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我们驱车上高速,从太原出发,没有人引路,直接把村名输入导航器,到开栅镇下了高速,走了一段不太平坦的旧路,穿过了几个小村庄,农田不多,沿路看到好多铁艺、翻砂、玛钢厂。到武陵村问路,又经过看似不大的方圆村,穿过武午村,从东北方向进了宜儿村。没有看到村子的标牌,但首先看到新翻修的宜儿学校,粉红色墙面二层楼,中间大门上面的几个红色大字校名十分明显。很快进了村中心,看到一些旧房子。稍往西行,路过村委会。新房子大同小异,多数贴了瓷砖,显得富贵明亮。旧院落则有一部分完整的门面。供人出入的街门较窄,有台阶,顶部砖砌了突出门檐,留有精美的砖雕;走车马的券门则十分宽大,顶部用砖砌成拱形。无论街门或大门,门楣上都有砖刻的“赐百福”“凝瑞”“凤来兮”“紫气东来”等匾额,虽然好多已经难以辨识。屋顶花式女儿墙还保留着,墙面仍有模糊不清的黑灰色大字标语,让人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水泥黑板抹在外墙上,院门里露出内部的残墙断壁,遍地枯草。新房多建在村边。大约是村中心旧房子的住户在周边盖了新房,旧房无人常住了。也看见有少数土坯房,木栅栏,半头砖垒的院墙。深宅大院里住了好多人家,显然已经不是旧日的老房主。
过年期间,路上行人寥寥,但仍有不少商铺开张。资料上说宜儿村有庙宇,不妨先找找看。路边铺子里的热心老板指给我们路线,说就在不远处村中心水塔底下,旁边有高架喇叭,转个弯就是。到跟前一看,就在刚才路过的村委会院内。院子大门敞开,左右挂着村委会和支委会的木牌子。进大院右边有座戏台,估计是大跃进的产物。舞台前面顶上中间绘了硕大的红五星,两边各有三面红旗排列;红色的百花齐放四个大字更具时代特征。舞台东西二层简易楼已是危房,村委会在东面临时板房里办公。院内左手的仿古建筑,料想就是老爷庙了。新修建的大殿面阔三间,正中端坐拂髯的红脸关公,左右是关平、周仓。大殿左右各一偏殿。一边是财神爷,一边是马王爷。财神爷两边写对联:通四海之财源普沾吉庆,赐万民以福泽永得盈丰。马王爷殿的对联则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添万载灯。各殿门敞开,无人值守;案前供水果点心,斗拱梁柱俱是新绘。殿前还有蜂窝煤搭成的旺火,想是前日点起,此时似有余温。廊下石碑记载此庙是年修复后年再修。群众自愿集资,大队(应是村委)出5千元,合计近六万元。出资的有个人也有单位,个人最多有捐出五千元的大户。
村委会有人值班,敲门打问情形,里面的干部十分热心,听说是从外面回来寻宗问祖的老乡,一位姓马的干部立刻连着打出了几个电话,唤来了村里张姓祠堂管理委员会的二位老先生。老先生们骑着电动车、自行车,三五分钟即到。于是情况峰回路转,我们不再两眼一抹黑。原来巧得很,昨天大年初一,张姓一族刚刚在祠堂举行了祭祖仪式。先进门的是张友道,七十多岁,戴前进帽,很精干的一位。几句话就搞清楚了,来人居然就是父亲同父异母大哥应成的孙子,在家谱上已经看到了的,是目前血缘最近的亲戚。其父名金玉,当是我父亲的侄儿了,大约年代初即过世。听人讲,友道出生不久即受家庭牵连,改革开放前没过一天舒心日子。为了求生不得不自学了多种手艺,铁木诸活,无所不能;吹拉弹唱,写字作画,随手就来,地里活手里活样样精通,是一位民间的“七十三行”。如今家庭和睦,热心村里族里公益事务,包括各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主动帮忙,尽其所能。
另一位老人也是古稀年纪,面色红润,神采奕奕,精神甚好,名叫家骐(又名“家起”),比友道小一辈,骑一辆旧电动车来回。虽然素未平生,却觉得见过面似的。稍一打问,原来他父亲,我小时多次见过。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骐父亲大名不晓得,但记得在太原活牛市一家铜匠铺打工,因为没带家属,经常往返宜儿和省城之间。我家在馒头巷,彼此是近邻,所以经常来走动,顺便说说家乡的事。印象里父母亲唤家骐父亲为“DONGXUEZI”(我至今不知道这三个字到底该怎样写),家骐之父则称父亲为六爷爷,家骐叫我大概也像赖哥的孙子叫我应该是“H0U爷爷(小的意思)”吧。
