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龙的传人发祥地

年,??????????毛泽东曾充满深情地这样评价黄河:“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他还说:“如果有可能,我就游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现在开支票,但哪一年兑现不晓得。??????????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我们沿着毛泽东主席的志向,兑现他老人家当年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的愿望!现在进入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希望大众旅游要向徐霞客学习,实现毛泽东的志向向黄河长江考察旅游,本人欲望毛泽东开的支票未能兑现,我们去兑现!是否能引起大家志同道合的共鸣呢很期待!!!??????????黄河沿线的所有城市包括县市:玛多县,达日县,久治县,玛曲县,玛沁县,同德县,贵德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市,永靖县,兰州,靖远县,景泰县,中卫市,中宁县,青铜峡市,吴忠市,灵武市,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石嘴山市,乌海市,磴口县,巴彦淖尔市,包头市,达拉特旗,托克托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府谷县,佳县,吴堡县,韩城市,河津市,永济市,潼关县,芮城县,平陆县,三门峡市,孟津县,郑州市,开封市,台前县,范县,平阴县,济南市,东营市,利津县。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1]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2]中文名称黄河英文名称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所属水系黄河水系地理位置中国北部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2]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3]干流概况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5]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6]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清康熙四十三年(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7]),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7]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6])。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5]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8]年秋测量结果表明,黄河源以扎陵湖入水口为结算点,几大源流长度分别为:玛曲(约古宗列曲)-玛曲曲果:.6米;玛曲(约古宗列曲)-约古宗列曲(青鸟龙洼):.3米;卡日曲曲果:.7米;卡日曲-尕日阿强喀曲-棒喀曲:.1米;卡日曲-尕日阿强喀曲-拉浪情曲(拉哈涌曲):.1米;卡日曲-尕日阿强喀曲-拉浪情曲-那扎陇查河:.0米。干流走向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上游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星宿海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4公里,水面落差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有最长的峡谷拉加峡、最窄的野狐峡、比降最陡的龙羊峡。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公里,河宽~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公里,河宽~2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中游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米,平均比降7.4?。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公里,水面跌落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黄河在晋陕峡谷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米。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米左右。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门峡以上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下游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黄河入海处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公里,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桃花峪~高村河段长.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12]支流水系径流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支流共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黄河流域图黄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而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积沿河长的增长速率差别很大。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集流面积39%和61%。大于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右岸条,流域面积3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区间,右岸流域面积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积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长公里,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公里,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公里,汇入支流极少,面积增长率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黄河水系,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河流,分布于流域各地,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基岩性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使水系的平面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河网密度各地也不同。[14]多曲,西源源于日吉山北部,称洛曲,南源源于董切山,称贝敏曲,合流后从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称多县境,在扎陵湖,鄂湖中间入黄河,。境内河长.9公里,支流共29条,正源从日吉山北部起,称日窝亚西水,左有牙西当陇水注入,向前左有窝陇拉博水注入,水为时令河,右有加日扎水注入,又有扣日哈毛青,亚热亚两条时令河注入,向前左有索地陇水注入,右有托洛曲注入(托洛曲较大,由大小12条小汇成,发源于托洛峡佳处站)左有才地马亚水注入,向前右有奔茨祥鄂水注入,左有托地托朵水,右又有那陇尕姆水注入,左有年渣陇巴水及另两条无名时令小水注入,又有努钦水注入,右有阿克昂仓水,赛尔晓贡玛水注入,左有内穷水注入,右又有一小水注入,有白木曲注入。多曲由西向东至北转向东北流,左有扎加龙水注入,右有无名河与柏格永曲注入,左有无名曲、加塔贤木恶文水、加塔格龙那水注入,至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县境,出境处水宽39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1.5米。白木曲为多曲一大支流,为南源,由阿克不龙水,桑加水,贝敏赫若昌水,夏者涌水、贡德通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巴扎让龙巴水、达涌曲等大小22水汇成,其中夏者涌水,贡德涌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已水,扎让陇已水均较大,各由数水汇成,白木曲全长83.7公里,南接阿木错和冠察,与多曲汇流处水宽30米,深0.7米,流速每秒0.5米。拉浪情曲,在称多县境西北角部,由扎根加陇水、热核样鄂水、那扎仁水、那扎陇查河等大小支流16条汇成,多数为时令河,至朵热强卡,拉浪情曲与帮卡曲合流称朵热强卡曲,是卡日曲的重要支流。[7]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于流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晤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万,耕地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鸟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氵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流经晋东南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耕地万亩。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平方公里。[15]湖泊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的,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它们是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一、扎陵湖和鄂陵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为构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变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国内海拔较高的淡水湖。二、东平湖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16]流域概况地貌特征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0米,相对高差达~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第二级阶梯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公里,宽50公里,海拔~米。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米、4米。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南界长城,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米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0~1米,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库布齐沙漠逶迤于高原北缘,毛乌素沙漠绵延于高原南部,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高原内盐碱湖泊众多,降雨地表径流汇入湖中,成为黄河流域内的一片内流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青海高原,东至太行山脉,海拔0~米。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塬是边缘陡峻的桌状平坦地形,地面广阔,适于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塬面和周围的沟壑统称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呈长条状垄岗,峁呈圆形小丘。梁和峁是为沟壑分割的黄土丘陵地形,称黄土丘陵沟壑区。塬面或峁顶与沟底相对高差变化很大,由数十米至二三百米。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在长期暴雨径流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滑坡、崩塌、泻溜极为频繁,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汾渭盆地,包括晋中太原盆地、晋南运城——临汾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太原盆地、运城——临汾盆地最宽处达40公里,由北部海拔0米逐渐降至南部米,比周围山地低~0米。