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文水县 >> 文水资讯 >> 漫话文水牡丹

漫话文水牡丹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绝句写尽了国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推崇。

说起牡丹,人们很容易想到山东菏泽牡丹和河南洛阳牡丹,可我这里要说的是文水牡丹。那么,文水也有什么关于牡丹的说道吗?是的,文水曾经是一个遍生牡丹的地方,而且还留下不少关于牡丹的佳话。

现存的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及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与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在《物产》一节中,均把牡丹列为花属之首。而最负盛名的当属熊耳山牡丹。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载:“熊耳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以山状类熊耳,故名……上有洪胜寺,内生神牡丹一本,高丈余,根石窟,鲜艳异常,足称国色。”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则不但沿袭了上述记载,还增加了一些美丽的传说,其卷二《地利志?古迹》云:“县西熊耳山洪胜寺内有牡丹一株,根出石窟,高丈余,鲜艳异常。旧传开放时官民观者无数。寺僧嫌其扰杂,以滚汤泼绝。忽一日见红衣妇人入寺,觅之无踪,牡丹复生,人以为神。邑人田畴读书于此,开放尤盛,人以为祥。今无矣。”其卷十《艺文志》中,还收录了明隆庆三年(年)时任文水县令李学诗写的一篇碑文《洪胜寺记》。碑文对熊耳山洪胜寺内之牡丹又有较详细的记载:“佛前有牡丹一株,不资灌溉,穿石而生,其花艳冶,不类凡种,馨香袭人。萼喷之期,远近士女不惮峭险之劳,登赏者辐辏而至,俗传仙植,谅成然矣。”由此可见,熊耳牡丹之特异及其开放时游人争相观赏的热闹景象。

有关牡丹的记载,除上述熊耳山的牡丹外,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还有一则周家山牡丹的记载。其文云:“周家山牡丹,在县西北周家山,一名灯山龙王庙内。紫牡丹一株高于檐齐,花时最盛。”

由上述记载可知,在明清年代,文水县境内不但遍生牡丹,而且有的品种优异,其特点是:植株高大,花朵鲜艳,生命力极强。

而不类凡种的熊耳山牡丹及其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不但吸引众多游人纷纷前往观赏,更有不少骚人墨客写诗作赋,争相吟咏。康熙《文水县志》卷十《艺文志》收录以牡丹为题的即有五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如时任教谕杨时升的《熊耳牡丹》:“古刹回环碧巘(yǎn)区,奇葩掩映发山隅。相传红袖来青岭,不用千金购一株,朵朵幽香因境异,枝枝浓艳与尘殊。若教移向慈恩寺,宝马雕轮涌画图。”更有一位叫王在台的,为本县平陶人,明万历癸丑年(年)进士。此公曾任山东滕县知县、汉中太守、布政司参政等职,在任时,勤政为民,政声颇佳,后因病请休归里。返乡后,优游自适,吟诗作赋,其《熊耳山牡丹赋》,洋洋洒洒近七百言。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描写了熊耳山牡丹生长的地理环境,其花朵的艳冶馨香及超凡脱俗的品格。请看下列诗句:“尔其仰托云霄,俯凭峭壁,缥缈兮早披海曙之光,连蜷兮悬抹瑶室之霓。”“矧其翠叶丰条,灌溉弗假,美韵孤香,不夭自冶,既远脱兮氛嚣,孰蹂躏兮车马。”作者在结尾深情地三嘱山灵,对熊耳牡丹要“好相保而勿相妨!”

在我国,牡丹成为名贵花卉,始于隋朝而盛于唐朝,高宗皇帝曾召集群臣共赏双头牡丹。帝王知遇,朝野推崇,令牡丹的身价扶摇直上。《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而文水牡丹在唐时已小有名气,当然,这和老家为文水的武则天有关。武则天感情丰富,喜欢各种花卉,尤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序》云:“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则记载说明,早在唐代时,文水就有牡丹种植,且其品种特异,有的是当时京城上林苑中也没有的品种。因此,武则天才命将家乡的珍稀牡丹品种移植到京城长安来。

由上述可知,文水牡丹历史悠久,境内尤其是城西北边山一带,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牡丹生长,更出现过许多特异的优良品种。近年来,牡丹在文水百姓家亦有零星种植,武则天纪念馆还开辟了一个约两三亩大的牡丹园,但其规模较小。倘若能以武则天纪念馆为依托,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精心管理,使之渐成规模,辅之以广告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则不但为文水人民增加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对拉动文水旅游业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愿文水牡丹再现昔日风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zx/5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