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巨海
一、特征分析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得吕梁文化旅游业深深地打上了厚重、绚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吕梁”烙印。1.黄河为根。吕梁最具特色的是大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有数千年历史的黄河文化。黄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塑造了吕梁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独特品格和坚忍不拔、敢于登攀的精神气质。2.黄土为体。吕梁的主色调是黄土。发生在古元古代(-百万年)的地质构造活动锻造的华夏地貌被李四光命名为“吕梁运动”。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山区森林茂盛,植被类型多样。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黄土高原像一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他高高在上,平时默不作声,就像不存在一般,但他却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履行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3.山水为形。早在春秋时代的儒家经典《左传》里,山西这片地域就被形容为“表里山河”。这恐怕是历来人们针对山西独特的地理地貌内外环境所作的概括。我们认为在山西,吕梁怕是最典型的“表里山河”。黄河流经吕梁兴县、临县、柳林和石楼,吕梁山的主峰及大部分在吕梁,我们既有大河的磅礴气势,又有大山的绵延不断,既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也有高俊挺拔的北武当山,在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如此差异的地形地貌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给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4.文化为魂。根据我的研究,吕梁这块土地上至少形成了五种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是吕梁文化之本,晋商文化是吕梁文化之彩,宗教文化是吕梁文化之脉,红色文化是吕梁文化之魂。吕梁人民祖祖辈辈从事农耕生产,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在靠近草原的地方又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成为吕梁文化的主体。吕梁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和道教的北方圣地,宗教文化是吕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邻晋商的地缘优势使吕梁成为昔日晋商的商贸转运地和商贸中心,晋商文化成为吕梁文化之彩。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又使吕梁成为红色文化的沃土,红色文化成为吕梁文化之魂。吕梁文化的基本结构:吕梁文化的根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吕梁文化黄河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它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气魄,造就了执着坚实、诚信包容的大河气度,使吕梁文化融入了佛道等宗教文化和周边的晋商文化、北方游牧文化、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如果我们把吕梁文化比作一颗参天大树,黄河文化是这颗大树的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则是这颗大树的粗壮的茎,而晋商文化和宗教文化则是这颗大树的重要分枝,红色文化则是这颗大树无比茂盛的树冠。吕梁文化的构成因子:吕梁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而成的结晶,构成因子可以概括为:勤劳质朴,自强包容,崇德尚义,进取创新。二、现状分析小农意识和“挖煤经济”的战略,使得吕梁文化旅游业在被严重扭曲的畸形产业体系中长期处于“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尴尬境地,形成“侏儒产业”。1.根浅,认识肤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不少人远未从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和“挖煤经济”战略创造的“吕梁速度”的梦幻中走出来,没有从煤炭资源依赖症中走出来,只是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调整时期的权宜之业、休闲之业、补充之业、政策之业,更不要说去接受和树立全域旅游这些旅游产业新的发展理念;其次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黄河黄土感情不深。黄河黄土是养育我们的伟大母亲,她用其博大的胸怀不但哺育了我们的生命,更锻造了我们伟大的灵魂。在这片梦幻般的黄天厚土中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基因图谱,留下了多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文故事。这才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真正巨大的宝库。但是过去被我们描绘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荒凉之地,甚至流传“联合国专家把我们这块土地定位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思想认识的滞后,直接导致工作力度的欠缺,致使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的旅游发展有了一定的差距。2.体弱,基础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交通设施不完善。景区与景区之间,县与县之间连接不畅,“断头路”现象比较普遍,景点与酒店、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较少,吕梁火车站和吕梁机场这样的交通枢纽公共交通不健全。二是宾馆饭店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共有星级旅游酒店11家,只有1家五星级,特色旅游酒店少,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高端游客的进入。三是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咨询中心、停车场和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标志不完善。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座较大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游客咨询服务功能严重缺失;其次是软环境及服务方面的问题。一是旅游经营服务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提供的服务与游客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全省有2.1万名导游员,而我市仅有名,如此规模的导游队伍去年却接待了万人次的旅游者,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导游每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巨大的接待量很难保证高水平的服务。二是我市尚未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共识。发展旅游产业还没有真正在全市人民中形成共识,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还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全市全民发展旅游的气氛不够浓,合力不够大,在县市区主要区域和交通要道,很难看见宣传旅游和景点景区的广告或标语,更谈不上统一的策划包装以及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品牌的塑造推广。3.形散,形散神更散。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一个相对成熟的旅游城市一定是具有差异性、特色性和互补性的。一是市县(区)景区线路贯通缺乏整体规划,分割运营,旅游资源的共享、互补性较差。二是景区景点的组合开发不够,辅助主景区贯通项目缺乏,高端策划、整体规划、连片开发的少。三是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少。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龙头景点、知名景点不多,“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缺乏像西安曲江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四是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不到位。目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娱乐等多类型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而我市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水上漂流项目,今年一下开了十几家,形成无序开发,恶性竞争。4.魂缺,文化缺失。发展旅游要做到游山玩水品文化,有看的有吃的还要有听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形,文化和旅游天然不可分割。文物是旅游产业的有形的资源,文化是旅游产业无形的资产,比较有形资源,我们吕梁更缺的是文化。一是对吕梁多彩融合的历史文化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二是对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不够,至今没有形成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展现吕梁风格、吕梁特色、吕梁气派的文化名片;三是对历史文化的转化力度不大,形式不多,诸如文艺、娱乐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较低。三、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我们不能只囿于表面现象的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平面型的讨论问题,而要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原因。