冬天,家骐父亲戴着皮帽子,脖子里围着长长的毛线围巾,登上台阶,一边哈着气一边掀开棉门帘进屋,两位聊着家乡话,说笑着。家骐是个能写能书的秀才,一直当老师教书。看祠堂石碑上说,村里好多文字都是他的手笔。二位张姓后人,都是同龄人,一生遭际大同小异;一家老小,多年来夾着尾巴做人。热时在蒸笼里坐,冷时在冰窖里卧,交的是破船偏遇顶头风的华盖运。他们生存的不易,很能理解。
二人给了一本八六年家谱的续册,领着我们从村委会出来,说昨天刚刚在张家祠堂祭祖,不妨先去看看。向西不几步就是。开门的是与友道同辈的虎维,年纪似乎比二人小一些。
祠堂院子不大,原有旧房没有拆尽,还有断壁残墙,大门也是临时用木棍编成的栅栏。只是正房位置,崭新的三间屋子,屋檐下悬挂红底黄字横幅,大字书曰“张氏家族年祭祖仪式”。门楣上悬挂木匾,“张氏宗祠”为蓝底金字。进屋,对面墙上挂着丈余长布幔,周边彩绘一座院落,里面人物着清代服饰,从上至下分层画出了从三百年前有记载的张氏老祖宗以下已经仙逝的十四世前各位前辈。友道、家骐二位特意登上椅子给我指出布幔上家父及他的五位兄长名字。下面桌案上有水果等供品摆着。祠堂门边、柱上有好几副楹联,字迹端正,严整大方。靠外一副是:宗留世泽长文韬武略更光大,祖遗家声远诗书礼乐须发扬。靠里面一副是:家声远启百代文明,世泽长振千秋大业。都很有韵味。廊下有一通年新立的石碑记载了祠堂修建起因、经过,以及捐款族人姓名金额。早在年有张家十三世族人牵头,筹备奔忙,到年筹集了近二万元买村人宅地开建。随后继续筹款,总计有四万多元,年建成。三间北屋约平方米。碑文中说,祠堂成就“既满足举族逢时适节祭祖拜先之便,亦必凝聚族人老幼人心,唤起后人继承本族之传统良风,实现族旺绵长,事业昌隆之望。”
门廊墙上贴着一张大开红纸,上面写着昨日祭祀的议程。张家祠堂年祭祖活动共八项仪程。包括报告收支、汇报工作,并有金诚奖学金给当年考入大学的张家子弟每人一百元,八十岁以上老人每人一箱奶,五岁以下儿童每人5元压岁钱。数目不大,但是温暖人心。
听说昨日这里非常热闹,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墙壁上还留有家族理事会写的值日表,成年族人分三组在每年除夕至初五准备清扫布置等进行服务劳动。祠堂西边紧靠着村里另一大姓的新建祠堂,尚未启用。
看来村里还挺重视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和谐稳定。家族祠堂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家族管委会这类组织,介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体现一种亚文化。那种把眼光只盯在GDP上,终日纠缠于吸引外部钱财,而不重视本地文化发展的想法,不只鼠目寸光,而且终将贻笑大方。要依靠那些肯为大众服务,又有一定文化修养,懂事明理的主事人。他们有一定的处事经验和思想觉悟,凭借多年积累的威信和人脉,能够团结群众促成新的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养成。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这个事物,使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加以诱导和管理。新形势下,草木皆兵的想法已经过时,绝不能采取过去习惯了的管卡压办法,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群众组织的活动。要相信群众能够分清是非,认识和顾全大局,他们可以自治自理。敬祖爱亲是中华传统。数典忘祖,世人不耻。过去一概目之为封建余孽,不妥。心中坦然,何必鬼祟。同姓同族团结凝聚,求同存异;不必凡事上纲上线,怒目相向,互不相容,伤害彼此。保留祠堂家庙,有利无害。
张健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