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厨房
蒋韵
非虚构《北方厨房》(蒋韵)世界著名美食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作家蒋韵精细描摹了一部类似编年史的北方家庭的烹饪史,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背后是一段又一段饱蘸情感的记忆。作品主要划分为奶奶、母亲以及蒋韵自己主厨的三个时期,物质匮乏年代,坚韧的奶奶主理厨房,一个大家族面临着历史巨变时无可奈何的风流云散;母亲主厨时期适逢拨乱反正时代,每逢周末的热闹聚餐,吃下的是美食,真正分享的是那个时代给予人们的精神养分;蒋韵主厨则从文学的黄金时代开始……这是一部蒋韵的家族寻根史,个人成长史,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物质史,那些食物牵引出的个人命运与创痛的记忆,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而呈现出人性与哲学思考的深度。
《收获》长篇春卷
《北方厨房》评论2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2
——关于蒋韵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
王春林
由于众所周知的缘由,进入共和国时代之后,曾经兴盛一时的孔氏家族的“在劫难逃”与最终日薄西山,乃是一个无可逃避的必然结果。蒋韵至今都印象深刻的是:“到我出生的年代,两房人已经不在一起住了,显然,是分了家。而医院,医院,那时也不再属于孔家,医院。详情或者真相,我一概不知。”一方面是孔氏家族总体上的必然衰落,另一方面,则是蒋韵远在山西的知识分子父亲的不期然而罹难:“这一年(指年),中国出了事,我父亲也出事了,和很多被送往北大荒或者青海等地的人相比,我父亲已属幸运,只是降职降薪,工资降到六十块五角。”父亲出事的直接结果,就是家人的生存状况严重受影响。因为父母亲的工资加在一起,必须要维持一家七口人的日常生计呢。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尽管如此,置身于其中的蒋韵自己,却并没有生成丝毫的心理阴影:“而这一切,时代的震荡,生活的艰难和困厄,却没有给我最初的人生投下一丁点阴影,当属奇迹吧?这奇迹,我想,是距离创造的。是我的‘双城记’。”那么,这样的一种奇迹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无论如何,这奇迹的主要创造者,都应该是那位目不识丁的奶奶。作为穷人家的长女,侥幸生存下来的奶奶,不仅目不识丁,而且还有着一个相当苦难的童年。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幼年的奶奶,需要和她的母亲一起,依靠给别人浆洗衣衫来贴补家用。西北风刺骨的寒冷冬天,她们娘俩在手已经冻肿成“红萝卜”的情况下,依然要砸开冰凌去洗衣服。如此一种艰难情形,直令蒋韵在很多年后都一直叹息不已:“‘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诗意而伤怀。那是别人的汴河,不是我奶奶的。奶奶的汴河,惠济河,是一家人的生计。是不管多苦多疼,也得忍耐的闺阁时期。”很大程度上,或许正是童年如此的艰难,最早锻造了奶奶坚韧强劲的生存意志。到后来,面对着家里经济状况日益吃紧,毅然挺身独力支撑起这一切的,正是蒋韵这位目不识丁的奶奶。先是药品。因为原初分家时分到了一些药品,奶奶就在暗中偷偷地变卖这些药品,以补贴家用。须知,奶奶如此的一种行为,在那个异化了的“革命”时代,因其带有一定的黑市交易性质,所以是不被允许的。问题在于,“但即使担风险即使提心吊胆,药品也终有卖完的一天”,怎么办呢?“奶奶就卖房子。叔叔和三姑都去外地读大学,十几间房屋的大院子就显得空旷。奶奶就把一半的房产卖了。目不识丁,一点没有理财头脑的家庭主妇,二话不说,卖了产业,就为了让她的儿女,有书念,让她的孙儿孙女,有饭吃。让日子有日子的样。”在蒋韵的记忆里,日常生活里的奶奶,总是会为一些小事而纠结,但在卖房子这样的大事上,她却大丈夫气十足地竟然一个人就做出了决断,真正可谓是“三下五除二”一般地雷厉风行。虽然母亲后来说那些房子卖亏了,但不贪心的奶奶所坚执的信条却是:“够用就行。”“还有,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事实上,也正是依凭着家庭主妇奶奶的如此一种“杀伐果断”,才最终保证“生活的艰难和困厄”没有给幼年的蒋韵投下一丁点心理阴影。