1.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发生了剧烈的对撞,一些人产生了彷徨、迷茫,表现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淘汰传统产业、重塑新产业时往往采取观望与徘徊的态度,这种思想和态度不转变,很难形成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旅游的态势。山西省代省长楼阳生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产业转型升级之要、发挥比较优势所在,我们要坚定地树立大旅游观,坚持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方位旅游等新的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2.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吕梁传统的重化工经济结构严重失调,过去一些年份第二产业的比重甚至达到80%,畸形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方式,由此建立的体制机制远远不能适应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全新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一场革命,伴随着的是利益的大调整,我们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束缚和阻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区部门行业分割的藩篱,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3.基础薄弱,环境不优。发展旅游产业,我们的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大,同时过度开采和开发破坏了不少的旅游资源。4.人才短缺,素质不高。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现在从事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绝大部分不是专业人才,全市仅有的名导游,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人才水平决定发展水平。大同的方特游乐城、长治的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体验园都是从深圳引进的经营团队。四、路径选择一方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另一方面是由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本身要规划的战略选择,这是具体的,却是必不可少的。(一)战略布局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出发,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水平,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战略布局为:着力彰显“山河多娇、英雄吕梁”形象,以优美的山河生态为基础,以英雄文化为核心,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合理规划特色旅游线路,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全力打造“一核两翼三环四带”旅游新格局。“一核”即黄河黄土为核心。“两翼”即关帝山休闲度假为一翼,碛口文化体验为另一翼。关帝山休闲度假引擎涉及G和S沿线及交汇处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是吕梁旅游发展的先行区和资源集中区,主要涉及交城、文水、离石、方山四县(区),规划打造“关帝山旅游特区”;碛口文化体验引擎主要涵盖碛口古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则山和离石彩家庄等资源点。“三环”即全域旅游发展联动环,包括以县域景区连接的县域小循环,全市主要景区连接的市域中循环,市域景区与市外连接的大循环。“四带”即沿黄旅游产业集聚带,主要指沿黄区域,涉及石楼、柳林、临县和兴县;绿色旅游产业集聚带,自北向南涉及岚县、方山、交城、离石、中阳、交口;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带,主要涉及兴县、临县、中阳、石楼、交口等区域;古色旅游产业集聚带,主要涉及孝义、汾阳、文水、交城。逐步形成以景点为基础,以景区为依托,以组团为支撑,以线路为纽带,块状经济与网格经济相互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力争到“十三五”末,以吕梁生态山水、黄河晋韵、黄土风情为基底,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依托,以旅游全域化为引领,融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娱乐、康体等功能于一身,把旅游业培育成吕梁战略性支柱产业、服务业龙头行业、惠及普通民众的民生事业,将吕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华北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战略重点1.发展理念为先导。发展理念包括两个层面,最高层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遵循。在旅游产业发展层面是“大旅游”基础上形成的“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这是旅游产业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它把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具体包括实现“一个转变”: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做到“两个破除”:一是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二是破除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采取“三种方式”:全民旅游、全要素旅游和全产业链旅游;解决“四个问题”:一个是生态圈的问题,强调共性,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配置关系;第二是产权束,强调的是共享性,不求所有,而是共有;第三是动态性,通过灵活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第四是关系图,是网状的关系,是“旅游+”不是“旅游含”。2.资源整合是前提。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处。一方面拥有如此丰富和优质的资源,另一方面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却举步维艰,大部分景区缺乏核心竞争力,仍处于“原生态”状态。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各景区各自为政,无序开发,产品同质,恶性竞争。旅游资源整合在业界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实行旅游资源整合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资源整合要坚持整体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托管的经营模式,按照“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打好这一役,为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政府主导为依托。由于旅游资源是国家的,管理只能是政府的,经营可以是企业的,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担负起主导作用。譬如在资源整合、总体规划、交通电力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统一管理、标准化建设、产品推介、甚至在一些对全市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培育骨干性龙头企业。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必须有所作为、有所担当。4.产业定位作支撑。从吕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来看,其产业体系较为合理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煤炭与农业为基础产业,它给其他产业提供原料与能源;煤铝工业为支柱产业,它给财政提供主要收入;具有一定规模并最有发展潜力的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则最具备主导产业的特质。当然我们的目标是逐步提升为支柱产业,但是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一战略性定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主导产业,我们要举全市之力支持,所有的产业都要围绕它展开,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具有“众星拱月”的特殊位置。5.市场运作为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要充分利用优质丰富的资源,优化经营环境,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激发市场活力,6.创意发展为根本。文化和旅游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自然景观提供给人们的是大自然美的观赏价值,而文化提供给人们的是人文历史的美的品味价值。文化产业在西方称为创意产业。由此可见文化本身就是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创意。创意的目的就是给人提供美的享受,使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达到最大的满足与幸福。创意和策划从根本上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创意的主体是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专业人才,这也是当前制约发展的最大的短板和软肋。我们要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方面有些突破性政策与举措。
(吕梁市4A级旅游景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我国的道教圣地,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
(作者:吕梁日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