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不求回报、善良友爱;他让爱心传递,温暖他人……他就是文水站乙班调车长郝磊。三年来,不仅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乐于奉献,而且他还一直身兼急救志愿者从事担架员工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诠释着一种新的太车精神。本期特别转载《山西工人报》刊登的郝磊助人为乐简要事迹,供广大团员青年学习。
青春的身影,白净的脸庞,帅气的90后阳光男孩。太原铁路局太原车务段的职工郝磊,不仅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在8小时之外还是个急救志愿者抬担员,3年志愿服务时间超过了个小时。
他是太原市急救中心向社会公开招募的第一批名志愿者抬担员中,惟一坚持到现在的。
他告诉记者,当初志愿者抬担员的消息还是女友告诉他的。
年6月,从部队复员后的郝磊恋爱了。医院当护士的女友(现在的妻子)告诉他,太原市急救中心正在通过电视台招募志愿者抬担员时,他欣然前往。他说在部队时自己经常帮助驻地百姓做好事,义务献血,再说还可以加深对女友职业的了解。
太原市急救中心主任唐新宇介绍,急救抬担员短缺是困扰全国各地急救中心的难题。太原人口老龄化、空巢老化程度加剧,急救过程中抬担员的短缺严重影响着急救效率。几年前,太原多数救护车的“标配”是医生、护士、司机,医生负责对病人院前急救并观察病情,护士负责管理医疗器械和仪器,司机负责开车、保障病人在医院。但实际上在出诊过程中,大家都是一身多职,遇到家里只有老人的家庭,不管男女护士都得“上阵”抬担架。于是,太原市急救中心尝试着在社会上招募急救志愿者抬担员。
郝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太原市急救中心招聘为抬担员的。成为志愿抬担员3年间,只要是休息日,郝磊都在太原市急救中心待命,时间也从8时到下午3时调整为8时到下午6时,从一天7个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0个小时。
他告诉记者,最难的是在旧式的没有电梯的六七层楼内抬担架。1.8米长的不锈钢担架要在狭窄的楼道间通过,抬担员只能弯腰来保持担架平稳,同时,大多老式楼道内杂物堆积,通过时就更加困难。
去年冬天,家住省城金刚里的一名50多岁的患者因抽搐失去意识。接到急救电话后,郝磊他们乘急救车一路飞奔。因患者是新搬来的住户,不好意思打扰左邻右舍,郝磊与救护车司机、随车医生、护士在进行急救后将这名多公斤重的患者往楼下抬。这不仅是一个老式旧楼,楼道里还放着一辆自行车,4个人只能把担架高高举过头顶,特别是楼梯拐弯处更是狭窄,他们只能从侧面抬着下楼,中间只能歇口气,没法换手。等把病人抬到救护车上时,郝磊说他的腿和胳膊都快断了,人直接累瘫了。
在现代建筑的高楼中抬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住宅电梯都比较小,需要把担架打对角抬,特别是负责患者头部的抬担员只能把胳膊高高举起,坚持不了多久就胳膊酸胀。
3年间,郝磊最多时一天抬过十趟,无论冬夏,背心都是湿的。收获了辛苦,也收获着感动。一次,郝磊在抬一名肝腹水的患者时,这名患者的儿子明确表示自己有时间一定要去当志愿抬担员;一些父母知道郝磊是个90后以后,鼓励教育自己的孩子以他为榜样。
郝磊说,3年的志愿抬担员工作,让自己收获了很多,学会了许多急救技术,可以给医护人员当助手。他说:“一旦穿上橘黄色的急救志愿服,就像一名警察穿上警服一样,有一种争分夺秒救人生命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为人父的郝磊认为,只要时间允许,他会把这个志愿抬担员工作进行到底,做个让女儿骄傲的爸爸。(来源:《山西工人报》年8月9日)
责任编辑:宁沛蓉
编辑:郭雨青袁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