当然了,蒋韵他们之所以没有造成心理阴影,也还与奶奶她们那简直就是夜以继日的辛苦劳作紧密相关。这一方面,一个不容绕过的生活细节,就是奶奶和干奶奶她们糊火柴盒的劳作场景:“那手工钱,是以‘分’来计算,糊一百只挣几分钱吧?”每每蒋韵们睡下的时候,奶奶她们开始干活,等到蒋韵们睡醒一觉的时候,她们依然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着:“她们就这样伴着昏灯安静地熬夜,用自己的手,一分两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用一百只、一千只、十万百万只火柴盒,换来了一个孩子永远怀念的‘岁月静好’。”就这样,虽然只是不多的几个生活细节,奶奶这样一个拥有坚韧生存意志与生活智慧的时代女性形象,就已经形神兼备地跃然纸上了。
严格说来,具有某种编年史性质的《北方厨房》,从结构上可以被分别切割为奶奶、母亲以及蒋韵自己主厨的三个时期。这样一来,作家笔端的食物书写,所首先凸显出的,自然也就是与时代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令蒋韵至今想起来都属美味的炼油渣:“食油始终是有定额的,只不过这定额会随着经济形势或增或减,但无论增减,对我们家来说,都是不够的。奶奶常常要去肉铺用肉票买来猪板油,或者用肥肉膘来炼油。炼油剩下的猪油渣,是好东西,趁热,加白糖或者加盐,搅拌均匀,掰开一个热馒头,夹进油渣,一口咬下去,哦,灵魂出窍。这样的好时光,是稀少的,油渣哪里能这样大手笔浪费?它的用武之处真是太多了。做素馅包子时,把它剁碎添加进去,炒白萝卜,烧菠菜粉丝汤冬瓜汤,亦可撒几粒来提味,权当海米,用得好,也算得上化腐朽为神奇。”我不知道,到了当下这样一个时代,除了如同我这样的过来人,到底还有多少人知道炼油渣?品尝过炼油渣?因为说到底,所谓的“炼油渣”,也不过是在肉食极度短缺的情况下的一种弥补之举。但我自己,通过对蒋韵相关书写的阅读,却的确勾起了既往的“炼油渣”记忆。当然,也肯定是在当年那样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曾经用它来给我们包饺子吃。虽然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无奈之举,但那个特定阶段留下的“美味”记忆,却至今都难以忘怀。但与炼油渣相比,更能凸显物质匮乏时代特质的,却是带有黄土高原明显地域特色的“不烂子”。由于“困难时期”的不期而至,面对着一个家徒四壁的新移民家庭,奶奶想出的应付办法,就是所谓的“瓜菜代”。“不烂子”,就是其中的一种:“顿顿都是不烂子做主食,就是另一种情境了。区别只在于是胡萝卜不烂子、茄丝不烂子还是西葫芦不烂子。吃得我们愁眉苦脸。”受伤害最深的,是蒋韵的弟弟。某一天,蒋韵,其实也不只是蒋韵,应该是家里人全都察觉到,弟弟伏在床边,竟然把刚刚吃下去的茄丝不烂子午餐,一边流泪,一边全都吐了出去。说到底,这“不烂子”也只是属于物质匮乏时代勉强用来撑饱肚子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正因为有这样的痛苦经历,所以,“至今,我弟不吃茄子。不管这茄子是红烧、油焖,还是蒜泥凉拌,即使它变身为《红楼梦》里华丽的茄鲞,他也永远厌弃它。”蒋韵的弟弟之所以不能够再接受茄子,正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过多地食用了所谓“茄丝不烂子”的缘故。一般来说,哪怕是再好的东西,即使是所谓的山珍海味,也禁不住顿顿吃,天天吃。对于弟弟来说,他的拒绝食用茄子,正因为当年的不得不过量食用,早已吃伤了它。也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对某一种食物厌弃与否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在一种精神分析的层面上,它所深刻折射出的,却是那个特定时代对弟弟所造成的生理与精神伤害。
但到了母亲主厨的时代,情况却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曾经主厨了相当长时间的奶奶,于年不幸去世。这个时候的中国,较之于此前的一个历史阶段,可以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个时候的蒋韵和她弟弟,经过各自的积极努力,都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虽然说因为有奶奶的存在,母亲的大半生时间,都不需要进入厨房,但在奶奶去世后,她却无论如何都得接掌厨事。母亲主厨的这个阶段,能够充分凸显时代特色的厨事,集中体现在蒋韵家中的那看起来总是高朋满座的周末聚餐上。