关中盆地又名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南界秦岭,北迄渭北高原南缘,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米。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横亘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黄土高原飞沙不能南扬的挡风墙。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大部分海拔在0米以上。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高岭脊海拔~米,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米的华北大平原。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鲁中低山丘陵海拔~0米。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本阶梯除鲁中丘陵外,地势平缓,微向沿海倾斜。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约米,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黄河流入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米,古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17]流域气候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3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以西的高原地带,为~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年6月20日)。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四、湿度小、蒸发大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毫米。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六、无霜期短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18]经济文化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19]水文特征径流量一、实测年径流量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秦厂站.4亿立方米。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8亿立方米。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年7月至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亿立方米。二、天然年经流量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年7月至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2亿立方米。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年7月至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4亿立方米。三、年径流特性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毫米,年径流深~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66亿立方米(年7月~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52亿立方米(年7月~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20]洪水特征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兰州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也有22天,实测洪峰流量一般为0~0立方米每秒。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但是兰州以下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与兰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加之宁蒙河套平原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虽然流域面积增加了16万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般可削减20%~25%。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立方米每秒。据调查考证,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立方米每秒。[21]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达~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2~3天,最长可达5~10天,暴雨面积一般为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如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碣镇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毫米,5天雨量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2~5天,最长为3~10天,洪水过程线多为涨落迅猛的尖瘦型。中游干流各站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吴堡站为20立方米每秒(年)、龙门站为20立方米每秒(年)、三门峡站为00立方米每秒(年)。龙门站的洪水主要来自吴堡以上,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三门峡站的洪水主要来自龙门以上,洪峰平均占74.2%,洪量平均占75%~77%。龙门至潼关河段长公里,河道宽达3~19公里,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如年8月陕县站12天洪水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沙量的50%。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龙门站为公斤每立方米,三门峡站为公斤每立方米。[22]凌汛黄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每年初春开河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下游花园口至黄河人海口两个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称为凌汛。黄河这两个河段的共同特点是:河道比降平缓,流速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纬度差较大;气温上暖下寒,结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冻开河则是自上而下,当上游解冻开河时,下游往往还处于封河状态,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湾、卡口等狭窄河段,由于排泄不畅,极易结成冰坝、冰塞,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冰凌洪水的大小,与河道中的槽蓄量和冰量的多少有关,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冰凌洪水的洪峰流量沿程递增,与黄河下游伏秋大汛洪峰流量沿程递减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开河时由于河道前期沿程存蓄水量迅速释放,流量逐段汇集、增多,造成凌峰流量沿程递增。如年凌汛期间黄河下游孙口站凌峰流量只有立方米每秒,到泺口站迅速增至立方米每秒,而到了利津站则增加到立方米每秒。第二,流量不大,水位很高。由于河道排泄不畅,或冰坝堵塞,造成上游河段水位迅速壅高。如下游利津站年凌峰流量仅立方米每秒,水位却达到15.31米,比年伏秋大汛期间1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还要高1.55米。[23]水力资源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时,根据干流落差米,计算得黄河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万千瓦。龙羊峡以下至人海口,共布置了46座梯级,利用落差米,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亿千瓦时。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亿千瓦时的6%。73.3%的水力资源分布在黄河干流上,其中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和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分别占干流的53.9%和32.1%。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共.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亿千瓦时,其中水力资源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支流共条,大于50万千瓦的支流仅有洮河、湟水、渭河3条,其他支流蕴藏量大多小于10万千瓦,开发条件亦较差。全流域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座,总装机容量.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在全国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24]水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黄河上设有三盛公水站。[25]开发治理生态管理继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后,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年也被提上日程。中央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未来,黄河流域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并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6]。“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玛曲”,甘南是黄河径流的主要汇集区之一,是兼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碳汇与碳储存、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26]。年8月29日,最高检召开发布会通报了“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情况。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姚文广介绍,通过专项行动,已依法清理整治黄河河道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个,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公里。到年年8月12日,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26]。水利枢纽陆浑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陆浑村附近,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距洛阳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故县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洛河中游洛宁县境故县镇下游,东距洛阳市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不含支流伊河面积)的41.8%。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位于小浪底坝址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下距郑州市公里。