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文水五代皇陵五

(续上期11月14日《武周文水“五代皇陵”》)

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就是唐代武则天。武则天祖籍文水载于《唐书》史无争议。然而,武则天易唐为周后所建文水武氏五代祖陵历史上却记载很少,及明清已成历史之悬案。而唐文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今第一大墓碑“攀龙台碑”也随之失落所在。早些年,每读武氏记传常为之扼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武则天的研究开始兴起,新成果屡屡面世,然关于“五代皇陵”之研究很少有人涉及。编史修志之闲,我开始从事方言地名与历史关系的研究,常想从这个方面来探讨武陵所在,然终因忙于编志修史,无暇顾及。年春,卸职到研究会,于去年秋开始翻资料、跑文水,历时近二年,始对武氏“五代皇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现就武周“五代皇陵”的考证与同行商榷,以俟有学之士加以补充订正。

四、“五代皇陵”之布局与二碑

(一)“五代皇陵”之布局

纵上文所述,武氏五陵的排列位置与面积分别为:

1.南徐为武华陵“永陵”,建在“武氏皇城”内,皇城包括南徐、北徐、中舍3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

2.靛头沟内靛头村后为武俭之“靖陵”,包括靛头、任家坡2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

3.集灵园大圪堆为武克己陵“节陵”,包括集灵园、大圪堆2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

4.章多到孝子渠西南孝义镇北东一带为武士彟“昊陵”,包括章多、城关、冀周、南峪口、乐村、北夏祠、东夏祠、西夏祠、孝义、孝子渠、中渠11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

5.马村为武居常陵“简陵”,包括神堂、马西、马村、马东、穆家寨等5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

按武氏陵园分布并无一定章法,只是择风水宝地随处而安。但唐家帝王亦是如此,李渊父陵在咸阳东北,祖父陵又在其东北三原县,李渊陵又在其北12公里,李世民陵在礼泉,李治陵在乾县又在西,李显又葬于富平县在三原县之东,李隆基又在其东北蒲城建陵。可见并没有一定规则。

按史记,李虎初葬在今甘肃清水县城东沟10公里之鲁家湾村。唐立国后,李渊将其迁葬至长安三原县陵前乡石马道村西北,《长安志》(卷20)载:“唐景皇帝永康陵在西北三十里”,并记“封内25里”,此为当初陵园北域的大约面积。该陵“积土为陵”,陵冢为圆形,周长米,残高8米,南为米余神道,两侧设置石像生两列,南北长米,东西宽30米,石刻由南向北为华表1对、独角兽1对、石人1对、石狮2对、石马2对。和“攀龙台”一样同为追封之陵,是“台”较“陵”又高一阶,故推“攀龙台”之规模最少也应为“封内25里”,而从文水城东北之“章多”到马村,里数基本相当。

(二)《攀龙台碑》与《太原王碑》

1.攀龙台碑之地点及失因

该碑之失记在清初。清康熙十二年()版之《文水县志》、清光绪九年版之《文水县志》均言失其所在,故肯定在此时期碑已不可见。这次考察中,我特别注意小地名中关于“碑”的称名。经查有三处,一为龙泉村北东之“碑上地”,一为马东村与马村之间之“碑地”,一为孝义村之“鳖儿地”。龙泉村之“碑上地”文水同仁曾多次考察,然据《文水县志》载,该碑应为泌水碑,“虞世南撰书,阔可数尺,屡奉文取之,俞拙俞下,竟不可止,字亦多剥落,泌水久涸,碑亦迷失,不可仿佛其踪矣”。清康熙初知县傅星《泌水名碑》诗云:“泽中没断碑,觅之竟无处,若使子升来,悬望不能去。”清文水县教谕杨时升亦有《泌水沉碑》诗:“五绝当年说永兴,褚欧会县与同称,擅才瀛馆非书簏,摹字兰亭见笔棱,久已龟螭沉泌水,空传碑碣在平陵,从来名下无虚土,片石萦心感慨增。”而且龙泉村现在尚遗有“武后井”遗址,且“龙泉”之村名亦得自此“神福泉”,故此“碑上地”当为虞世南所书之“泌水碑”。

攀龙台碑明《永乐大典》卷载“地埋一半”只有碑额。据此,碑额与碑文各占8.33米,可知在明代此碑尚外露8.33米。从长安元年()十二月立碑到明永乐初年()已年,即便下沉,每年仅下沉1.19毫米。到清初()此碑已不见记载,年下降8.33米,年均下沉3毫米,显然不合情理。梁恒唐先生提出地震说,但从山西地震史料看,从唐景云三年()到明崇祯二年()年中,山西中部共发生较大地震22次,其中明永乐前17次,后仅5次。前17次中,宋建中靖国元年一月二十二日的地震最大,史载“昼夜不停,人畜多死”,但似乎并未影响此碑。永乐后5次地震虽有的较大,但清版《文水县志》中只记到“明嘉靖十六年正月初三”之一次,如不是漏记,则是这几次地震对文水影响不大。假如真的将此名碑震沉,如此大事焉能不载?而且此碑从所立之日起就为世人所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zx/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