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年冬,本人通过业务考试,调入原忻县地区文工团任演奏员兼编导,到年调离,在团四年时间,正值“文革”初期。当时,本团虽经改制,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演出业务,基本维持正常。本文即是对当时情况的回忆实录。
“文革”初期的忻县地区文工团
文\王树森
年冬至年4月间,我曾经在忻州市文工团的前身——忻县地区文工团工作过四年多时间,业务上是演员兼乐队的手风琴演奏员,行政上担任过团革命委员会委员,分管后勤工作,任后勤组长。
一
整顿组建
忻县地区文工团的前身是由原河曲县二人台歌剧团升格为区级文艺团体后,改制而成的。
年冬,“文革”初启,文工团原有人员不少在动乱中或改行他业,或调离团内,或年老退休,团部班子的领导干部均被打倒。人员稀缺,无人管理,不能排练演出,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文革”中各种各样的演出任务接踵而来,地区革委决定尽快恢复,便派员到各地考察招收演职员。
我于年毕业于五寨师范学校,在校有音乐特长,能登台演出,“文革”开始前在师范附小任教导主任兼代音乐课,算是有一技之长。当时,地区文工团到五寨县考察招收人员的孙养贤、李春香二同志,在五寨县文化馆招收人员。和我一起在附小工作的老同学张智同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张智在上世纪末曾调任文工团党支部书记)
当时,“文革”中已被罢官(教导主任)的我,和同校的教友们自由组合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常到街头演出。我早有从艺之心,有此机会,便匆匆到文化馆去应考,碰碰运气。不料,在我唱了几首歌,弹了一段手风琴后,孙、李二位当即表示满意,并示意过些日子到忻县去复考。此次被选中的还有五师应届毕业生野凤兰(演员)、尹志高(事务长)、隆瑞(直接进入北路梆子剧团)。
春节过后,团里通知我到忻县复考,地点是设在匡村的区招待所。当时,团里人员很少,大约只有20来个人,不能演出,除在忻有家的人员外,演职员们大多集体暂住在招待所10几个人一间的大房间里,有公家的被褥供使用。
复考由当时的团革委负责人焦瑞璧(笛子)、米增寿(大提)等负责,我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拉了一段手风琴独奏曲《骑兵进行曲》。焦、米等同志表示满意,瑞璧同志问我为什么不当教员,要来文工团?我说个人爱好,愿意搞文艺。事情就这样定了。
我带了调令,赶回五寨师范办理好调动手续,回宁武家中住了一两天,即返忻归团。此时,原忻县地区文化工作队(简称文工队)的冯仲梁、梁志和等全部几个人,已和文工团合并。不久,原属忻县军分区管理的“军分区宣传队”全部10几个人,也合并回来,总称“忻县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加上和我一样从社会招收来的几人,全队人员总共达到40多名。
此时的演员阵容,主要有尹占才、张美兰、许月英、马森彬、滕和华、王树森、张启忠、祁新华、梁志和、尹子龙、魏雅玲、杨淑花、邓润芝等;乐队阵容主要有焦瑞璧、米增寿、孙养贤、李春香、李登峰、任登贵、王补成、苗德荣、王树森(兼)等;舞美灯光组主要有甘尚志、常志强、陈丙戌等;后勤主要有吕春生、张子玉(原团党支部书记,“文革”被罢官);编导组有尹占才、马森彬、滕和华、冯仲良、袁春、郑宝荣(袁、郑夫妻系受审查对象)等。
或许是为了尽快适应演出需要,不久,又有因“文革”动乱而不能正常演出的原忻县县剧团演员李万林、任建华夫妻,原北路梆子剧团刘鹏春、张云高、沈元元等调到宣传队。
这样的规模,大体已可以胜任一定的演出任务了。
二
紧急排练演出
大约在我到团半个多月后,即接到任务:为即将召开的地区革委会议演出。任务来的急促,时间不能违误。为了应付这次特殊演出任务,队里给大家交待的是:会什么演什么,有什么节目上什么,但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就这样,我们在招待所的大宿舍里,就地排练了小型表演唱、独唱、小合唱、小合奏等节目,几天后就在原忻县人民大礼堂演出了。