那个时候,尽管说高等教育已经恢复,但学校里的伙食太差,却也是一种普遍的事实。这一方面,我个人一种清晰的记忆,就是高校里简直就是鳞次栉比的罢灶事件。好端端的,为什么要罢灶?说到底,还是因为学校的伙食搞不好的缘故。正因为学校里的伙食很糟糕,所以,蒋韵和弟弟才会盼望着利用周末的机会回家去打牙祭,以竭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请注意,由于蒋韵她们姐弟以及父母热情好客的原因,这个时期每每到了周末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朋友随同他们一起到蒋韵家去参加周末聚餐。蒋韵那格外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父母,“深知这一点,所以,周末晚餐桌上,满满一桌菜,必以荤菜为主,主菜一定要是硬菜,且必须两个以上,比如,一个香酥鸡,还要有一大碗红烧肉卤蛋;一个煎带鱼,就要有份清蒸狮子头或者是烧排骨。主菜之外,再配两三个‘半荤菜’:茭白炒肉丝、青椒熘肉片、青蒜爆炒猪肝或者腰花。有时还有豆制品,烧豆腐或者卤干丝。凉盘则是酱牛肉、酱鸡胗、凉拌海蜇皮,有时则是从六味斋买来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酱肉、小肚之类,再搭配个凉拌皮蛋黄瓜、炝莲藕等,视季节而定。汤比较简单,可以是西红柿蛋花汤、冬瓜火腿汤、海米白菜粉丝汤,但要预先吊一锅清汤高汤备在那里,鸡汤、棒骨汤、白肉汤,都可以,用起来方便。”与这些看起来足够琳琅满目的菜谱相比较,关键之处还在于大家聚餐时的那种非同寻常的热闹劲儿:“人多热闹,一顿晚饭,必是吃得热火朝天,聊得热火朝天。大家围坐在简易的折叠餐桌旁,守着狼藉的见底的盘盏,久久不散。喜聚不喜散的,又何止我母亲一个?那一餐又一餐,吃下的不仅是美食,还有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精神养分。”实际的情况诚如蒋韵自己所言,这些家里家外的人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吃的不仅仅只是可口的美味,更是那个拨乱反正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养分。也因此,如果我们干脆把母亲主厨时期蒋韵家的周末聚餐理解为精神聚餐,可能更加切合于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本质。
未完待续
王春林
王春林,年生,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说评论》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先后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十五届优秀成果奖,山西新世纪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人文社科奖等奖项。
《收获》长篇春卷
目录
非虚构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蒋韵
评论: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王春林
长篇小说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评论:或十二时辰,或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何平
长篇小说
鹊桥仙/萧耳
评论:“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来颖燕
非虚构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一九三八年之路/杨潇
《收获》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春夏秋冬四卷,单卷页,定价55元,微店订阅《收获》全年双月刊9折,长篇四卷75折。
春卷限期75折。
微店特惠零售《收获文学榜中短篇小说》,20部上榜中篇+短篇小说,70余万字,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原价88元,现特惠66元,包邮。
《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