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公里,下距焦枝铁路桥8公里,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天桥水电站,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县城和陕西省府谷县县城上游8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黄河龙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北部,坝址距上游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25.6千米,距下游天桥水电站约70千米。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内。坝址左岸为山西省偏关县,距庄三铁路三岔堡车站82.3公里,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距丰准铁路(丰镇一准格尔旗)薛家湾车站60.6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境巴彦高勒(原三盛公)镇东南,包(头)兰(州)铁路黄河铁桥下游2.6公里处。东距包头市余公里,西南距银川市余公里。枢纽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青铜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峡谷出口处,下距银川市约80公里,距包兰铁路青铜峡车站6公里,并有铁路专线通电厂。枢纽以上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中卫市境内黄河干流上。乌金峡水电站,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和靖远县平堡乡境内,坝址位于黄河干流乌金峡出口段,距白银市30公里,距兰州市90公里。大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和榆中县交界的黄河干流大峡出口段飞鱼崖。距兰州市中心河道距离6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黄河小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境内黄河干流上小峡峡谷出口处,距上游距兰州市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2.51万平方公里。八盘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八盘峡村,距兰州市中心区约52公里。上距盐锅峡、刘家峡两级电站分别为17公里和49公里,下距兰州水文站50公里。黄丰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的黄河干流上,上距苏只水电站9千米,下游为积石峡水电站,距青海省西宁市公路里程千米。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积石峡出口处,距循化县城3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公里,距民和县城公里。寺沟峡水电站也叫炳灵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与积石山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寺沟峡上,上距大河家水电站29.5千米,下距刘家峡水电站44.5千米,距甘肃省兰州市.5千米。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距刘家峡峡谷出口约2公里处,下至兰州市约公里。坝址上距河源.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盐锅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集附近黄河干流盐锅峡峡谷出口处,下距兰州市70公里,上距刘家峡水电站3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苏只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公伯峡水电站12公里,距西宁市公里。公伯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76公里,距西宁市公里。康扬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17公里,下距公伯峡水电站约53.0公里,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公路里程公里。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距上游李家峡水电站7千米,距西宁市公路里程千米。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李家峡峡谷出口以上约2公里处,距西宁市公路里程公里,上距龙羊峡水电站河道距离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743平方公里。尼那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黄河干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电站坝址8.6公里,距上游龙羊峡水电站41公里。坝址距西宁市公路里程公里(直线距离80公里),至下游贵德县公路里程约20公里。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及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峡谷进口约2公里处,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公里,坝址上距黄河源头.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7.5%。班多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的黄河干流班多峡谷出口处,距西宁千米。黄河源水电站,位于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附近,坝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40公里,距省会西宁公里。[27]灌溉工程内蒙古黄河灌区,是中国著名的大灌区之一。其范围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至呼和浩特市东郊,北界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南倚鄂尔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黄河南岸灌区。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和呼和浩特、包头、乌海3市的19个旗(县、区)。土地总面积万亩,现有耕地万亩,灌溉面积万亩,农业人口万,人均耕地9.3亩,其中水地4.7亩。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灌溉历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宁夏主要粮棉油产区,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灌区涉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陶乐县、惠农县、石嘴山市及中卫县、中宁县、吴忠市、灵武市等4个县(市)的引黄灌溉部分,计12个县(市)和20多个国营农、林、牧场。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兰村、南至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km,东西宽约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灌区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12个县(市、区)共56个受益乡(镇)的个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受益面积约占全省水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引沁灌区,南依黄河,北靠太行山南麓,涉及济源市、孟州市、洛阳市吉利区的l5个乡滇,个行政村,人口42万,耕地56.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瓜菜、水果等。灌区始建于年,l年初具规模,l年6月通水灌溉。现有总于渠1条,干渠15条,总干加支渠16条,支渠l38条,中小型水库37座,蓄水池个,提灌站座,机井眼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河南引黄灌区,范围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安阳、开封、濮阳、商丘9个省辖市,截止7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引黄灌区27个,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4个,10万亩—30万亩的中型灌区8个,1万亩—10万亩的灌区5个,总计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1%。河南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仅为万亩,占设计面积不足45%,实际灌溉面积还不足30%,灌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低产田。位山引黄灌区,是中国6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规模宏大,作用重要。自年腰斩黄河,兴建位山枢纽工程开始,40多年间,经过了年停灌,年复灌,~年引黄济津,~年引黄入卫工程建设,~年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历尽曲折,不断完善,现有设计引水流量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黄渠首,东、西两条输沙渠,两个沉沙区和三条干渠,分干渠53条,支渠条,总长度5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0座,设计灌溉面积万亩,控制8个县(市区)大部分区域。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库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使洛阳、焦作、济源三市供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城乡工矿企业、城市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区、广利灌区的水量不足、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替代灌区内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北岸灌区涉及济源、沁阳、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区,18个乡镇、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68.87万亩,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米,属于大(Ⅲ)型灌区。黄河源头黄河源头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内有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1]年夏天,国家组织河源考察队,深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位置青海的腹地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河流。我国著名的古籍《尚书·禹贡》中,曾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黄河源头图片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赞干布在河源亲迎”。公元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公元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米至多米之间。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约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多公里的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会合,注入玛曲河。约古宗列,本是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曲,当地藏族群众叫孔雀河。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星宿海,在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另外,扎陵湖和东边与它相距不远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区最大的两个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5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