那场演出,是原文工团解体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建以来的首场演出和亮相。我们演出的节目有:歌表演《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器乐小合奏《地道战》、表演唱《四老汉学大寨》、舞蹈《北京有个金太阳》,独唱《赞歌》等。我出演的是男声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不料竟一炮打响,颇有些掌声。
这次演出虽是仓促上阵,却也比较成功,受到地区革委有关负责人的重视和肯定。随之而来的,是为各种会议和慰问准备的演出活动。
当时,主要的演出任务大体有如下几种:
为庆祝某县、某单位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庆祝演出;为毛主席某一最新指示发表,或党中央召开会议发表的《公告》,进行的欢庆演出;“八一”和“春节”两度必须的拥军慰问演出;随同区革委赴外地,如大寨等地的慰问演出等;配合形势的街头宣传演出。
三
恢复文工团建制
大约在年底,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恢复为忻县地区文工团建制,全团从地区招待所整体搬迁到忻县城的南城门内侧东打磨巷院落。在这里,人员住宅有了单身宿舍、二人房间,排练室、伙房、库房、团部办公室、舞美工作室等,乐器和演出服装除接收原河曲二人台剧团和后来文工团添置的外,区革委又陆续拨款新增了一些。
此时,上级派来侯卫民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团革命委员会重新改选,成员有侯卫民、焦瑞璧、尹占才、滕和华、孙养贤、王树森等。我是革委委员之一的后勤组长,除仍以演奏员为主业外,分工负责后勤,管设备购置、批准开支,后又兼任出纳等。
年底到年春期间,张存义、曾声亮、苗混银、王四维等陆续从部队转业来团。从其他单位或农村调来的有刘铁铸、冯俏成、水天生、单良生、王全红、宫环、郝丛楼、史君莲等。从忻一中毕业生分配来的有崔振林、董润莲、吴天云等,有忻县师范毕业生王双红、赵银旺等。从山西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张志道夫妻,以及张引根等。从艺校毕业分配来的有董建平、李来才、苟丽敏、苏醒民、雷敏生、傅莉莎等。
年,团内扩招,我赴河曲县,招收了贺晔、朱正。
团内分为编导组、演员队、乐队、舞美组、后勤组等。我仍是身兼数职:以演员为主,又是乐队的手风琴手,还管后勤。
编导组有:马森彬、尹占才、滕和华、袁春、郑宝荣、续柯璜(作曲)、王树森等。
演员组有:尹占才(队长)、许月英、张美兰、滕和华(副队长)、马森彬、尹子龙(男独)、王树森、张启忠、祁新华、傅莉莎(专业舞蹈)、吕茂青(男独)、绛翠莲、野凤兰、魏娅玲、周冬梅、杨金枝、杨婌花、李万林、任建华、刘鹏春(李、任、刘在地区北路梆子剧团恢复时调走)、邬琴、苗混银、王四维、王海潮、崔振林、董润莲、吴天云、续美琴、武德全、武俊花、王双红、赵银旺、陈小琴、朱正、贺晔、张引根(女独)、苟丽敏、王莲琴(专职报幕)。张纪仲后期调入。
武场动作指导:宫环、郝丛楼、祁新华等。
乐队有:焦瑞璧(队长、笛子)、李登峰(二胡)、李春香(二胡)、任登贵(二胡)、米增寿(大提)、孙养贤(笙)、刘铁铸(扬琴、作曲)、苗德荣(扬琴)、赵振山(二胡)、王树森(手风琴)、沈元元(鼓板)、曾声亮(指挥)、张存义(后期队长、高胡、唢呐)、阎刚(三弦、琵琶)、安开年(笛子)、张俊秀(鼓板)、冯俏成(笙)。
约在年秋,忻县东楼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批北京知识青年,充实到文工团,乐队力量空前加强。有柴志勇(指挥,入团约一月,被部队征召入伍)、吴强(小号)、吴珍(长笛)、何式昱(圆号)、孙家成(拉管)等。
