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记忆漫话文水县城及城内庙宇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徙,原为大陵城,邑址在大陵庄与武陵村之间,城周十里。北魏时,迁县治于旧城庄一带,“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宋元丰七年(),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宋元符年间,县令薛昌将县城移筑于章多村之南,即现在的文水城,俗称“凤凰城”。

文水古县城图

县志记载,初建的文水县城为土城,周长九里十八步,城高、基宽均为三丈二尺,门壕马道都已粗备。明代,为防北虏侵犯,景泰、天顺、嘉靖年间多次加高加厚,并筑四个门楼、四个角楼、四十八个堞台,但此时的县城仍为土城。明万历五年(),知县郭宗贤、县丞韩登开始用砖石砌城。

文水古县城一角

说到用砖石砌城,还有一段动人传说。

明万历年间,一天早晨,知县郭宗贤、县丞韩登巡城,有一位白发老者拦住去路,对其说,文水县城是块风水宝地,一定要建成凤凰城,然后飘然而去。县令回衙后,即召集有识之士共商筑城大计,聘请设计人员、工程人员大兴土木。首先将土墙加高加厚,基宽达四丈有余(13.3米多),城高增为四丈五尺(15米),上宽为二丈五尺(8.3米)。东南西北每一方长二里半,城周长十里,意为十全十美。为解决筑城用砖问题,特增设两座砖窑,限时限量赶制城砖,并要求烧制的城砖大小尺寸统一,每块重量不得少于十八斤,这是按旧制老秤计算,若按现在的秤计算,一块砖足有二十多斤。城墙中间夯土,里外砌砖,每隔一段筑一城壁,上为堞楼,共筑六十四个。四道城门按北为凤头,南为凤尾,东西两门为翅膀设计。城门均为两进两出二重门,中间是一个瓮状的大空间。北门的外门方向朝东,意为凤凰之头朝东向阳,蒸蒸日上;东西城门的外门均拐向南,意为凤凰展翅飞翔;唯独南门两重门直通,形似凤尾,舒展悠扬。四道城门顶上和城墙四隅均建有重檐高楼,与城壁上的六十四个堞楼正好为七十二座,意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相传,每到夜晚,堞楼里便亮起灯光,传出朗朗读书声。有人说,这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在读书。也有人说,这是吉祥之兆,表明文水县城人杰地灵。也许因此,文水明、清两代,所出举人、进士比周边县份都要多。

为了体现凤凰城特点,在修建城墙的同时,对城内的建筑也做了整体的规划布局。在县城中央建了一座三层重檐大观楼,俗称寺楼。底座又高又宽,十字开门,直通东、南、西、北四大街。正中心挖一竖井,意为凤凰心脏。北门外与城门相对的东西两侧也各挖一口井,意为凤凰的双眼。这两眼水井,据北关村民说现今仍留存。寺楼整体为木式结构,各层均有楼梯、门窗,飞檐挑角,铜铃挂悬,尤为壮观。“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传,文水县城建设竣工的一天晚上,真有一只凤凰落在城中央的大观楼上。其实,世上本没有凤凰,这只不过是县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然而,文水城是凤凰城这一美名倒是一直流传至今。

文水城内街巷布局也十分考究,旧有四街八巷三十六胡同之说,清代县志变为四街十六巷。四街以寺楼为中心,分别为东、西、南、北四大街。若以城墙为四边,正好是个“田”字形。十六巷分别为东北隅的郑家巷、草场巷、关王庙巷、城隍庙巷;东南隅的马家巷、高家巷、成家巷、李家巷;西南隅的向家巷、文魁巷、布政司巷、潘家巷;西北隅有贾家巷、蔚家巷、田家巷、郭家巷。四隅十六巷正好又形成四个“井”字形。所谓三十六胡同或许是个约数,但至少说明城内衢巷纵横,井然有序。时至今日,文水城内明、清建筑虽日见稀少,然街巷、名称依然如旧。

文水城内建筑尤为突出的还是城内庙宇。据统计,明、清时代,城内寺庙有二十五座,且建筑工艺精湛,风格各异,点缀于城区街巷之间,美轮美奂,难以言表。

北街

先从北街说起。

距北门不远,路东槐抱樗巷北,建有管理城池的“总署”——城隍庙。庙为二进院,庙门两侧有钟鼓楼,正殿内塑城隍爷与阎王爷,两旁立有牛头马面和判官,个个青面獠牙,让人毛骨悚然。正殿里白天也光线暗淡,阴森森的,再加上门内修有机关,人一进门,把门的两个二鬼就会扑上来,擎住你的脖子。莫说是妇女、儿童,就是一般成年男子也不敢随意进去。据传,有个年轻人长得蛮横,平时就好逞能,在人们面前吹嘘他敢进去。有一天,邀几个伙伴来到庙中,他刚把一条腿迈进殿里,就听“扑通”一声,二鬼擎住他的脖子,吓得他浑身哆嗦,哇哇直叫。其实,这仅是一段趣谈,城隍庙意为阴曹地府,警示凡间人们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否则到阴间也会遭报应。

城隍庙往南一百多米处是大关庙,正殿中供奉的是关羽—关老爷,只见他手持印剑,正襟危坐,周仓手持大刀站立一旁。偏殿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塑像,个个身着盔甲,威武无比。正殿台阶下是两株笔挺的松树,院中是一排宽敞的扇厅,前面相对的是戏台。钟鼓楼和排列齐整的东西厢房、院落,肃穆庄重,古色古香。此院落民国年间曾为文水女子学校占用,解放后改建为文水中学校址,现为文水第二高级中学校舍。

