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0日,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市文化局、西城区文委主办的文化活动在月坛雅集举办,活动中,红螺食品申报的“聚顺和茯苓夹饼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聚顺和茯苓夹饼概述
茯苓夹饼又名茯苓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夹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特色食品。“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与果脯作为出差来北京的必购之物。旧京的茯苓饼以前门外大栅栏聚顺和最为著名。”《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茯苓餅北京一種著名風味禮品茶點。色白,質脆,味綿甜;因其形似中藥自茯苓片,故名。系由明末清初時傳入中國的“西洋餅”演化而來。餅模鉗為其特之具,今法仍本於此。將八成綠豆澱粉和二成精面粉調成漿,舀入銅質(或鐵質)餅模內上火鉗平,磕出後撒上松仁、桃仁、白糖、蜂蜜和桂花等,再兩兩相合,即成茯苓餅。本世紀30年代,北京的茯苓餅以前門大柵欄聚順和的較為著名。”《老北京傳統風味的糕點》
聚顺和茯苓夹饼的历史沿革
1“聚顺和栈南货老店”现位于煤市街号。据中国第一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档案载,聚顺和创立于清末年,创办聚顺和的资东是从山西文水来京的任百川(字汝江),在北京先后开设了多家店铺,包括位于大栅栏街路北西口电话南局号(西口第二家)的聚顺和南货店;煤市街号的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地安门外鼓楼大街东门牌号的聚顺和加工厂(兼有铺号)。其中大栅栏街上的聚顺和南货店为总店,最负盛名。在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就有聚顺和刊登的8帧连环画等宣传广告。
2从清末的聚顺和到公私合营北京果脯厂,到北京市果脯厂,到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聚顺和茯苓夹饼制作技艺,伴随着百年果脯老字号的发展,一脉相袭,传承有序。
3年,红螺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聚顺和”商标;同年,在巴西伊瓜苏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上,公司生产的茯苓夹饼获得了众多食品界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一举斩获素有食品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全球食品工业大奖”,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休闲食品品牌。年,经北京老字号协会专家组认定,红螺食品依据详实的历史文化资料和相关要求,“聚顺和”被认定为“北京老字号”品牌;年,红螺食品向有关部门申请,位于煤市街的聚顺和原址被西城区政府认定为历史文物给予保护。
年5月,聚顺和茯苓夹饼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聚顺和到红螺食品的茯苓夹饼
1传承有序“形如满月(形),薄若蝉翼(品),白似初雪(色),甘赛桂蜜(味)”这是前人对茯苓夹饼的溢美描述,同时,也是对茯苓夹饼的特色及技艺要求。在传承古法基础上的聚顺和茯苓夹饼更是闻名遐迩,从散见于书中的“旧京的茯苓饼以前门外大栅栏聚顺和最为著名”字样可见一斑。90年代以前,茯苓夹饼(五角盒包装)一直与果脯作为旅游出差到北京的必购之选,成为名扬京华的著名风味美食。传承于聚顺和的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从50年代起,就一直传承延续着茯苓夹饼的制作技艺,直到今天,茯苓夹饼(大)的生产依然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延续着老北京饮食文化的传统,也给那些老北京人带来了一丝回味。
2传承中创新作为北京的一种具有滋补保健性(含药食同源成分)传统宫廷名点,茯苓夹饼如何能够适应现代消费者营养、健康和多样化的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成为红螺科研人员的研发重点,经过近多年的科研攻关,在保持传统风味基础上,以我国丰富的营养、保健食品原料资源为依托,以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健康化和口味多样化为原则,开发出了以传统风味为主,辅以芝麻、葵花籽、桂花、蜜桃、果仁、枸杞等12种口味,提升了馅料的营养含量,达到了现代人对食品口感、营养、健康、安全和个性化的要求,使茯苓夹饼这个老北京的宫廷食品,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大众化美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及中华老字号企业,红螺承担着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聚顺和茯苓夹饼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标志着红螺食品践行企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传统特色饮食文化方面,做出了努力。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食在红螺
红螺客服电话丨
在这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时代,
还是“懂得分享”一点更好哦。
点击上面白芷面膜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