舞美灯光效果组:甘尚志(组长、舞美)常志强(电工、布景制作)、陈炳旭(舞美、灯光)、张启忠(演员兼)、徐保成(舞美)等。
剧务和行政事务:董建平。
后勤组:王树森(演员组长兼、出纳)、孙养贤(会计)、吕春生(会计、外交)、张兴玉(保管、服装)、彭志恒(外交)、炊事员郝师傅。
后期,团领导侯卫民调离,忻县晋剧团岳呈祥升任本团团长,军分区驻团代表先是陈家骏、后是刘惠卿。
四
艺术上升时期
随着人员的充实和设备的增加,文工团的业务活动逐步走向正规。
每天清晨六时起床,演员们先在团内排练室练声。团部驻地靠近南城墙,天稍亮就到城头上去拨音、喊嗓子。七时开始,由袁春和尹占才分别引领大家练基本功:拉山膀、踢腿、压腿、晃腰、跑圆场等。
上午9时开始排练,下午3时进行一小时的时事学习。然后,便开始进入业务排练。
演员阵容扩大了,各类艺术人才逐步配齐,乐队阵营基本达到单管建制规模,演出节目日益丰富起来。
到年我离开文工团,调往五寨师范任教前期,文工团排练上演的节目约有:
歌剧《白毛女》:保留节目,全区各地演出,久演不衰,反映甚好。主要角色分配:杨白劳——尹占才、王树森(B角);喜儿——许月英(前)、张美兰(后)、魏亚玲(B角);大春——邬琴;赵大叔——马森彬、滕和华(B角);黄世仁——王四维;穆仁智——王树森。
创作小歌剧《珍宝岛怒火》:本团集体创作。角色分配:中国老渔翁——李万林,中国渔姑小红——任建华。苏军官兵——王树森、刘鹏春。
创作小歌剧《欢迎你们下乡来》:本团集体创作,王树森执笔,反映干部下放。马森彬、滕和华等主演。
创作表演唱《知识青年下乡来》:王树森作词、续柯璜配曲。张美兰、滕和华、魏娅玲、野凤兰等主演。
繁峙大秧歌清唱《火车开进山里来》:马森彬作词,繁峙县栗迺瑶原曲,续柯璜配曲,张美兰主唱。
之外,上演的节目还有歌舞:《欢庆十大胜利闭幕》《歌唱敬爱的周总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歌舞器乐联奏:《地道战》;二胡小合奏:《赛马》——李登峰、李春香、任登贵、赵万银、赵振山等主奏,王树森手风琴伴奏。小提琴独奏:詹耀东主奏,王树森手风琴伴奏。
移植节目:《军民大生产》《夫妻识字》《晋剧清唱》等。歌舞《洗衣舞》,魏娅铃、傅莉莎、邬琴等。新编二人台小歌剧《散会之后》:主演尹占才、张美兰等。
随着节目的丰富和艺术的逐渐成熟,文工团的演出范围逐步扩展。除在忻县城内演出较多外,每年深入各县演出的场次,大约在百天左右。之外,还远足内蒙、太原、石家庄、文水县刘胡兰故居演出;在昔阳县大寨大队演出受到陈永贵副总理、郭凤莲等接见;对驻忻部队的演出是最多的,只要部队有要求,一定照时演出不误。
白天乘车到达部队营区,接着装台,饭后开演。演出结束,夜宵罢卸台后装车,连夜赶赴下一个演出点。次日接着演出的事,是家常便饭。空隙时间,深入伙房、病房作小型专场演出,也不鲜见。在定襄县驻军某部的几次演出,天降大雨,部队战士看演出坐在台下岿然不动,我们深受感动,受冷受寒也要正常坚持演出。这样,和部队的感情日益加深。军民鱼水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每场所演出的补助大约是一元,演职员的生活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可以说,此时的文工团,正处在火热的业务上升时期。
当时,团内艺术追求氛围浓厚,同志们在艺术上都渴望上进,新老演员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蔚然成风。对一些被认为是“政治上有问题”的同志,如袁春、郑宝荣夫妻,我们青年同志并无更多歧视,而是扬其所长,积极学习他们擅长的芭蕾舞和古典舞艺术,充实自己。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艺术上的导师。后期调任文工团团长的梁占峰夫妇,当时是忻县中学的老师,但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文工团员格外关心,我们经常受到他的无偿指导。
