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竟然还有如此的人物景观

孔子高徒子夏

子夏,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擅长文学,才气过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春秋末晋国温人。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论语》中记述了子夏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文水曾是子夏讲学的地方。孔子去世后,子夏就在西河即现在的文水、汾阳一带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相传《诗经》、《春秋》等著作都是由他传授下来。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卜子”。

子夏当年在文水是如何设教传授他的言论和思想的,我们无从考证、不得而知,但至今文水县仍有很多与子夏有关的遗存——

一是子夏山。子夏山位于文水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神堂村北,东起羊沟,西临旋风楼,南到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米,此山最早名“隐泉山”,后又称“大陵山”。因子夏晚年退隐设教于此,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自然也就有人称为“卜山”和“商山”了。

二是隐堂洞。传说是子夏隐居之所,位于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约米,是一天然石灰岩洞,高10米,深20米。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洞旁凿有两孔石室,石室前壁留有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石门宕雪”。

三是孝子渠。孝子渠现在为文水一村名。子夏设教于隐泉山后,“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该父好山,遂沿山寻访,时值寒冬,风雪交加,其子冻死一山村沟渠。”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作孝子渠村。《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后,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

四是神堂村。因当年子夏设教,后来便成为历代文人朝拜之地。元大德十一年(),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大庙底下的村子便叫做了神堂村。听神堂村的老人说,就在村子岔口的山脚下,有几棵双人不可合抱的柏树,那就是“子夏庙”。原先还有几间庙宇,后被拆毁了,只剩下那几棵上千年的柏树。

五是信贤村。因子夏来此设堂讲学,吸引了很多信徒迁此求学,因此人们把这个村子叫作“夏迁村”,后来村名改为“信贤村”,意在表达对子夏贤人的信仰和崇拜;就是到现在,文水人面对“信贤”两个字的时候,也不读为“信贤”的本字读音,仍然读音为“夏迁”。

六是子夏祠。很早前文水子夏山山上和山下有数不清的“子夏祠”,现在健在的老人们见过并记得的子夏祠有:孝义村子夏祠、南贤村子夏祠、南武村子夏祠、神堂村子夏祠等,更多的子夏祠人们都传说有过,但可惜这些都随着沧桑岁月成为历史的记忆了。不过,文水现在还有三个村子因子夏祠而名,分别是:东夏祠村、西夏祠村、北夏祠村。听老人说原来也有南夏祠村,因为和孝义村的房舍连在了一起,后来就被吞并了。因为村名能够口口相传,所以现在它也成为了唤起我们对于子夏记忆的重要符号和载体。

山上有洞,山周有村,村旁有庙,庙祠相连……这在当年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就凭这些,我们就能想象到当年子夏在文水设坛讲学门徒云集的红火,想象到文水民众对子夏香火朝拜的虔诚,想象到后来人在庙祠里诵学《论语》和子夏言论的旺盛。

子夏山

子夏山位于本县西南方向的神堂村村北,距离县城12.5公里,东起羊沟,西至旋风楼,南起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米。子夏山最早时名叫隐泉山,后来又称为大陵山,因孔子的高徒子夏在晚年时隐居于此,因此在唐玄宗时又将此山改称为子夏山。

隐堂洞开天辟地天地之产物,子夏晚年隐退于此,设教西河得名隐堂洞,后因隋朝年间唐王李世民上的此处隐息又名隐堂洞,随从大书法家虞世南留书石门宕雪,此洞深30米左右,宽最宽出有20左右,洞高18米,洞外面有两个人工凿的石室,石室上面都有隋朝石刻。上刻有慧远比丘僧,子夏遗承,僧光旧迹,灵山作镇,开皇五年正月十五日建。洞内景象

石门宕雪

两山壁立势若又阙,涧水下注,浪如喷雪,唐朝名臣虞世南曾来此游览,写了“石门宕雪”四个大字。以后历代游人多来此观赏景胜与书铭。石门宕雪,传说在下雨时,沟外面下雨里面下雪。

西河遗迹

水库

神堂水库在洞沟里面距离石门宕雪二里,与隐唐洞相邻是一道美丽风景线。雄伟的大坝,始建于60年代当时全靠人工修建在那个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的前辈用自己的血汗建起了如此坚固的水坝为下游的几个村庄提供了有效的灌溉。

文水乡村关于子夏传教的故事

文水有两个村子因子夏两个儿子的孝行义举而命名。孝子渠现在为文水一村名;子夏设教于隐泉山后,“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该父好山,遂沿山寻访,时值寒冬,风雪交加,其子冻死一山村沟渠。”后来,人们便根据其子的孝心之举,把这个村子叫作孝子渠村。明成化《山西通志十七卷》记载,位于“县城南十里孝义都”,也就是现在的孝义村,除建有子夏庙外,明“景泰六年建楼一座”。子夏次子因孝寻父冻死,长子在子夏去世后,还曾在文水传教讲学,继承父业,义举可嘉。孝义村即因子夏两子的孝行义举而得名。

