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它不仅因蕴藏着丰富的主焦煤资源而享誉全国,而且还因它拥有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而被世人津津乐道。
古交的特色文化概括起来可分为八大类型,即:石器文化、狐氏文化、宗教文化、牧苑文化、古战场文化、老区文化、矿区文化和乡土文化。现简要分述如下:
第一节 石器文化
古交境内分布着24处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14处旧石器遗址,10处新石器遗址。这些石器遗址极具特色,主要表现为:
一、古交石器文化遗存分布比较集中,文化地质层次有序。在这并不宽阔的汾河谷地上能有如此多的分布点,而且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国内旧石器遗址中是罕见的。
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太原地区的代表作,因而它是太原地区历史的发端。
二、石器遗址中,凤凰崖遗址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千峰、李家社遗址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峪沟、明扶岭、王家沟、五里铺遗址为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凤凰崖遗址年已上报国务院,有望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沟遗址和凤凰崖遗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榜上有名。
三、王家沟遗址属于中更新世初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它比处于中更新世中期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时间要早,与“万年以前,作为中更新世早期的文化代表——匼河文化的年代极为相似”,因此它的文化年代也应在万年—75万年以前。
四、凤凰崖遗址更有特色:一是它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其范围东起桃园办事处,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可达李家社。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7公里。这样的石器制造场全国只有五处,其余四处分别在内蒙古的大窑、广东省的西樵山、山西省襄汾的大崮堆山、山西省怀仁的鹅毛口。二是它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的内涵,而且填补了我国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和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鹅毛口文化之间大型打制石器的空白。三是石器数量丰富、器形硕大、风格粗犷,最大的石核重克,最大的石片重克,这样大的石核和石片为国内旧石器遗址中所罕见。四是文化性质独特,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将这种独特性概括为:“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尖状器传统”。
第二节 狐氏文化
(忠文化)
德慧智教育里的“信文化”
以狐突为代表的狐氏家族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家族。狐突,字伯行,又称伯氏、狐子,狐氏大戎的首领,春秋时晋大夫。其女狐季姬、狐小姬嫁于晋献公,分别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即后来的晋文公和晋惠公。长子狐毛,晋大夫,官至上军主将;次子狐偃,字子犯,又称咎犯、舅犯,晋大夫,官至上军佐,宰相,史有“文公心腹”之称;孙狐溱,晋大夫;孙狐射姑,晋大夫,官至中军主将,太师;孙狐鞫居,晋大夫。狐氏父子同辅重耳成就了春秋霸业,他们的业绩与晋同存,与史同辉,历代王朝都以他们为忠义楷模,民间百姓则将他们奉为神灵而顶礼膜拜。在长期的生活战斗中,形成了独特的狐氏文化体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忠文化之渊。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欲使其子继承君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欲加害于公子重耳。重耳在外祖父狐突的协助下,偕狐毛、狐偃二位舅父及其随臣星夜出逃,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