大约在年初,女演员们开始练习芭蕾舞艺术,可这时的她们,大都已是30岁左右的人了,刻苦练习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为了节约经费,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不少道具、布景是自己加工制作的;一些压箱底的旧服装翻出来,由女同志们自己加工改装,焕然一新,再上舞台。全团统一的演出服,是由部队无偿支援的退役军服。每次出演前和倒台的搬运戏箱、装卸车、装卸台,全部由本团演职员自己操作。条件尽管艰苦,演出之外的服务性劳动并无额外补助,但大家任劳任怨,久成习惯。
年冬,团部迁址到原军分区后勤处大院。就在这时,团部突然把我叫去,说要调我到五寨师范去任音乐老师。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在团已近四年,并无“跳槽”意念。但地区文教办公室一定要调我到五寨师范去任音乐教师。我虽不愿前去,但上级坚持调离,且未经同意,即把我的工资手续开到了五寨师范。就这样,我结束了忻县地区文工团历时四年多的舞台演艺生涯,于年3月重返母校五寨师范。
回顾当年岁月,忻县地区文工团团风纯洁。“文革”的大动乱中,当我在团工作的那段时间,本团人员没有介入社会上的派性斗争,更未卷入时有发生的武斗事件。相反,全团与当时的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唯令是从,故而也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
正是那段岁月,锻炼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演职人员,不少同志通过个人努力,后来在业务和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长进。据我所知,后来享有高级文艺类专业技术职称的就有:
张纪仲(当代影视大腕,著名导演、制片人)、柴志勇(著名指挥家、音乐人、教授)、马森彬(国家一级编剧)、尹占才(国家一级演员)、张美兰(国家一级演员)、许月英(国家一级演员)、李万林(国家一级演员)、任建华(国家一级演员)、王树森(国家一级作家)、宫环(体育系教授)、郝丛楼(艺术馆研究员)、刘铁铸(国家一级作曲、著名音乐人)、朱正(太原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贺晔(文工团团长)、李登峰(地区艺校校长)、苗德荣(副研究馆员)、刘鹏春(北路梆子团长)。
事隔多年,彼此久无联系,许多同志迄今互无音讯,故其个人发展多不知情,遗漏者、不准确者肯定很多。本人离团已近50余载,但当时境况依然历历在目,情所难忘。作为引玉之砖,诚望得到相关团友艺友大力斧正,不胜感激之至。
(年夏月创作)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王树森旅游光影——保护珍禽褐马鸡*王树森
在南华门东四条的日子里*霍泛王树森
文旅光影——管涔览胜*王树森
文旅光影:情洒管涔——记管涔山旅游的前期开拓者霍泛同志等*王树森
党史星火:《红色教育家贾绍谊》——记原五寨师范党委书记贾绍谊*王树森
党史星火——《走向光明的傅作义将军》*王树森
党史星火——王震给烈士撰碑文*王树森
远足长城外的定旅蒙商*王树森
忻州的古代邮驿和烽火台*王树森
李自成倒取宁武关*王树森
汾阳宫传奇*王树森
党史星光——高君宇和石评梅高洁的爱情之旅*王树森
昭君自有千秋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坟游记*王树森
伟大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中央台《军事百科》之《忻口战役》等专题片观后*王树森
党史星火——战斗在管涔山下的民兵英雄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文物非遗传说轶事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