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陆俭明先生悼念朱德熙先生之作,收入年出版的《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同年发表于《汉语学习》第3期。此次刊发略去原文首尾若干悼念文句。
朱德熙先生从事语法研究主要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他在这个领域里耕耘了四十多年。我们知道,五十年代以前,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语法的间架里进行的。五十年代以后,我国语言学界开始注意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这一方面朱先生一直是一位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成为我国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新精神、研究卓有成效的著名语法学家之一,成为语法研究的带头人、引路人。早在年朱先生就发表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该文以崭新的研究角度,独特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出色的结论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目。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坚持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不断借鉴国外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并融会贯通,改造出新,对汉语语法进行了科学的精细的分析,并通过对典型的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分析,在语法研究方法和语法研究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看法,先后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讲义》、《语法答问》、《语法丛稿》等著作,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为建立新的汉语语法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下面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两方面扼要介绍一下四十多年来朱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
先说说朱德熙先生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我们知道,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汉语句法分析方法也不断发展,其发展顺序大致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句法分析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语法研究上的突破。在这发展过程中,后起的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都是由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并使用的。
在国内最早运用变换分析法的是朱先生,他在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说“的”》中就运用变换分析法论证了“我会写的”这一类“MD的”结构里的“的”也是名词性“的3”,而不是语气词。①而在他所写的年发表的《论句法结构》一文中专门有一小节介绍变换分析,并以汉语实例说明只有根据变换关系我们才有可能找出严格意义的同构格式来。②在后来发表的许多文章里,朱先生也经常运用变换分析法来分析一些为过去的分析法所难以解释、难以分化的语法现象。朱先生运用的变换分析法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Z·Harris),但是朱先生在运用中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朱先生在年发表的《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一文正是对变换分析所作的理论性的总结。③变换分析法的提出和运用把汉语语法研究引向了深入,揭示了更多的语法规律,扩大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年朱先生发表了《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一文,在这篇论文里不仅采用了变换分析法,还进一步采用了语义特征分析法,有效地论述、分化了与动词“给”相关的不同句式。④年朱先生又发表了《“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不仅运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黑板上写着字”和“屋里开着会”这种同形异义句式,而且又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进一步论述了造成同形异义句式的原因。⑤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提出和运用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局限,为同形句式的进一步分化,为同一类词划分小类提供了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而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而语义特征分析法正是朱先生最先提出和运用的。
德·索绪尔关于区分共时的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的学说,给本世纪的语言研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消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把语言的历史研究与断代描写截然分开。朱德熙先生敏锐地觉察了这种现象,并在年为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的中译本所写的《序》里批评了在我国存在的这种现象。他指出,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往往只研究普通话,不但不关心历史,把方言研究也看成隔行,画地为牢,不愿越雷池一步。朱先生批评了这种现象,并以自己的实际研究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一开创性研究工作在朱先生先后发表的《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和《“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等论文里得到了集中的、充分的反映。⑥这一研究方法不仅为汉语语法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子,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研究的道路,从而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朱先生在书房,年8月摄
现在说说朱德熙先生在理论观点上的贡献。
朱先生一直注重并提倡对具体语言事实、对具体的语法规律的描写分析,但我们在阅读朱先生的论著时会强烈地感到,朱先生的每一个论著总是将对具体语言事实、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同研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因而很有理论深度。事实说明,在朱先生的论著中提出了不少新颖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的观点
汉语词类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家对划分词类的依据一直缺乏明确、一致的认识。五十年代开展过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这次讨论虽然活跃了学术空气,但对汉语词类问题没解决多大问题,大家对划分词类的依据仍然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认识。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