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个名字在很早之前就有了。但是其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却经过了很大的变化。
山西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其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战乱不断,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称“三晋”。
在元时,正式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这是山西第一次得名。
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已经将近年历史。
太原太原,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名字。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太的意思在古代中就是大的意思,其中《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秦庄襄王三年(前)“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古城营当地还留有众多老太原的东西,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就这样,太原的地名一直延续下来。
大同?《寰宇通志》卷81载: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大同川当在唐中受降城西,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黄河北岸地,沙陀族朱邪赤心(李国昌)授大同节度使即此。后沙陀内徙,侨置大同军于今地,遂袭大同之名。
大同意为“天下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朔州?“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
忻州?古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接壤。
隋开皇十八年(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
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忻县地区辖14县。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忻县改为忻州市,地区行署驻忻州市。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忻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光明东街。
晋中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从此,晋中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榆次专区。年8月,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愉次区专员公署。
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年11月,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所属榆次市改为榆次区。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吕梁吕梁的地名由来,主要是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吕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写作“吕”它的上下两个口学象征着根根相承的脊骨,中间一小撇象征着脊骨之间的联系。吕梁的“梁”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
据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
吕梁山雄居群山之中,由北而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晋西高原呈穹窿形状。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梁山脉正处于这一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梁,因而被称为吕梁。
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吕梁撤地设市,同时离石由县级市改为市辖区,辖一区两市十县。
阳泉阳泉市,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年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三区融合后城市人口数量为78万。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阳泉村立村不晚于北宋,随着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变成了“大阳泉”、“小阳泉”两村。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正太铁路通至小阳泉村域并设车站,取名“阳泉站”,渐渐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工商、军事重镇“阳泉镇”。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阳泉地名的形成与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现象及其自然环境有关,起先为村名,后用作火车站名、镇名,年5月成为市名。
年5月,阳泉市正式建立,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一座人民城市。辖三区两县。
长治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长治,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所以也有上党的称呼。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南北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年)改称潞安府,当时的上党地区战乱不断,盗匪层出,于是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目前辖两区一市十县。
晋城关于晋城市,不知大家对它的名字来由有兴趣没?晋城历史上的有过很多名字,诸如高都、建州、泽州、丹川、凤台等。在历史上,晋城一直是现城区和泽州县两地全部辖区的名字,也就是说它是县名,直到一九八五年晋城成为国家市管县的试点,提为地级市,从那时起严格的说晋城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南五县的通名,而原晋城县泽则被分做了城区和泽州县。
晋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唐代武德三年,其来由是以战国时期魏韩赵三家分晋,迁晋君于此奉祀而得名晋城。
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
临汾北魏时在今临汾市区建“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滨临汾河”之意。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年在此设临汾市,年设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两市十四县。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运城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古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许多地名的由来都与盐有关。
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年,成立运城专署。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
因盐池产盐,早期制盐工人、贩盐商贩等,在盐池北岸集中形成路(卤)村。由路村东西方向,因贩盐、装车、休息而渐成东、西八里铺。再如车盘,因盐商运盐途中,对车辆维修、盘点集中于该地,故得名车盘。运城、凤凰城等也是因盐得名。其次,与运城历史、地理、文化、人文等相关得名也多。
山西85个县名来历古交市: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移治今交城县城,历代为交城、阳曲二县地。年设太原市古交工矿区。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
阳曲县:汉置阳曲县。据《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此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此说有误。清道光《阳曲县志》曰:“阳曲乃汾曲之阳。”
清徐县: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年)并入徐沟县。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取二县首字命名。
娄烦县:娄烦古称楼烦,本部族名。据《项羽本记》:“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始置楼烦县,故治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无关。今娄烦县本唐楼烦监地,龙纪元年(年)置楼烦县。后废为镇。年复设娄烦县。据《元和郡县志》,娄烦县,取义古为北狄娄烦王所居。
天镇县: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县,隋置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置天成卫兼镇虏卫,取二卫首字,因名天镇卫,雍正三年(年)改为天镇县,因卫得名。
灵邱县:西汉置灵邱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简写为丘。
阳高县: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并阳和,高山二卫置阳高卫,后改县。各取首字命名。
左云县:明并大同左卫,云川右卫,置左云川卫。清置左云县。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
广灵县:在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置平舒县,五代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易广陵为广灵。
浑源县:唐代设浑源县。据《浑源州志》载,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
平定县: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
盂县:隋开皇十六年(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
长子县: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西汉置长子县。
平顺县: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
襄垣县: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
沁源县: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屯留县: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
黎城县: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
潞城市: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年设市。
沁县: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
壶关县: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武乡县: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
高平市: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年设市。
陵川县: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
阳城县: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
沁水县: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
山阴县:辽置河阴县,以在桑干河之阴,水南曰阴,故名。金大定七年(年)因与郑州属县同名,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故名。
应县: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年建县。
右玉县:唐天宝年间置静边军于右玉城。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年)治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年)治玉林卫,称右玉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为右玉林卫的省称,由大同右卫和玉林卫而得名。
怀仁县:辽置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时“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
代县: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
神池县: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年)设神池县。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五寨县:嘉靖十六年(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年)置五寨县。
五台县:汉设虑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
原平市: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年设市。
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静乐县:隋开皇三年(年)置岢岚县,后改汾源县。隋大业四年(年)改为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
繁峙县: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
宁武县:唐末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清置宁武府,后改宁武县。
保德县:唐为岚州地,金置保德州。据《保德州志》,保德,城濒黄河,扼山陕往还要冲,取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定襄县: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河曲县:金置河曲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岢岚县: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
昔阳县:据《元和郡县志》载,昔阳城一名“夕阳城”。按《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这样看来,昔阳原是因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阳”。东汉置乐平县,清嘉庆元年(年)并入平定州。年复置乐平县。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
灵石县:隋开皇十年(年)置灵石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
祁县: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
左权县: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
寿阳县: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
介休市: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年设市。
太谷县: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
和顺县: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
平遥县: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
榆社县: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
文水县: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
中阳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
兴县: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
汾阳市: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年设市。
临县: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
方山县: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孝义市:三国魏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唐改孝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敕赐县名曰孝义。年设市。
柳林县: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
岚县: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据《元和郡县志》,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
交口县:年由中阳、灵石两县析置交口县。县以原交口公社为县治得名。
交城县: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
石楼县: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名石楼县。据《元和郡县志》,县因县东南有石楼山得名。
侯马市:西汉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清设巡司。年设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
汾西县: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
吉县:隋开皇十八年(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年改为吉县。
霍州市:周初为霍国,据嘉庚《一统志》,以县东霍山为名。金称霍州。年改为霍县。年设市。
安泽县: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
大宁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
浮山县: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并入禽昌县。唐武德二年(年)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
古县:年由安泽、浮山两县析置古县。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
隰县: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唐称隰州。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年改为隰县。
襄汾县: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县。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
翼城县: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
永和县: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
乡宁县:北魏延兴四年(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曲沃县:汉为绛县地,后魏始置曲沃县。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洪洞县: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
闻喜县: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
新绛县: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
垣曲县: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
河津市: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年设市。
秋季白癜风扩散秋季白癜风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