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康城4月8日
黎族人纹面习俗古来有之,解放后基本绝迹,现在有纹面的老人已经很少了。这是保亭槟榔园里的老人,她们都已经老了,放上几张相片存影留念。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第一、二位老人应该是润方言的面纹,其特点是图式一致性强,不过在面颊的纹式中,也有面左右两侧的花纹成对称。
第四位好象是哈方言的老人,其纹式是由眼尾到口角斜线纹为主。下颔一般有半圆形环纹。 面纹一般一个村一个图案,一个宗族一个图案,与别的地方不同,看了图案就知道是哪里人了。
对海南岛的纹身习俗作记载最早的,可能是东汉杨孚的《异物志》。按《后汉书明帝纪》原注:“(永平十七年),杨浮(应作孚)《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操操下垂至肩’”。到晋代王范的《交广春秋》也写到:“朱(应为珠)崖、儋耳二郡……周迥二千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披发雕身”。其后,宋朝的范成大、周去非、乐史;明朝的戴璟、顾;清朝的屈大均、张庆长、萧应植,明国时的周纹海、史图博(德国人)、刘咸等人,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记述过黎族的纹身。
注: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新品升级
九年匠心雕琢,筑造品质人居
承蒙厚爱·三期新品住宅加推。
为了回馈新老业主,南岛康城四月推出性价比超高的特价房,来现场售楼部还有更大的惊喜,详细问题请咨询售楼部,咨询电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