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副主席李仰青、教科文卫体委主任张雪娟反映: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各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总体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专项规划建设覆盖面不够广。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文化服务设施也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低、规模小等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已不能适应群众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政府增加了对文化的投入,但相对于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长,文化投入相对偏少,且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这也导致一些地方的文化设施建成后,个别活动设施老化,无法实现文化活动常态化的场地保障,甚至个别文化站被挪作他用。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各阶层,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比较模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全,缺乏对“非遗”品牌的专项使用和保护规划,部分身怀绝技老艺人亡故或年事已高,有的不收徒弟不外传,子女又不愿学,传承人青黄不接,一些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
3.公共文化队伍总体素质、结构与其承担的文化职能不相适应。人才队伍总量偏少,专业性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在中、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奇缺、从事文化创作专业人员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4.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活,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由于后续投入乏力,管理不够到位,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甚至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以使得这些设施利用率不高。
为此建议
1.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经费投入,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区域内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都列入县文化体育专项建设规划,加快县级“二馆”、影剧院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同时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2.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为指导方针,政府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加大宣传,合理利用,积极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努力形成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管理、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人员的在职培训,实现知识更新,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建立业余文化人才信息库,由专人负责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活动策划和协调运作,对其进行分类培养,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不同专业的培训,经常性组织文化从业人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既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又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还使其业务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出台优惠的文化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使各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大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模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新模式,充实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内容。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团体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各方面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公办文化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努力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探索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管理运作。(政协信息中心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