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龙泉村的事helliphell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自助发布文水(招工/求职/房屋求售等)信息-点击这里

大学学费每年,要上的从速-点击查看龙泉纪事

来源:文水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他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文水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文水宣传特意开设专栏“乡村记忆”,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大智同志采写的《乡村记忆》系列文章,陆续介绍文水县古村落的故事。

很早以前,在文水县城北有泉常年涌出,周边形成了水潭。水潭中有一石碑,上有隋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书写的“泌水神泉”四个大字。奇特是人们透过水面看到的字是凹进去的阴刻,而真正用手一摸却字是凸出来的阳刻。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地利志”古迹中,这样记载:“沁水名碑,在县北五里龙泉村。碑系虞世南撰书,阔可数尺。屡奉文取之,愈掘愈下,竟不可出,字亦多剥落。泌水久涸,碑亦迷失,不可仿佛踪迹矣。”当年“水涌三尺高,浇灌百顷田”,泉水周边全是良田,泉水旁边有个村庄,这就是龙泉村。

龙泉村有东龙泉、西龙泉之说。东龙泉南北较长,有南北街两条:老爷庙街、天龙庙街;东西街四条:旗杆院街、成家街(后改为王家街)、韩家街、后街;另有一条从老爷庙街的五道爷庙直到西南村口的斜街。西龙泉南北较短,有一条西龙泉巷;东西街有两条:东西正街、西后街。东龙泉的西北以韩姓为主,东北以王姓为主,西南以李姓为主,东南以康姓为主;西龙泉段姓、贺姓较多。

“泌水神泉”由于涧河发水,把泉淤埋,人们挖开水变小了,便修成了井,旁边就修了座庙,这就是井龙庙。井龙庙里有龙行雨施壁画,庙门有副对联:“出龙门风调雨顺,回龙门国泰民安。”每遇天旱,村民便把井龙庙里的青龙爷神像抬出来祈雨。

历史上,在龙泉村东龙泉比西龙泉的人口多,势力大。当时,村长是东龙泉的康宁四,副村长是西龙泉的郭定堂,一天,村里买回了大量的木材,准备维修位于东龙泉的老爷庙,不料第二天上午,村长康宁四去世了。下午副村长郭定堂马上组织车马,连夜把木材抢运到了位于西龙泉的后土庙。村里人编了句顺口溜:“上午死了康宁四,下午露出了郭定堂。”这样,后土庙增加了两个偏殿,分别供奉着水母娘娘和马王爷爷。随后,把抢运木材的四月四日确定为马王爷庙会,成了远近闻名的骡马大会。

龙泉村是龙形,后土庙是龙头,龙泉寺和慈胜寺是龙身两翼,魁星楼为龙尾。传说邻村沟口也有条龙,西山是龙脉,沟口出口为龙头,而沟口有座阁是龙珠。龙泉龙在东,沟口龙在西,中间是龙珠,合成了二龙戏珠。

龙泉村人杰地灵,村里一直流传着李家有“一门六进士,叔侄二翰林”之称。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及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的均在元代进士名录:“李秀、李信、李逊、李让、李祯、李光祖,六李皆同宗,见龙泉墓碑记。”至于叔侄二翰林,没有找到有关记录,村里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龙泉村一带曾经流传着“龙泉村,一半牲口一半人”。从前很多家庭都以驮煤卖碳为生。天还不亮,街上牲口的铃铛便响成一片,男人们趁早上山去驮煤了。上午回到村里,男人们才继续睡觉,女人们喂牲口。下午男人们又会到城东各村卖炭,生活比较艰辛。

龙泉曾有几座祠堂,韩家祠堂在韩家街路北,成家祠堂在王家街路南,康家祠堂在老爷庙路东,还有的家族在固定家里或轮流挂神轴,以祭祀先贤。

龙泉村韩氏家族有九支股。村东北有座文昌阁,是本村韩氏三支股的社庙。每年二月初三是文昌菩萨的生日,这三支股韩氏家社便集中在文昌阁供献。社里有四块耕地,大家用“扣瓦瓦”的招标办法,把地租出去,租金便是每年文昌菩萨的生日祭拜活动的经费。祭拜仪式结束后,大家把面塑莲花、干鲜果等供品分发各户。

