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浦东古镇你去过吗以盐业兴起,邮编是

上个月,新场刚刚被住建部评定为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建设“文创小镇”,是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追寻。没有文脉,哪来文创,浦东这块土地,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富矿可以挖掘。

元代的新场,一部盐书流芳

新场也好,旧场也罢,元代的新场,只是下沙盐场一个新的盐场。

“宋室南渡”是一个历史事件,偏海一隅的浦东在那时有很多地方都有南渡避隐之士,宋太常寺丞少卿王迪随高宗南渡时,路经下沙,因为爱浦东的地僻风清,便隐居于此。南宋开庆元年出任丞相的吴潜,年幼时在鹤沙也就是下沙侍父读书,留下了“读书台”。现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高桥,都有着“宋渡”的历史留存。

古镇人家

  

年的南宋咸淳三年,朝廷在上海县设立了上海镇,下沙、三林一带纺织业开始兴起。

再过十年后的年,已是元朝的至元十四年,元朝在上海镇设立了市舶司,在下沙盐场之南设立了航运码头,就是现在的航头。而它的东南沙滩,便是新的盐场,也就是现在的新场。 

三年之后的年,鲍廉编绘了浦东第一部地理专著《琴川集》。鲍廉是五灶港人,鲍廉抗元殉国后,葬于十九保九十九图,也就是现在的下沙一带,离新场不远,这有史可循。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和文学家杨瑀曾在新场遨游小住,留下许多书画诗文作品,但墨迹现在新场无存。

新场古镇原住民生活 

 

年前后,下沙盐课司迁到了新场,不久,在周浦的北桥税课司也迁至此。这两件是大事,因为这里的重要,才使两个重要的部门迁到了这里,新场自此渐渐成镇。

  

年,有一个叫僧照的和尚在新场的南端建了“常寂庵”,也就是现在的“南山禅寺”。不久前,我曾去朝访过,两棵镇寺之宝古银杏树却被围墙相隔,只能远远相望。 

 

年,陈椿编成《熬波图》,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海盐制作的专著,留存于《永乐大典》。

上海市文保单位——新场第一茶楼

 

将《熬波图》编入《永乐大典》的是苏州人姚广孝,这个在昆山当过和尚的姚广孝在明朝应该熟悉“小小新场赛苏州”,说不定还踏足云游过新场的寺庙,《熬波图》经他之手而留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的存录有时很有意思,朱自清对《熬波图》也有研究,说这部书有“政治的、学术的、艺术的”三大价值。   

年,朱自清在浙江台州中学任教,他在这里不仅创作了著名的长诗《毁灭》,在年写了一篇研究陈椿的长文《熬波图》,发表在年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2号上。

奚长生与紫佥锭

没有到过新场的朱自清,将一腔深情留给了新场。   

他这样描述这几幅图:

在讲《各团灶座》图时,他说,元朝官府为了禁绝私盐,采取归并盐灶措施:或三灶合一,或两灶为一,四面筑起围墙,外面还掘有壕堑,院内筑凿池井盛贮卤水,盖造盐仓柈屋。还置关立锁,指派官军守把巡逻。陈椿《各团灶座》的诗也说明了元代官府对食盐的重视程度。 

 

在《车接海潮》中,他这样说,秋时节,干旱连连,赤日炎炎,虽是大潮汛,犹未抵岸,河港缺水,只能雇请人工自带水车,就海三五里开渠车水,逐级接高,车戽咸潮入港,使灶丁能灌泼摊场,淋灰取卤。

与新场邮编巧合的“”也成为当地热捧的语词,这是一个充满文创活力的新场。

  

《熬波图》的历史价值在于,这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其中体现着关心盐民疾苦的“民本”思想。在《熬波图》的图中诗里,处处流露出悯民情怀。

明清的新场,科第两朝称盛

因为元宋在新场的历史铺陈,明清时代的新场,有了历史文化的累积。 

锣鼓书馆

 

在新场当今出版的一些书籍中,你总能在书版的醒目处,会看到这样的记录:

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年前,这里崛起富甲一方的盐场;

年前,这里遍布农桑兴盛的田园;

年前,这里成为“商贾辐臻”的市集;

年前,这里更是人文荟萃的名镇。

新场,活着的古镇,原住民的家。

岁月更迭,历史沧桑。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新场,古仪门里传家训,锣鼓书中传家风。

双桥长廊

  

明清的新场,“人文蔚起,科第两朝称盛”。

  

年的明万历三十八年,新场人朱国盛考取了进士,历官太常寺卿。在现在的新场古镇,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叫“三世二品坊”,就是朱国盛为也是进士的祖父朱镗、父亲朱泗所建。“九列名卿”“七省理漕”“四乘问水”的题字诉说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

桥再古老,也与当代人生活场景密切相融

  

历代浦东有着位举人的史载荣耀,而新场就有46位举人。叶秉衡是浦东最后一位举人。他创制的“固本”肥皂,成为我们今天的追忆。 

水有魂,屋有史,岸上人家有故事

 

《新场镇志》这样存录,年的道光十八年,新场至大团所有盐场全部停产。千年的“熬波煮盐”历史转为民间所为,浦东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在对浦东千年制盐历史的回望中,我一直作着对历史的探问,浦东盐业“停灶”了,那几万人的盐丁就地转为农民了吗?   

年8月,我独行来到了浙江岱山县的海岛上,去看一个盐场。在山岙间的一大片开阔地上,只见用田埂分隔着一个个网格,新场盐场的一切具象在这里得以复原。

  

岱山盐场,始于清朝,而那时,浦东的千年制盐历史终结了。我在想,当浦东成为沃野之地时,浦东的盐民是否渡海来到了岱山,传承着历史。 

 

这种假设或是遥想,是有可能的。

从岱山盐场的制盐工艺来看,与陈椿所著绘的《熬波图》并无两样;再从地域来看,浦东与岱山相隔不是很远,当年清朝宣布浦东不再海水制盐时,一部分盐民极有可能来到了岱山谋生。在岱山的“中国盐业博物馆”,我的寻问有了些许的痕迹,但我不能枉下“岱山盐民就是浦东南汇去的”这样的定论。   

古镇夜景

面对苍茫的大海,我在探问,当清朝浦东盐场停制之时,部分盐民去了哪里?当清朝建岱山盐场时,这些盐民又来自哪里?   

盐业,是历朝历代的重要物资,盐丁是承袭制的。浦东的部分盐民迁徙到了岱山吗?不是的答案苍白无力,如是的答案叩问沧海。

新场远眺

年8月,新场被住建部评定为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现在的新场,建设“文创小镇”是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追寻。   

一切的一切,是新场的前世历史延续到了新场的今生。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陈连官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wh/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