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年话岁末将至祭灶除尘庆小年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http://m.39.net/pf/a_7637171.html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近,

我们也即将迎来小年,

不知屏幕前的各位,

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某北方人

祝大家小年快乐!

某南方人

嗯?小年到了吗?

吃瓜群众

开始battle吧!

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等。

除了时间外,各地的小年风俗也有一些差异,但大多有祭灶神、扫尘土、吃灶糖、洗浴、婚嫁等等。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为什么小年连日期都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小文小强眉头一皱,

发现事情远没有百度百科说的这么简单。

那么就和我们一起,

领略各地小年的些许风采吧。

小年之争从何来

首先要来看看小年的起源。

小年是我国祭祀灶王爷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的活动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从诗中可见,南宋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日。

既然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历史更为悠久,那么是什么时候出现腊月二十三这一小年日期的呢?这就要从清朝说起了。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自此开始,出现了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官民分野。北方地区靠近京城,二十三过小年渐成风气。而南方地区远离政治中心,才得以保留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俗。

其实在民间,小年还有其他日期。

比如“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意为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道士和尚则分别在二十四、二十五日过节。

又比如说说“官三民四船五”,说的就是渔民在腊月二十五祭灶、过小年。

山东部分地区的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则以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

甚至有的省内也会出现地区差别,像山西属北方,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而山西的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小年习俗知多少

先来欣赏几首与小年有关的诗词,

共同感受古代传统的小年节庆风俗吧~

《纵笔三首》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十四日》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祭灶诗》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与邻曲散福》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献寿》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清末·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小年习俗

现在,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热闹程度仅次于过年。

民间认为小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的日子。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奉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用火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除此之外,人们祭灶时还会贴对联,一般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

大部分地区在小年的主要活动有扫年、祭灶、吃灶糖等;很多地区还保留着独特的习俗,比如——

广西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的特色小吃,别有风味,还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而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猪肉等。

湖北

除了常见的“扫尘”、“祀灶”、“迎祖先”之外,湖北还有“鼠嫁女”这一特色民俗。古人祈求生命繁衍、子孙兴旺,于是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湖北多地小年夜为“鼠嫁女”提供方便,不仅给老鼠准备食物,还为其“婚礼”营造静谧的氛围。

此外,湖北地区还有小年夜“照田蚕”的习俗。据清光绪六年《荆州府志》:“二十四日为‘小年’,悉以竹枝扫户宇。夜具酒饧、果饵‘祀灶神’,以秫刍秣马。田父燎火畦塍间,曰‘照田蚕’。”

山东

“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个破糖筐!”这句在山东莱芜流传已久的俗话,展现了陈楼和附近几个村做糖瓜的习俗。

进入腊月,当在莱芜的街头巷尾、商超集贸看到糖瓜的时候,小年便要到了。“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遇热后就变成了又黏又硬的糖疙瘩。

而如今,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楼糖瓜,不仅是孩童歌谣里的美食,还成为了风靡全国的畅销佳品。

山西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民谚;晋东南地区,则有吃炒玉米的习俗,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青海

自古以来,湟河谷地的人们就有做馒头迎新年的习俗。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群众,常以别有风味的“土族传统馍馍大赛”这种特有的传统民俗迎接小年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小年[J].新教育,,(3):32-33.

[2]田页.小年究竟是哪天[J].文史博览,,(1):41.

[3]刘雪,曲业芝.小年习俗里的“糖瓜”[J].走向世界,(06):20-23.

[4]张彦林.清代湖北地区的“小年”[J].三峡论坛,,(4):40-44.

等等!这还不是结束!

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年的印象,

不同的城市也会有别样的年味风情,

在各位明德er的家乡是怎么过小年和春节的呢?

不如从小年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10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