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康熙版《文水县志》,一行字映入眼帘,“少林寺,在文水县东南十五里明阳村”,感到十分惊奇。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文水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有什么联系呢?经过一番查找与探访终于拨云见日,现将二者关系叙述如下。
我们先来了解少林寺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福裕(~),字好问,号雪庭,为元初著名禅师和曹洞宗师。太原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落发为僧后,游学于燕京(北京),拜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从学十年,“道益隆,名益著,学者日益广”。他继万松之后执掌曹洞宗。乙巳年(年),元世祖未登基即命其主持少林寺,大作资戒会。戊申(年),宪宗诏住和林兴国,后又召至殿中,授予元代最高僧官都僧省都总统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为禅宗领袖。至元十二年(年)秋圆寂,世寿73,葬于塔林。皇庆元年(年),元仁宗追赠福裕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他是少林历史上惟一被封为国公的僧人。裕公主持少林寺,不仅将曹洞大旗树于少林,而且使少林寺达到了空前的中兴,故被誉为功德可以与达摩相比的“开山祖师”。
学者陈高华在《元代新建佛寺略论》一文指出:“福裕是北方禅宗曹洞宗的长老,很早就得到蒙古汗庭的重视。“洎世祖即阼,命总教门事,赐号光宗正法,俾建精舍于故里曰报恩,给田若物以饭众”。福裕的“故里”是太原文水(今属山西),可知忽必烈下今在文水为福裕建报恩寺,这种待遇是罕见的。”《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序》称福裕“款龙庭而振举宗风,敞五林而宏阐家教,因缘会合,倾动一时”。学者叶宪允在《蒙元前期都城“哈剌和林”城的北少林寺考》一文中指出,这“五少林”指的是和林太平兴国寺、蓟县北少林寺、太原报恩寺(在文水县)、洛阳嵩山少林寺及长安某寺,还指出一般认为太原少林寺建于福裕家乡文水,是奉世祖之命兴建的报恩寺。福裕重要弟子之一的智泰(字中林,汾阳人,温氏子)出世后也到太原报恩寺住持.“青原下二十四世、少室裕禅师法嗣,太原府报恩寺中林智泰禅师??时雪庭裕主万寿,师往依数载.契悟超绝,朝廷向师之名,宣住报恩”
清康熙版与光绪版《文水县志》都记载:“少林寺,在县东南十五里阳明村”,但是明朝天启版《文水县志》没有富裕的记载,也没有少林寺的只言片语。为什么元朝建立的少林寺,明朝县志不记载,而清朝县志记载呢?笔者认为,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在强调华夷之辨的汉族文人眼里与异族统治者合作并受到重视的福裕是被轻视的,甚至类似于“汉奸”,所以明朝县志不予收录。而清朝又是少数民族满族入住中原,统一全国,所以县志就有了少林寺的记载。
文水明阳村有磁窑河流过,当地人将河流经的一段称明阳河,村名因此而来。但磁窑河经常改道,据版《文水县志》记载在年的时候明阳村已经分成三个村,南明阳村、明阳河北村、明阳河西,如今的叫法是南明阳村、北明阳村、西明阳村。据西明阳村中86岁老人武振权讲,他小时去过已经破败的少林寺,少林寺与天龙庙相邻,只有大殿,面阔三间,地址在今天的北明阳村戏台院里。少林寺在东,龙天庙在西。龙天庙院里有一棵根深叶茂三人难以合抱的柏树,站在文水旧城墙上就能看见,冬天万物凋零视野开阔时,人们在大树的指引下就可以到达少林寺。日军侵华期间,少林寺被拆毁,高级社时柏树被砍伐。我找到老人所说地,在进入北明阳戏台院里时,门墙上刷着的三个字“天龙庙”,似乎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天下武功出少林,文水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少林长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因为文水少林寺的存在,也许是从元朝开始少林武艺就在文水境内传播开来了。福裕大师是否是明阳村的,斗转星移七百多年过去了,不敢轻易下结论这将是笔者下一个研究课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