北街的西北处有一大寺院,供俸的是殷纣王之子殷效,故也称太子寺。往南还有一座目爷庙,里边的老爷有多只眼睛,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能给人治眼病,因此,每天看眼病的人络绎不绝。

东街

说罢北街,再说东街。

一进东门路北是马王庙,年,文水中学初建时就在此庙中。往西是奶奶庙,民间有不生育的妇女便到庙中求神许愿,若怀了孕,第二年正月初六,必定到庙中还愿。年,日本人怀疑庙中住有抗日部队,扔了两颗炸弹,将两座庙宇夷为废墟。

再往西走,二道十字向南便是东岳庙,结构与北街大关庙相似。正殿内塑有黄飞虎画像,他原是纣王手下大将,封为镇国武成王,后因纣王暴虐无道便投奔于周武王殿下,改封为开国武成王。因战功卓著,一心为民,姜子牙封他为五岳之首-----东岳大帝,总管天地人间祸福,执掌幽冥地府之事。正殿对面庙门顶上是座大戏台,建国初县里开大会,宣传演出都在此处。上世纪60年代,东南街小学成立,改建为校区,现为东南街第一小学。

东岳庙往南还有两座庙。一为吕祖庙,供俸着吕洞宾塑像,传说他是八仙中的大财东,民间俸为财神爷。一为鲁班庙,供俸着木匠祖师爷鲁班大师的塑像。

南街

接着说南街。

一进南门,路东有一座简子庙,赵简子,春秋晋国赵氏领袖,政治、军事家。庙不大,临街四合院,以东为正殿,配有南北厢房。令人不可忘却的是院中有座三层琉璃塔,光彩照人,很远便会耀入眼帘。

再往北走,头道十字向东是大钟寺,供俸着地藏菩萨。寺内有口大钟,重九百九十九斤。若遇大旱之年,民间便举行求雨活动。人们先捣此钟,钟声高亢宏亮,响彻周围一十八村。后生们一听到钟声,便集中到桑村,抬上麻衣仙姑去求雨。求雨需虔诚,人们臂上吊着铡刀,一路敲锣打鼓,焚香祈祷,一直到汾阳黄芦山石室中—麻衣仙姑修道处,接上甘露水,才回返桑村麻衣仙故庙。据说很灵验,不久便会下起雨来。

南街头道十字路西是美人巷,巷西有座观音庙。据说,庙的上空常有祥云缭绕,晚上正殿中还有红光闪耀。这座庙现在还在,也是文水县城内唯一的一座遗存小庙。早些年人们捐款集资,将此庙装饰一新。

西街

最后说说西街。

距西门不远,路北是县衙,即旧时的县政府。门楼庄严肃穆,内设三道衙门,即大堂、二堂、三堂,还有关押犯人的牢狱。现在的县法院、武装部即为县衙所在地。

文庙老照片(梁思成摄)

县衙往东不远处是文庙,坐北朝南。庙门两边是两座精致的木制大牌楼,楼门匾上分别雕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镏金大字。文庙开东西两门,分别为“礼门”与“义门”,中间是一高大照壁,砌有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彩色图案,上书“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进门后有一正门,紧闭不开,据说考取状元的才有资格走此门,所以,人们只能从两旁进出。院中有一石桥,名曰“状元桥”。下面有两个水池,叫“墨池”。两旁长着两棵古柏,意为两支“毛笔”。现在,这两棵古柏还在市政广场西南挺立着,它可谓城内古文庙的标志与象征。

文庙园内留存的两棵柏树

走进二进门,东西两旁是整齐的厢房,但都被隔成小间,原来这里就是童生考取秀才时的试场。院中平坦宽敞,北面为正殿,塑有孔子像,七十二贤人排列两旁,平时都有学子或家长前来进香,十分红火。

文庙对面,西街路南是魁星楼,既高大,又美观。相传魁星是掌管人间科举文运的神,在儒生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县人将魁星楼修筑得与文庙相对,定是想让文水文运亨通,人才辈出。

西街路南向家巷西还有西岳庙,它和东岳庙都是城内大庙,一所居东,一所居西,相隔南街,遥遥对峙。西岳庙院内宽旷,建国初公审罪犯多在此处,后被西街学校占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文水城内的庙宇、城墙,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是叹惋、是怀念,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生发一种别样情愫。

试看今朝,昔日的一座座寺庙,变为一所所校园,培育出多少栋梁之才。那宽阔的市政广场,清晨、傍晚,有多少人欢聚于此,载歌载舞。昔日的寺楼、城墙早已变为宽畅的大道,那环城十里的县城也不知扩充了多少倍,城内、城外高楼耸立,道路纵横。

然而,在这生活日益富裕,现代文明充塞的时代,人们还会怀念以往,留恋那失去的物什和时光,总觉得那城墙、庙宇若在,文水又会是怎样的风光?

北街槐抱樗

然而“逝者如斯夫”,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倒是那现存的一两所小庙、祠堂,还没整修的明、清老街、民居和那千百年的古槐、柏树应引起县人的足够重视。它们是文水县城的象征,是文水县人的念想,或许,我们撰此文的目的也在于此吧。

转自文水宣传

赞赏

长按







































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白癜风怎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