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文水寺庙之光统头山云顶寺

听着这个山名,让人由不得联想和尚的脑袋,其实毫无关联,也并非寸草不生的光山秃岭。光统头山实际就是文水大陵山的主峰“灯树峁”,位于县城西偏北11公里,马西乡大南峪村西北5公里的深山中,海拔.5米。这座山峰的名字怪怪的,现在的《山西山河大全》上也找不到,但年头老多老多了。位于它东南3公里的子夏山很出名,在子夏山的石刻上,据说有关于“光统山寺”的文字记载,那石刻是晚唐大中七年()的,文字早已驳斑模糊,词句挺深奥,几乎读不通。石刻主要记述的是昙鸾祖师(—?)的事,其中有昙鸾与伶人交流佛乐的过程,有人揣摩好像还记述着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在此处向昙鸾祖师求教。如果真有这事儿,那就有可能发生在高洋登基的前几年(—)?反正当时的寺名就已经叫“光统山寺”,算一算,离现在来年了。

光统头山非常偏僻,山路崎岖,现在从文水县城去一趟也很不容易。再早的记载没有见到,至明天启年间《文水县志》是这么写的:“峻岭危峰,雄耸天际。或云光武(刘秀)统兵于此,故一峰有前锋台之名。山上有白云顶寺、玄帝庙、文昌祠。季春三日,进香者如猬,号曰‘西顶’,幽深盘曲,松柏盈山,亦胜境也。”

清康熙、光绪《文水县志》的记载,与明天启县志的大体一致,“云顶寺,在光统头山隈”,玄帝庙改成了真武庙。

灯树峁,在子夏山主峰西北3公里,石堂沟的西端。这个山峰的形状奇特,山顶有一片小凹地,面积约半亩,俗称“河池峁”。旧时,人们把有底座的油灯架叫“灯树”,底儿大,颈细,顶平,顶上是个“灯碗儿”。据说,这山的形状像灯树,从而得名。山坡中下部生长侧柏和白皮松,上部有稀疏的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混交林及小片的灌丛,但山头岩石裸露,比周围别的山头高出一截,太阳出山后阳光先照到这个山头,亮光光的,这就是山名的来历。现在当地人用方言称呼,说成是“光照(读zuo)头”。古时的寺名跟着山名起,也叫成了“光统山寺”。这个寺名在明清两代的《文水县志》上都没有,估计历时久远,到清代就冷落了。清代的《文水县志》记载光统头山隈的云顶寺,从寺名推断,高出云端,好像应该与“光统山寺”重合,但现代的地图上,既无“云顶寺”,更不见“光统山寺”。在灯树峁往南1公里处,有个“永定寺”。按读音估计,地图上的“永定寺”,应该本是“云顶寺”,字异而方言的音同,没错!

不管是永定寺,还是云顶寺,现在这片地方杳无人烟,当年寺院的痕迹仅剩些零乱的破砖烂瓦了。唯一能肯定的,此地是海拔米的一个向阳的山弯,符合古志上的“山隈”,曾经建有县境内立地最高的寺院。当时取名“云顶寺”,那是因为常有白云在脚下飘浮,一派仙境风光,远离凡尘,阿弥陀佛——

明万历年间(—),文水县的才子王在台偕同友人登光统山参禅,写过一首七律,前四句:

矗矗危峰岚气新,纡回一路满松筠。

珠灯耿耿浮空色,宝盖巍巍住法身。

峰巅高耸,云雾飘浮,山路迂回,松柏遍野。能看到“灯树峁”闪着光色,如同高高的宝盖,罩住这一片佛陀仙境。

王在台,字尔基,文水县平陶里人。自幼品性温雅,好学不倦。他与友人登山拜谒光统山寺,估计是在未中举之前,正当年轻,身强腿健。他们那时可能还游览了离云顶寺不太远的玄帝庙和文昌祠(可能是现在地图上的“旋风楼”)。王在台于万历三十一年()中举,十年后考取进士,授山东滕县令。天启元年(),任户部主事。受奸佞魏忠贤之祸,回乡闲居四载。后来再被启用,转任陕西汉中太守,又升为巡抚,因病归里,“优闲自适”,年七十四而终。

王在台,既是一个谦谦君子,又是一位忠君爱民的贤臣。他故于明末(或清初?),自他之后,《文水县志》再没有关于光统山和云顶寺的诗文,显然进入清代之后香火渐稀,极少有人问津了。

时至今日,子夏山名闻遐迩,文人学子多有举步攀登、寻幽访古者。而年前,古人是如何看中那座“光统头山”的?又是怎样历经艰险地将砖、瓦、琉璃等搬运米高程,在旷无人烟的峰巅上建筑光统山寺、玄帝庙和文昌祠的?姑且不说砌砖上瓦、淌汗滴血的劳作,就只是步行朝山,也足足是一趟极其辛苦的跋涉,仅仅谒庙上香,也是步步惊心、异常恐惧的攀登吧?

古人,我们的祖先哟,何以能如此?只有——信仰。

信仰,是可敬的,甚至是可怕的,而永远是伟大的。

.04.01文水章多村注:文内照片除注名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李晨光,笔名楚胥,曾用笔名程光,林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热衷考察晋商茶路和晋商家族史,先后出版《儒商常家》、《晋商茶路》、《晋商堡寨》、《晋商十大家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7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