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
本县农田灌溉始于汉兴于唐。唐开元时文峪河水可灌田数十顷,并有渠向汾州分润。金时,略有发展。明代,渠道倍增,灌溉面积遍及14都,29村,并开始在汾河流域饮水灌田。清代,文、汾二水河道迁徙频繁,渠道旋筑旋废,到光绪九年()原有渠道仅余3条(文峪河2、汾河1),余皆临时有所增加,灌溉面积增至38万亩。本县水井建设起步也早,北魏《水经注》就有“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水溢”的记载。抗日战争前,磁窑河以西宜儿、城关、孝义镇、南武、西城一带,井水灌田极为普遍。其时全县有水井余眼,灌田4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后,水利建设进入鼎盛时期。50年代中期,完成了汾河流域干、支、斗、农、毛渠配套工程,彻底结束了沿续余年大水倒甲浸注东浇的历史。年底,文峪河流域灌溉渠系的改、扩、新建工程也相继竣工。至此,汾、文二河新的灌溉体系基本完成,并相应提高了水的利用系数。河灌面积由年的32万亩,增加到近50万亩。至70年代,整个排灌渠道,几经改建、扩建、疏浚、防渗更趋完善、合理,水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水井建设,随渠道的开始,也相应起步。战后,水井仅留余眼。至50年代中期经修复、新凿增加新井近千眼。井灌面积由年的亩,增加到亩。以后,随着凿井工具的改进、电力的普及、打井技术的提高,水井建设逐步由低层次的土井、砖井、透河井的浅层水井向水泥管、铸铁管、机电深井发展,井区也由文峪河流域逐步普及到全县。70年代,机电灌站的建设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共建电灌站58处,灌田面积达4万余亩。
年,境内平川地区的56万亩耕地全部成了水浇地,占全县耕地61万亩的92%。其中河井双灌面积达18.3万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