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民进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这首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优美动听的《夸土产》至今仍广为传唱,同时也在为清徐葡萄做着免费的广告。其实,山西历史上,明朝时太谷葡萄最为著名,清朝民国时文水葡萄最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清徐葡萄成为品牌。明朝以前,这三县的葡萄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原葡萄。
翻开永乐《太原府志》:徐沟县产朴硝、盐;清源县产枣、盐。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没有提到葡萄。在太原府下辖各县中只有太谷县产葡萄,出自回马谷,可酿酒,其味甚美。
据太谷县志记载,明代太谷回马谷一带,有一处名喜王沟的地方,依山傍水,面临乌马河滩,背风向阳,砂壤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形成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的自然条件。明代来太谷游学的绍兴人王孚,写下描写太谷紫葡萄的诗句,“细数不过三十颗”“西风窗户晚飕飕”,说明当时太谷葡萄单株的产量并不大,多在晚秋成熟。明代太谷民间自种葡萄、自酿葡萄酒十分普遍。明代诗人王翰写下一首《题太谷葡萄酒》,诗中写道“金剪玉钩新制法,紫驼银瓮旧豪名”,说明太谷葡萄酒酿制工艺和盛用器具十分独特。明代时任户部侍郎高启来到太谷,品尝葡萄酒后,赞不绝口,也写过一首《题太谷葡萄酒》:“赤霞流髓浓无声,初疑豹血淋银罂。”明代江苏句容人、时任太谷提学的高志写道:“平生未识葡萄酒,今日方尝马乳浆。莫博凉州轻一守,且留甘润沃诗肠。”
乾隆《太原府志》记载:葡萄,产清源、文水、太谷者佳,有马乳、水晶、鸡心、紫葡萄诸种。由此可知,到清朝乾隆年间,葡萄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清源、文水、太谷,甚至更远更大的范围,品种也越来越多。
清朝时期文水葡萄干进入皇宫成为贡品,如乾隆三十七年()的年例,赐皇贵妃柿霜十匣、百合粉十匣、四藕粉十斤、白枣干十二斤、南枣十二斤、荔枝干十六斤、藏枣十斤、文水葡萄干十二斤、莲子二斗。
光绪版《文水县志》记载:文水有葡萄红白两种,葡萄干贡品的名目有正贡、随贡,各三大箱九十斤,每大箱内各三小箱,一箱各十斤,用黄绫装表。除运送京城的贡品外,还有运送省城太原的副贡,沿袭多年。
乾隆时被山西学政戈源聘为幕僚的直隶人李燧在《晋游日记》中写道:“文水地产葡萄,色紫而皮厚,可以晒干。土人插柳为架,周环数十里。想见秋夏之交,绿云缭绕,紫玉累垂,洵足观也。”这段文字说明,文水葡萄的品种是“色紫而皮厚”,种植面积广至“周环数十里”。
乾隆时举人、广西庆远府同知宋恩长写有一首《晋阳竹枝词》:“竹不成林惜笋芽,汾河流急少鱼虾。中秋市上人争买,文水葡萄榆次瓜。”说明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人们纷纷购买文水葡萄品尝或者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三代帝师”祁寯藻在《题卷诗》写道:“就中乡味吾能说,文水葡萄保德鱼。”文水葡萄成为这位山西籍大人物乡愁的滋味。
新中国成立后,太谷和文水葡萄种植以庭院种植为主,葡萄生产逐渐衰落。清徐县则扩大了葡萄种植面积,葡萄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总产达到一千多万斤。
葡萄最早见于《史记》及司马相如《上林赋》。两处都写作“蒲陶”,后来才有“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可见它是外来词的音译。葡萄由西域传入中原后,太谷、文水、清徐等太原府属地开始种植葡萄。葡萄产量稀少,极为珍贵,而且三地长时间内基本属于太原府,被时人统称“为太原葡萄”。唐代太原人王翰写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祖籍太原的白居易《献北都守装令公燕姬酌蒲桃诗》注“蒲桃酒出太原”。以太原为都城的北汉,从刘崇开始献葡萄酒于辽。宋朝太原的张县令,派专人选葡萄送给大文豪苏东坡,苏为此写有诗篇。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说:“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里有好多葡萄园,酿造很多的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葡萄酒)出哈喇火者最烈,西番次之,太原、平阳又次之。这说明在明代,太原、平阳(今临汾)是葡萄酒产地。
如今,太谷属于晋中,文水属于吕梁,只有清徐还属于太原,为太原葡萄的继承者。
作者侯志刚,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民进文水支部委员、文水中学教导主任,政协文水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曾在《文史月刊》《吕梁日报》《老友导报》发表过多篇文章。该文刊登于年4月13日《太原日报》晋韵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