河横贯村境,村西有七支渠,历史上地势低下,易遭水患,如今整个村庄比旧日增高两米多。
其二:百金堡原名刘家庄。村谣曰:“先有刘家庄,后有百金堡”。传说村民挖井时幸得百金,用此金修筑堡墙、堡门,遂改名百金堡,有堡门4座,东门两个,其中1个小东门也叫下东门。另有西门和南门各1座。
据有关资料记载及本村研究村史的人员研究,明代汾阳县城外是大片土地,每年秋收季节,屡遭北方蒙古少数民族的抢掠。特别是明隆庆元年(年),俺答族攻入汾州各地,一支血洗离石城,屠人数万;另一支攻汾阳城,围城八日八夜,未能破城,遂转入汾阳乡村大肆抢掠财物、女人和儿童,烧毁庙宇房舍。杏花、冀村、平陶乃至平遥一带村庄大受其害。汾阳自遭此大劫后,为避兵患匪劫,各村镇纷纷建筑堡墙堡寨。靠近并汾古官道两侧的村庄小北郭、太平、大相、小相、尽善、罗城、董寺、黑浮图、大北郭、仁岩、里仁、文同等村镇均建堡墙。刘家庄地处平川,靠近冀村大镇,北临交通要道,无险可凭,村民集巨资建堡当在其时,花费高达百金可能是事实,至于钱从井中所掘则未必可信。
其三:百金堡,原名百金濮,大禹治水时,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川,黄河沿岸留下了9大薮,在小河湾形成了9大薮之一的昭馀祁薮,昭馀祁薮就在文水境内。大者为薮,小者为濮,在昭馀祁薮西南方有一濮,当时水壅而成池沼,因太阳一照波光四起,千粼百闪,故称为百金濮,早有先民在这里居住。后来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战事,村里垒土为墙,成为堡墙,人们也称之百金濮为百金堡。宋代孔子53代孙孔弘治从山东到汾阳府任学政,后落户汾阳,后代迁至百金堡,据说,当时百金堡已存在,或许当时叫刘家庄。刘姓和梁姓是刘家庄的大姓。何时改为百金堡,无从考证。
其四:百金堡也有凤凰村之称。村东门有水井两眼,为凤凰之眼;东南隅建魁星楼,为凤凰之头;村西有三霄庙,村人也称虹庙,为凤凰之尾;村南北各有影壁一个,为凤凰之翅。祖先用百鸟之王精心设计村形,心意表达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这些古迹早已荡然无存,但凤凰村之名却相传至今。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