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文水大象村的魅力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nb.ifeng.com/a/20190527/7447319_0.shtml

关于文水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他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文水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文水宣传特意开设专栏“乡村记忆”,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大智同志采写的《乡村记忆》系列文章,陆续介绍文水县古村落的故事。

大象村原名为秋景村。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互征伐以夺天下。经过不断兼并,形成了秦、魏、韩、燕、赵、齐、楚七雄争霸。在诸侯更迭中,韩国(今河南)一批官宦家庭受贬,深感有亡国灭族的忧虑,便私下动议搬迁。时机成熟后,温、武、范、石等姓氏的三十余户携家北上,一路寻觅落脚之地。来到赵国的大陵邑(今文水),发现这里气候条件优越,淤积平原广阔,就选择了平原中有两条较高地势的坡上建房安家。等房子建好后,发现依托两条丘陵坡地建起的房子呈现井字结构,便把这里称作“丘井”,后来逐渐演变成“秋景”。

其实,丘井一词本身就还有另两层意思,一是古代田制单位,丘含十六井,井合九百亩;二是其本意就是指乡村、乡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房子也越来越多。为了防止水淹,村里高低相就,顺势修筑了村堰,无意中发现村子在护村堰的勾勒下,特像大象形状,村名便更改为大象。

大象村人耕读传家,以耕助读,以读促耕。不断建设着赖以生存的家园,修筑了精神寄托的寺庙。

“大象村是好村村,圪留拐弯两条龙。”大象村自古分前街后街,两条旧街处处是高屋厚墙的古院落,圆顶大门和砖雕门楼比比皆是。街道房屋拐角处安放着许多石碾、石磙,道路相对的墙壁建有照壁。八十三岁的石振厚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祖上修的四合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南房三间带门楼。石振厚介绍说,这座四合院是分两次修建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是他老爷石顺章修的,南房是爷爷石衡山修的。他们祖上以种田为生,能修这座四合院看得出父辈们的勤俭持家。

大象村地处文水东部,连接着祁县、平遥、太谷等晋中平原,这里地处晋商的发源地。民国期间,大象古镇流通着许多字号的兑换券,信合堂、天德厚、云集号、大盛长、裕丰源粮庄等等,足以说明这里商贾云集,操奇逐赢。

前街有座曾在西安经商的胡学英二进院,大门进来场地空旷,二街门为砖雕垂花门,单檐硬山顶,雕饰椽飞、斗栱、花卉及“八仙”“狮子滚绣球”等图案,门额题“凝瑞气”。门口两侧各一石柱,石柱上可见的两面均有石刻花纹,顶上的两只石狮子没有了。院内女主人告诉我们那是对形象很可爱,雕工很讲究的石狮子。门楼后出檐为木构,单檐悬山顶。里院是五间见方的四合院,部分门窗依然保存着古代风貌。正房和东西厢房垛口高墙,院内两棵枣树郁郁葱葱。西面不远处是魏林魁的古宅。魏林魁曾在蒙古经商,回乡后当了多年旧村长,儿子魏明山曾留学日本。他的一处五间见方的四合院后墙上高高垛口仿佛像城墙,而房后留有拆除了牌厦的痕迹。

在靠西堰处的后街南侧,有座二进制四合院,这里便是茶客“诒远堂”的老宅。当年大象镇的财东成恩娶了交城义望村历任六省总兵乔冲杓之孙女,乔家还将大象后街路南的一处字号院送给了成家。成恩之子成廷璧看准了具有陆地商埠天然优势的“张库大道”这条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便“走东口”来到张家口这个贸易都会。在这里建起了他的“诒远堂”。他几下湖北茶山收购茶叶,并通过“张库大道”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

成廷璧生意越来越兴隆,所生两子成泰、成广都继承父业,让“诒远堂”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还在老家广购土地房产,“诒远堂”四合院就在乔家字号院的西面。到了民国二十六年,一份分家契约诞生了:

成泰分到住院正房东叁间,南至明堂;东房连二街门;五间南房至柁子贰间,北至明堂院心东一半分中为界。外院正房贰间半,东房五间,南卡两间半。东院正房五间,南至明堂。成广分到住院正房西贰间,南至明堂;西房五间,南房西三间,北至明堂院中心分中西一半为界。外院南北分中西一半,正房两间半,南卡两间半,住院南房后地基一块。东院西房六间应外院东房五间,西边无房屋贴补好骡子一头。

从这份契约上我们可以看出“诒远堂”二进制四合院的概貌。大门两侧的两根高高的拴马柱,二街门为单檐硬山顶,砖雕垂花门楼,雕饰椽飞、斗栱、花卉、狮子以及“八仙”“琴棋书画”等图案,斗栱部分有砖雕“凝瑞”匾额,门额题“寿而藏”,厚厚的街门下高高的门槛,楼脊两侧龙头高扬。

