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山林鸟兽趣谈之猪獾和狗獾

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0704/4202013.html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描写了少年闰土,还写出了一个人们很陌生的动物“猹“。这个字,据说是鲁迅先生首次使用。后来,有人向鲁迅请教,“猹”是什么动物?先生回答:“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样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又说:“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油一般的滑……”他还说:“猹字是我从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猹,在动物名录里“真的没有”,这个字也是鲁迅先生自己造出来的,给动物学家和文字学家们制造了点儿小麻烦。

那么,猹究竟应该是什么?鲁迅的估计是獾,对不对呢?不妨看看它的真面目。首先,猹是苏南和皖南一带的方言,离鲁迅的故乡绍兴不算太远,读音接近“查”,当地有的说是蛇,也有的说是獾。

从《故乡》一文的描述来看,这个动物喜爱吃瓜,善奔,那就不会是蛇,很有些像獾。

獾,在文水不是稀有动物,但白天不易见到。明天启六年()的《文水县志·物产》已有记载,这小家伙早就知名了,而且从未改名。清末《文水乡土志》写的稍详细些了:“獾体长大,而四肢甚短,多居山野。”但那位写书的进士不去深究,没有区分两种不同的獾。

獾,属于食肉目鼬科,和黄鼠狼是近亲,但比黄鼠狼粗大多了,长半米左右。我国南北普遍分布,常见的獾有两种:一种是猪獾(ArctonyxcollarisF.Cuvier),体型粗壮圆实,长着像猪那样的“拱嘴”;另一种是狗獾(MelesmelesLinnaeus),头扁,鼻子尖,体型不像猪,但也不很像狗。

《故乡》里写的,如果确实是獾,还真的没法断定是猪獾或者狗獾。在北方,人们把它们一律称为“獾子”。

獾子是位“地下工作者”,四肢短,鼻尖眼小,善于掘土打洞,住宅“冬暖夏凉”。白天在家睡大觉,养得一身“懒膘”,体型稍胖些,体重有十多公斤。天黑后出来活动,常年“上夜班”。獾子有些呆头呆脑,身体若弯腰前后一缩,就成了一团,因此山民又称它为“团子”。它的视力差,但嗅觉特别灵,找食物全凭急促呼吸着的鼻子。两种獾子虽然都是食肉目家族的,却都以吃素为主,特别爱吃瓜果,尤其是瓜,几口就一个,一晚上能糟蹋一大片瓜田;也吃玉米、花生和豆类,还吃昆虫和蚯蚓;逮住青蛙和鼠类,就算是开了荤。

猪獾和狗獾的鼻子上都有三条白毛,尾巴都短,但狗獾颜色棕灰,猪獾比它黑些。这家伙的毛皮不错,能做衣服;肉能吃,但太肥。獾油的味儿很香,山民和林区职工过去吃野猪肉、狍子肉、草兔肉或山鸡肉时,往往全是粗纤维的瘦肉,带些土腥气,如果用獾子油炝上小蒜和蕨葱一炒,那味儿就香多了。当然,这都是禁猎之前的事,现在不允许了。獾油是宝贵的,山民们家家都存放一些,最大的用处是治疗烫伤和冻伤,每用必灵,特效,山民皆知,无需广告。

这些年,大概由于狼的减少,獾子比过去出现的频繁了,平川地带“猪獾”居多,山里主要是“狗獾”。

当年的闰土们,早已不使用钢叉戒备吃瓜的“猹”了。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獾子在菜园和瓜田里也心情紧张,偷吃瓜菜时用鼻子要嗅上一阵才敢下口,它们也学会尽量吃一些野生食物,避免遭遇不测。

.01.28文水章多村

作者简介:李晨光,笔名楚胥,曾用笔名程光,林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热衷考察晋商茶路和晋商家族史,先后出版《儒商常家》、《晋商茶路》、《晋商堡寨》、《晋商十大家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jj/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