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春季行动”开展以来,文水县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县开展以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的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并采取五项措施推动“春季行动”向纵深发展。
一是进村入户集中解决一批问题。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县乡两级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一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深入研究、认真剖析。在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做一次全面诊断,找准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3月10日前,县级领导针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专题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并牵头负责落实。
二是各级领导牵头抓一批典型。坚持以上率下,县乡村三级领导包联抓项目,县级领导包乡(镇)包项目、乡级领导包村包项目、村级领导包户包项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典型。县乡村领导分别牵头抓一批典型,推动更多接地气、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遍地开花、涌现在村头田边。
三是制定实施一批扶贫产业计划和项目。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以县、乡、村分别制定产业扶贫计划,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制定兜底脱贫计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制定致富产业计划,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计划和项目、每个贫困人口都有脱贫门路。
四是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巩固落实产业脱贫专项行动。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26个扶贫合作社的监管,确保合作社将贴息贷款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且严格按照规定规范发展并分红。进一步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对年已获得脱贫保底资金的贫困户分类实施帮扶。
——“传承好家风、争创文明户”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守法诚信、弘扬美德,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形成孝老爱亲、赡养老人的良好道德风尚。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继续深入推进整治行动,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划定区域、明确责任、限期完成,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向纵深推进。
——春季“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在去年部署开展“打黑除恶”为主的三大战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开展以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为重点的春季“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为农村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是推进一批扶贫改革举措。
——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坚持增绿致富双赢、造林管护并重、林牧二业并举,重点实施绿化建设,让群众在造林绿化中有更多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推广大象农牧集团“公司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等金融扶贫模式,扩大覆盖范围,切实解决贫困户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方式,全面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研究加强监管、绩效评价和问责的有效措施,制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完善扶贫项目管理制度。
——做好县际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吕梁市安排,文水县结对帮扶岚县,要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县际专业部门加强联系,社会企业深度合作,达到两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集体经济破零。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一村一策、一村一业,形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和实现模式。整合开发集体资源“破零”,拥有集体耕地、林场、非农建设用地、果园以及荒山、荒沟、荒滩等资源的村,可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入股合作社、出租集体资源、村集体统一经营等方式,通过收取承包费、按股分红、经营收益等,最大限度获得集体收入;盘活经营集体资产“破零”,对农村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生产装备设施等集体闲置资产,农村移民搬迁闲置房屋、院落等闲置房产,通过依法改造、资产重组、产权置换、股份合作经营、直接租赁等方式获得集体收入;发展特色旅游“破零”,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为主题,开发本地小吃、手工艺品、饰品、土特产等特色旅游产品,统一组织管理、营销、服务和收益分配获得集体收入。
——开展企业帮扶。重点开展以技术工人、护理护工和家政服务为主的培训,并通过政府部门与企业有效对接,帮助贫困群众进入企业、合作社、第三产业商户或外出进行务工,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贫困群众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将分散经营的土地、林地等资产以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依法有偿流转给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济组织,进行资产收益分红,并与企业签订最低分红保障合同,促进收入增加。
——结对帮扶贫困村。通过积极与扶贫企业对接,对全县33个贫困村实行“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的帮扶模式,由帮扶企业或帮扶单位为贫困村扶持一项主导产业,完善一项公益事业工程,确保达到贫困村退出十三项标准,真正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
文水新闻办马智勇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