在“诒远堂”对面后街北侧,原本也是“诒远堂”的一处二进院,里院正房是二层楼房,人们也叫“楼儿院”。

楼儿院往东不远,是一座陈家四合院,这里是“通三益”掌柜陈忠甫的老宅。“通三益”的前身是通州的“三益真”,清嘉庆二十年(年),在北京前门西大街开设分店,取名“通三益干果海味店”。陈忠甫就是在“通三益”从一个伙计起家的。他能吃苦,肯钻研,有责任,讲信用,态度好,再加上能写会算、口齿伶俐、善于交际,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打的一手利索的算盘,而且他还练就了一掌经计算法,用一只手的五指就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渐渐从写账、跑外、站柜台,成了很有影响力的“通三益”大掌柜,很快陈忠甫也成了“通三益”股东。“通三益”不仅经营干鲜果品、山珍海味,还卖一些油灯、雨伞、碗筷之类的日杂用品,自己加工果脯、蜜饯,以至于后来生产出了风靡京城的“通三益秋梨膏”。陈忠甫用他的才干和能力,换来了“通三益”的兴隆昌盛,也就在大象村建起了这座陈家四合院。

有趣的是这座陈家四合院对面就是乔家的字号院,而陈忠甫最小的女儿陈淑梅和“诒远堂”的后人成广的儿子成景州结为夫妻,成就了“通三益”“诒远堂”的一段佳话。成廷璧、陈忠甫用他们的智慧和魅力,建立了一座晋商的丰碑!

大象村不仅有高壁厚墙的古院落,还有很多庄严肃穆的庙宇。

大象前街村东座北朝南有座弘福寺,正殿、厢房、钟鼓楼等整个建筑显得高堂广厦,雄伟壮观。正殿内一座砖砌台柱上有莲花台,台上有一个五米多高的铁佛,约五吨重,由此可见大殿的高度。寺内立有一座三米多高非常精致的黑玉石碑,看起来像镜子,摸起来似绸缎。弘福寺建筑高,面积大,因此村里人也称之为大寺。

前街东堰上,有座圣人庙。据王钟健《大象村重修孔子庙碑记》:“吾邑大象村旧有先师孔子庙,历年既久,渐就倾圮。今岁庚寅,里人起而新之,将勒石以垂永久,欲予一言以为记。……大象人苟能竭诚致敬,懔乎兴如在之思,则安见至圣之灵不鉴其诚而临耶。况当世所谓栋桷崔巍金碧辉煌者,不过为奉佛地,而大象之人独知立孔子庙而祀之,其识见之高下又何如也。余故嘉其意而为之记。”据说,夫子庙里塑的孔子像非常逼真形象。

后街东堰处有一座朝西的观音庙,正殿上除了观音像外,还有一尊金沙雕塑的大象,百姓在这里拜神佛以求得子嗣。等到生下儿女满月时,要去观音庙还愿献花。用谷杆作架,插满纸扎花,配以彩带。所以,村里人也把观音庙称之为“花花庙”。

村北座北朝南一座龙王庙,约建于洪武15年。奇特的是在庙里供奉着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五龙王”神像外,在正面神龛的上面,还有一个神龛,里面龙王神像不大,但每次祈雨时,要把它抬在前面。龙王庙曾一度时期改为学校。

村西护村堰里关帝庙座北朝南,规模不大,但配置齐全。对面有戏台,庙门口有铁制旗杆、栓马桩。关帝庙人们也称之老爷庙。

在村南与龙王庙相对的是文昌阁,是目前大象唯一幸存的庙,现在围在一户人家院子里。正殿座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出廊架构,柱头科三踩单昂斗栱,龙头耍头,明次间补间均出斜拱一朵。外表看上去已经破旧,但殿顶和两柁上画栋雕梁,殿前木墙上彩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东西耳殿各一间,墀头有“万”字及瑞兽砖雕。

村南一座照壁式的财神庙南北深两米,东西长三间,中间神龛塑着财神像。财神庙路西有一口古井,井边一井王庙,照壁神龛,供奉水神。另外还有三座小庙,也叫五道庙。前街有两座,后街有一座。

大象村人才辈出,年出生的温万金幼时受其叔父“票儿班”鼓舞的熏陶和影响下,对晋剧情有独钟,14岁时便能用唢呐吹奏晋剧曲牌。15岁时,温万金到平遥“祝丰园”拜杨延庆为师;年,又拜人称“狗曼”师傅的高锡禹为师,跟他们系统地学习胡琴的演奏技艺。温万金终于成了著名的晋剧胡琴演奏家,为丰富和发展中路梆子的演奏技艺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大象村有两个莲花落说唱高手,一个是魏麻则,一个是陈振胜。他们以莲花落说唱为生,即兴演唱出口成章,经常活动于文水、汾阳一带,很受群众欢迎。

有意化无意,大象化无形。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村的魅力就在于此。

来源:文水新闻

推荐阅读

文水吴村杨某睿、郭某龙被查归案,网友:丧尽天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xw/10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