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南徐村牌楼
全国有不少叫南徐的村子,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故里。沿国道从文水县城北行五公里,出现一段宫灯式路灯,一座石雕门楼横梁上“则天故里”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横梁上方塑有一条走龙。这里就是武则天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米家古院落
南徐村米姓人家居多,最初村里有米家四兄弟,米庆、米泰、米汉、米浩,经过沧桑变迁,世代繁衍,现在南徐村人口中,有近一半姓米。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南徐村南就有这么一座建筑特别考究的门楼。门楼顶部有双层挑檐,砖雕花栏,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整个门楼壮观雄浑,翘脊飞檐,画梁赤柱,玲珑剔透。青色鱼鳞瓦,排列有序,建筑工艺精良。圆拱形大门前,石条、石鼓成双成对。进门来是三进院,满院古色古香的住宅。院中甬路相衔,两座垂花门楼,上书“松竹秀”“敦伦处”,院落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园锦簇,剔透玲珑。垂花门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楼。门槛内外两侧的门枕石安装着厚重的门扇。在这个精致的三进门四合院已经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当年米家先辈米国珍走西口、下江南,在包头八沟做着南方的茶叶和北方的皮货生意,给后人留下了这处为米家光宗耀祖的大宅院,这里至今还住着米家两代后人。宅院的西面是原来的后花园,现在种着一些蔬菜,还有一片草莓。红军将领米家农年5月9日就生在这里。米家农是米国珍同胞兄弟米国宝的孙子,他先后在文水县和太原成成中学读书,参加了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延安抗大四期二大队四队学习。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直属队总支书记、第十五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热辽军区第25旅团政治委员、冀晋纵队第3旅7团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第22师65团政委。解放后先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师政治部主任、空军第18师政委、空军第23师政委、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政委。
在这座大宅院周边,有几座米家古院落,看得出,这里曾是古村落的中心。其中南面一座两进式的四合院,院前原来是一个花园,而后便是漂亮的垂花门楼,门匾上书“谦光第”,这里是米育英的住宅。米育英不仅当过南徐村的村长,还当过文水县的县长。沟口的五眼桥、文峪河的固河堰就是他当县长时修建的。
历史上,太原府和汾州府之间的官道就从南徐村的五道爷街通过,这里也是村里看红火、闹票儿的地方。五道爷街上有株古槐,树的主干在官道东,而树冠却爬到了官道西,仿佛给古道撑起了个凉棚,村里人称之为“爬脖子槐树”。树旁有个吉祥寺,东有鼓楼,西有钟楼。吉祥寺再往东是姑姑庵。村里还有文昌庙、关公庙、马王爷观等寺庙。后来,那棵爬脖子槐树和村里的这些寺庙都不存在了,只有则天庙完好地保存下来。
则天庙
南徐村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们收集整理的“女皇群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宽阔的文化大街上,白墙黛瓦,墙上是各种文字与图案,内容有南徐村简介、村规民约、美丽乡村建设等。硬化的街道旁,有体育锻炼器材,有村民休息的凉亭。文化街对面,便是则天庙。
则天庙
传说则天庙原来选址在村南,晚上一阵风把建筑材料刮到了村北,最后就修筑在了这里。走进则天庙,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
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始建在唐天宝七年()之前,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
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近千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造型奇特。在营造方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殿内神龛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装饰彩绘富丽,内奉则天圣母像。前部斗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雕像的台基正面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塑像
在南徐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武则天庙一度时期也称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
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则天庙两侧,安放有两座巨大的唐代石狮,通高4.56米,重20余吨。原来是年村民施工时,在村东地下13米出土的。两座石狮一南一北,相隔60米,坐西面东。石狮为蹲式,昂首挺胸,巨头披鬃,公式目阔口,神态威武,体量宏大,堪称巨制,具有唐陵石狮的明显特征。据专家认证,这对石狮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公式陵墓——昊陵的石狮。
人们按照“因山作墓,穿足容棺”的史料记载将昊陵和攀龙台碑的位置设定在西山脚下。南徐村的闫高峰对昊陵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我带到村东,从《攀龙台碑》讲到《太平寰宇记》,从当地田头地名讲到石狮引出的昊陵各门的关系。引经据典,参照实地,最后给我分析了昊陵青龙门、白虎门、玄武门、朱雀门的布阵关系和大概方位。他还拿出一份根据他分析而画出的图纸,上面明确地标注着北陵地、南陵地、碑房地、石柱地、马圈、神头会等地块的名称。也许通过这些古老原始的地名,给我们一些启示。
其实,在南徐村至今还深深埋着一座巨碑,据说有吨重,是古往今来中国第一大碑,碑体可有余字,那就是与石狮同属女皇武则天父亲武士公式相关的攀龙台。巨大的攀龙台虽然不见踪影,但余字的碑文却留在史籍中。就是在这个碑文中,记载着:“唐高祖崩,帝奉讳号恸,因以成疾,呕血而崩。遗令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此处的帝即武士公式,是他留下遗言葬回文水。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并州文水县,太原王墓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即唐则天父,武士公式也,双阙与碑石存,”
远远望去,在村东原来官道旁,又长出了几株高大的柳树和一棵挺拔的槐树,看上去虽然年代不算太长,但枝繁叶茂,树干通天。也许,南徐还有隐藏着许多神秘的传奇......
本文转载于年7月25日《吕梁日报》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