公元前前,晋怀公畏惧重耳的势力,特令狐突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狐突不从,并当面对怀公说道:“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接着又说:“忠臣事君,有死无二,二子之忠于重耳,犹在朝诸臣之忠于君也,即使逃归,臣犹将数其不忠,而戮于家庙,何需召之乎?”怀公听罢,恼羞成怒,遂命二力士将刀架于狐突脖胫上,威胁道,现在还为时不晚,二子若归来,可免你一死。又命殿前使臣将笔、柬呈于狐突面前,威逼其书写召书,狐突从容不迫,抓起笔在柬上大书:“子无二父,臣无二君”,怀公看罢,勃然大怒,遂将狐突斩首于市曹,同其杀害的还有家人五、六十众。狐突的这种忠义壮举,《左传》、《国语》、《史记》等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著中均有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忠”的定义,“忠”的内涵最早的阐述和诠释。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即“教忠不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直至北宋景佑年间(年),仁宗赵祯皇帝赐狐突庙“忠惠”匾额,谥封狐突为“忠惠侯”;宋徽宗大观二年(年),拨国库银两在庙址处扩建“忠惠庙”;宋徽宗宣和五年(年),赵佶皇帝谥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清光绪三年,光绪皇帝加封狐突为“灵弼侯”,并御制“步熟民富”匾额,敕命县令亲往张挂,光绪十六年赐“三晋名臣”匾额,光绪十八年又分别赐“功著晋邦”、“泽沛苍生”匾额。在这里,皇权与神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人死后能如此谥封的,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见,狐突乃是中国“忠”文化的鼻祖,而狐爷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
二、根祖文化。狐氏家族虽然成为名垂青史、庙盖三晋大地的历史英雄,然而千百年来,狐氏墓群却静静地躺在狐爷山巅,只有民间百姓供奉祭祀,却不见其后人上坟烧香,狐氏家族的后裔成为人们 其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狐氏家族与其它望族一样在不断地繁衍生息,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体系,可以讲,狐突的后裔遍及华夏大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
据史学家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和山西社科院李吉教授所著《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记载,狐突的后裔至少有五支延续于世。第一支是贾姓:中国贾姓有两支,一是出自唐叔虞少子公明,被康王封于贾地(今山西襄汾西南),成立贾国,成为周王室的附庸国,称为贾伯。后来,贾国亡于晋国,于是公明的子孙有一支便以国号“贾”为姓(有一支以公明为姓),晋国灭贾国以后,晋文公便把贾国的王族遣散到各地,贾地成为晋国的一个重要城邑,称“贾邑”。不久,晋文公把自己的表兄狐射姑封于贾邑,因食采于贾邑,便以地名改姓,称为“贾佗”,贾佗的后代遂以“贾”为姓,此为贾姓的又一支脉。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45位,人数可达5百万人左右。第二支为温姓:晋文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狄人作乱,自居天子位,周襄王出奔郑国,遣使告难于晋,晋文公求计于狐偃,狐偃说:“亲诸侯莫如亲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王之业,而宣位于诸侯,今可为矣。”文公采纳了狐偃的意见,发兵阳樊,围温,杀子带,护送周王回周,周乱平定。于是周襄王为感激晋文公之德,把位于南阳一带的阳樊、温、原等河内之地赐给晋文公,扩大了晋国的版图。就在这时,晋文公把自己的表兄狐溱封于“温”,因食采于温,其后裔便以“温”为姓,这是全国温姓五大支中的其中一支。第三支为“续”姓:狐鞫居受封于续邑,为伯爵,也称续简伯,其子孙以“续”为姓。第四支为“简”姓:狐鞫居死后,谥号为“简”,其子孙有一支以其谥号为姓。第五支为“舅”姓:《太原府志·卷十八》载:“晋大夫子犯之后,姬姓,狐氏。晋文公,狐氏甥,故以犯为舅,因以为氏。”因此可见,狐突的后裔可达数百万人。因而狐爷山也可称为中国根祖文化之一。
三、成语典故文化。狐氏家族对祖国、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部分业绩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故事。这些典故和成语故事,有的收集在《辞书大全》中,有的收集在《中国成语故事总集》中,有的收集在地方史志和其它历史文献中,有的则成为民间故事而广为传颂。狐氏家族的典故和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而盛传与世。如“教忠不二”、“东山佩玦”、“杜门不出”、“仁亲为宝”、“伐曹解宋”、“退避三舍”、“表里山河”、“舍旧谋新”、“兵不厌诈”、“师直为壮”、“萏荛之言”、“秦晋之好”、“冬日可爱”等,这些故事的深刻内涵,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日常生活。如“兵不厌诈”,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军事思想的基本法则;“伐曹解宋”的故事,与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军事战术原则如出一辙,但要提早年;“教忠不二”的思想孕育出成千上万的忠臣义士;“怜新弃旧”即“弃席”的典故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现在仍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法宝;“仁亲为宝”的思想内容,仍不失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而“萏荛之言”的典故所体现出狐偃在用人制度上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总之,狐氏文化将无愧为激励后人的一面历史明镜。