在西龙泉东西正街有张家四处老院,路北三处院,其中两院为二进院,一院为四合院,路南还有一处院是牛房院,用于养牲口,放车马。张家兄弟七个,老大张务洪、老二张务滋、老三张务深兄弟三人在北京经商。老五张务清继承父业,农闲时就“捣砂子”。捣砂就是将废弃的铸铁烧红然后在坚硬的黑色大石头上将其捣成粉末状,用于制作烟花爆竹配制火药,捣好的铁砂大部分被祁县、太谷收购。老六张务洁在下曲开食品店,当年,在去西山为八路军送盐的路上被日军割了头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勤劳的龙泉人也涌现出了不少名流、富商和武将。村里不仅有文臣、名流、富商的旧居,也有以武艺出众、官居要职的“武将”府第。

龙泉村东有座四栋宅院组成的城堡式大院,是道光年间“千总”王玉庆的古宅。“千总”是明代官职,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皆以功臣担任。王玉庆有四个儿子,分别叫王治公、王治平、王治安、王治昌,他们均为监生,所以古宅由四栋独立的两进院组成。大院的南正门挂一块木制立牌匾,上写“副守府”三字,可见王玉庆由“千总”提为“副守备”。“守备”是明代防守城堡的武官职衔。在大门两侧有两根高高的木制旗杆,旗杆下部是两块石礅,旗杆上方有木斗,顶部用锡铅铸成的圆顶。由此,人称“旗杆院”。旗杆两旁倚两院墙盖有牌厦,下面挂有数块木制牌匾。

城堡式大院有三个拱形大门,分设于东南北三面,大马车可直接进院内。四院外墙均有五米高城墙垛口,外看像座城堡。四院格局基本相同,均为里外二进制院。大街门上方砖雕凸起,木雕也有很强的立体感。进院后,中间一个二街门。二街门门楼讲究,里外都有两根木柱,下有石礅。门里侧有可开闭的屏风扇,门顶上五脊六兽。里院正房五间,中间三间是客厅,两边是居室。东西厢房各两间。外院也有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院落通道之间相邻的后墙上开有窗户,以便相会间联系。各院内都采用双层门窗,木格雕工精湛,图案精美。

旗杆院西北角有一小院,因院里有棵沙果树,称之为“果子树院”,东北角有一“牛房院”,东侧还有一“油坊院”,果子院东面有一场院。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坟地有个汉白玉砌筑的“石牌楼”,下为石筑平台和碑座,上为四根石柱支撑的石亭子。旁边立有拴马柱,柱头石猴子栩栩如生。现在这里的耕地名就叫石牌楼地。

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许在祖传家业上略见一斑。康氏家族亦农亦商,勤俭持家,也就有了康家古院落。在排厦院西南不远处,有两座三进制“康家四合院”,分东大院西大院。分别从东、西两大门进去,外院均为场地,一排南配房。往北各有两个二街门,里面是并排四个二进制四合院,进入二街门后,每个院都是雕花门楼分为上下院。这里居住着康家八兄弟,村里人都把他们以财主相称。

村里还有一座人称康玉民院的二进制四合院,大院大门朝西,门南一间配房,对面一排车马棚,南房三间。二门从西北侧进去,正房三间两房,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面五间,南面三间配房。西面正中间留有一街门,街门砖雕精致,门里两侧墙上有彩色壁画。街门两侧各有两间配房。据康仁发介绍,康玉民是他父亲。他爷爷康富海曾在天津开干果铺,二爷爷康富博也曾在天津开木器厂,这座院子就是他们祖先在光绪年间购置的。

在村东南有座牌厦院,大门坐西向东开,因为大门外北侧有一长溜走廊,当地人俗称牌厦,就把这座院子叫做牌厦院。这是康世元家老院,属于“三进制”四合院落。康氏家族经过几百年的耕读繁衍、经商发展,才有了这座老院。牌厦院大门两侧各三间配房,北面南面各两间。二门进去南面是空旷的场地,靠二门有座看门的小二楼。北面进三门,里院正房五间,东西各三间厢房。看得出这个小院是大院的中心,设计精湛,用料讲究,处处体现出精雕细刻、妙趣横生。

龙泉,一个“泌水神泉”的地方……

图文:梁大智

编辑:王肖玉

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告知删!

觉得好看请点亮右下角“在看”??

查看/自助发布(二手车信息友情链接)-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6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