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仲春,费时二年的文水五代皇陵的考察和调查暂告一段落,在此基础上,草草完成了《武周文水五代皇陵之研究》的文章。此后的十余年中,虽然我一直试图继续深入探讨,但终因种种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不能如愿。偶有一些新得,则随笔录记于册,不经意间形成以下这些文字。虽然有的想法现在还不是太成熟,但我还是想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商榷。
在古代,龙凤历来为帝后之代称。此为从平民百姓到帝王的共识。在武则天母亲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中,有“龙轩黯黯俄为兜率之天,凤阙苕苕忽似须弥之座。”唐玄宗在《置北都制》诏书中有“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在《过晋阳宫》诗中有“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所以在陵区含有龙、凤、日、月、昊、天、地、王、皇、乾、坤等与帝王相关的地名尤得注意。
文水城俗称为“凤凰城”。据说,古代在文水城的北重门外,有一大照壁,上面镶有“凤凰城”三字。宋朝元符年间,县城由旧城西迁十里到此,之所以选择此地建城,传说是因为从前落过凤凰。凤凰是什么样,我们只能在图画中看到,真正的凤凰可以说谁也没有亲眼见过。但历史传统习惯上把皇后称为凤凰自古犹然。远的不说,清西陵珍玘墓室,就有个村叫凤凰台村。而文水城建在章德陵、昊陵、攀龙台之南,这个陵又是武则天为其父而建,称做凤凰当之无愧。故古人移城到此,则镌字“凤凰城”于北门。如按后人附会之说,因城门拐弯而名,则太牵强。从历代舆图上看,文水古城方方正正,周长九里十八步,高三丈二尺。如说凤,则未免身子太宽吧,而翅膀又太小,和刚出壳的雏鸡一样,何有凤凰之形?
武周天历二年()改章德陵名“攀龙台”,改其母杨氏的顺陵为“望凤台”,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名称都是武氏亲自命名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在这件事上可以当武则天的家。而且直到清末,陵名都是由皇帝亲自起。如清代光绪帝的崇陵,选在易县梁各庄西部偏北的一块平坦之地。这里丛山环抱,背阴向阳,约五里见方。只是名叫绝龙岭,大臣们认为太不吉利,于是拟改名为“九龙峪”,但考虑光绪是清人入关后第九代“真龙天子”,九龙至此,绝后无续,也不好。最后,经光绪皇帝御批改为“金龙峪”,至今仍名。
由此推来,如果单从名称上分析,文水城所以叫“凤凰城”,初意就是为纪念武则天。舍去武皇,文水还有谁家姑娘配当“凤凰”?况且,城址本身就建在“章德陵”旧址。清光绪版《交城县志》在“大陵城”条有记云:大陵城,在县西南平下十五里,相传为伪周武氏废陵旧址。故文水县书院尚有武陵之名。想来,其时文水县之有识之士亦认为县城为武陵旧址,故有此笔墨存世。
在陵区内,含有龙凤的地名也较多,如“上贤塔”俗称“镇龙塔”,上贤坡古叫“凤凰山”;孝义、马东有凤凰峁、龙王山。上贤村孝义、马东都地处昊陵中南区,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这些以龙凤作地名的原意非武皇莫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