在文水,还有一个与子夏设教有特别含意的“夏迁村”。传说“夏迁村”是子夏在文水游学设教的重点,因条件简陋,于是“冬棚夏林”,夏天多在村中杏树林中讲课。后来子夏失明后,移师南迁到了河津,或许在子夏一行出发集合时,文水人民在夏迁村举行过隆重的送别仪式。为了追念和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就把村名叫做“夏迁”。“夏迁”后来书面上写作“杏贤”。文水方言中“夏”“杏”同音。晚清后期改为“信贤”,意在表达“崇信尚贤”,也因官话中“杏”和“信”同音。但直到现在,文水县民间方言仍然说信贤村为“夏迁村”。

文水的许多村子从“夏迁”河津以来就建有子夏祠庙,塑像立碑,设堂供奉,子夏的英名已经深深植根在文水人的心中代代相传。文水将县城一条大街命名为“子夏大街”,商山脚下复建了子夏草堂和生平壁画,西山的过山公路有一处大字“子夏隧道”鎏金闪耀,文化界人士还开办了“子夏风”学术论坛;目前,子夏山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已经启动,一些学校和文化广场树立子夏塑像已做规划,在子夏山恢复勒石“石门宕雪”“博学笃志”正在进行……我们相信,在世代接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子夏的思想光辉和文化遗产,一定会像巍巍的子夏山一样,永泽后世,长留人间。

子夏设教文水的史书和碑刻记载

记述文水隐堂洞为子夏退隐西河之处,目前当数隐堂洞石室阑额的一方隋开皇五年石刻:“隐泉山者,盖西河之巨镇,长汾远亘,冲波淼其荡薄,叠嶂回临,高树郁其森耸。又有子夏遗称,僧光旧迹,行雨行云,登年不爽,或祈或报,神听无违。”其中,“西河巨镇”“子夏遗称”,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关于子夏退隐西河最早的碑刻,惟文水子夏山隐堂洞有之,应该是子夏退隐文水隐堂洞最早、最有力的铁证。

现存文水神堂村子夏庙的清乾隆年间碑记写到:“续得回车留道脉”“西河乐育展宏载,泗水心源一脉来”“来登卜子堂,尼山留道脉”等,便是对子夏秉承先师遗愿、实现道脉传续的如实映证。

文水人民对先贤子夏的永恒纪念

子夏退隐的隐堂洞石室和山上的学堂,后来成为历代文人朝拜之地,当地还在山脚下修建了子夏庙。史书记载:“春秋始祭”。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就记载:隐泉山上“有卜商神祠,今见在”。大德十一年又予复建(史籍记载明延祐二年重修)。人们便把神堂底下的村子便叫做了神堂底,书面写作“神堂村”;现在村子里还保存了乾隆八年的“西河夫子祠碑”残碑,碑上“东鲁薪传弟子师西河……文水商山”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见。

包括神堂村的子夏庙在内,文水境内竟有八九处子夏祠庙。唐初魏王李泰在《括地志》中记载:隐泉山“有卜商神祠,今见在”,子夏山上现存唐大中七年《山寺石门路记》中有“遗庙谥焉”的碑记,这些都说明文水境内的子夏庙,其实早在隋唐之前就有很多了。所以史籍记载以及老人们说的孝义村子夏祠(史籍记载元至元初建,明洪武年间修)、南贤村子夏祠、南武村子夏祠(明洪武十五年修)、神堂村子夏庙(隋唐前修、元大德十一年重修)、乐村的子夏庙(明大德十一年建)、石永村的子夏庙等应该都是异地新建或者旧址维修。文水还有三个村子因“子夏祠”而名,分别是:东夏祠村、西夏祠村、北夏祠村,原来也都建有纪念子夏的祠庙;听老人说原来也有南夏祠村,因和孝义村舍相连被合并到了孝义村。这么多的子夏庙,都是为了纪念曾在这块土地上广传教义的“神贤”。

为了纪念子夏设教文水,文水带“贤”的村名就达15个之多,这些村子都曾是子夏和其弟子的游学传教之处,如南贤村、北贤村、保贤村、上贤村、信贤村等,目的在于倡导尊贤之尚,传承卜贤遗风。现在已经弃用了的明清“堡寨”“坊都”中:待贤、思贤、维贤、东贤、贤武、贤马等等就更多了。南武村子夏庙重修碑记说:子夏西河设教的弟子中,“段田二贤尤其娇娇,特出者焉。”在这些贤名的邻村,还有一些纪念子夏高徒的村名,比如:“段城”是为了纪念段干木,“田家堡”是为了纪念田子方,“吴村”是为了纪念吴起等等。还有一个村子叫“乐村”,村名的来历是因为子夏游学此地时,见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便赞叹道:此乃快乐之地也;于是命名为乐村。

今日脑洞大开

某人买了易开罐农药,打算自杀,他的情人也要求同归与尽,但农药份量必须一整罐才会毙命,结果两个人都死了,为什么?









































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