四、神奇传说。《史记·卷三十九》载:“晋君改葬恭太子申生。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余。’狐突对曰:‘臣闻神不食其宗,君其祀毋乃绝乎?君其图之。’申生对曰:‘诺,吾将复请帝。后十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吾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复见,申生告之曰:‘帝许罚有罪矣,敝大于韩。’”
这段话的大意是:晋惠公遵照礼仪改葬了太子申生。秋天,狐突到曲沃祭祀太子,遇见了申生的灵魂,申生告诉狐突说:“夷吾不讲礼仪,天帝已准许我率兵伐晋,我已做了乔山之主,完全有力量让秦国吞并晋国,以后秦国会永远祭祀我的。”狐突回答:“我听说,神不能享用自己宗族以外的祭祀,如果你真的要那样做,你的祭祀岂不是从此断绝?你得认真考虑,不要轻举妄动。再则,晋国的君主虽然有罪,可晋国的人民是无辜的呀!如果发生战争,人民就会遭殃,这是一种不仁不忠之举啊!”申生听罢,很受感动,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准备重新奏请天帝,改变计划。十天后,新城西侧将有个巫师出现,他会显现我的灵魂,到时你一定要去看我。”狐突慨然应允,申生的灵魂即刻不见了。十天后,狐突按期前往,又见到申生,申生告诉他说:“天帝已答应只惩罚罪人,夷吾他会在韩原战败受罚。”后来的事实证明,夷吾果真兵败韩原,当了俘虏,在灵台山受辱三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狐突能与鬼神对话,最终教化了冤死的太子申生,保住了社稷,挽救了晋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充分说明早在汉代以前,狐突就被敬化为神灵。这是在最早的权威历史巨著中记载的狐氏传说。在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民间还广为传颂着狐氏诸如“雹打贪官”、“龙抓忤逆”、“瓮打瓷州”、“狐爷金马驹”、“神井”、“王墓碎石”等神奇故事。这些故事或惩恶扬善,或扶困济贫,或润泽禾田,或除瘟祛病,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影响十分深远。
五、庙宇节日文化。狐氏家族受到历代王朝的推崇和人民群众的敬仰,因而其祭祀庙宇林立三晋大地。最早的庙宇当数狐爷山狐爷庙。据《东周列国志》载,公元前年,晋文公即位,为感念外祖父狐突的恩德,“哀其死,嘉其节,建祠以祭,并重整其坟茔。”由此可见,狐爷山狐爷庙的建庙时间应与改葬后的狐突墓地为同一时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徐、文水的狐爷庙已列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伴随着狐爷庙形成的庙会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传统节日习俗。庙内的碑文石刻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撰文者不乏名人贤士。阳曲县的一座狐爷庙就是傅山先生亲自撰写的碑文,收集在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中,文载:“西南百二十里实有狐山。山椒有祠,簏有墓,云大夫及二子墓咸在焉。山隶交城,似《山经》所谓狐歧山者也,故传交城为大夫故里云。《左氏传》怀公圉实杀大夫,以不召二子故,其言曰:‘子能仕,父教之忠。’至今俨临大地,惠及蒸民者,忠之贤也。”这对我们研究狐氏文化是很有教益的。
此外,我国六月六的“姑姑节”,即衍于狐偃。当时,狐偃身居宰相要职,德高权重。有一段时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见谁不顺眼不是训斥,便是贬职。他的儿女亲家是当朝元老赵衰,他对狐偃的这种行为很不满,于是有一天,直言数落了狐偃的许多不是,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更容不得赵衰如此不顾情面,于是当众将亲家翁挖苦讥讽羞辱了一番。赵衰年老体弱,经不起狐偃的冷嘲热讽,不久便饮恨病逝。他的儿子愤恨岳父不讲情义,伺机报复。
第二年六月初六,是狐偃的诞辰。他女婿与家人商量,决定大闹寿筵,刺杀狐偃,为父雪耻。狐偃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贤妇,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于父、夫之间反复劝解,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其实,狐偃自赵衰死后,便深感愧疚,觉得对不起同甘共苦的亲家翁,有心在适当的时候安慰亲家中人,又因女儿的劝解,愧疚之心更加沉重。当时女婿过来庆寿时,他打破常规,在众臣面前,破格迎接了女婿,使翁婿关系和好如初。这深深地感动了当朝的文武百官。从此以后,狐偃礼贤下士,毕恭毕勤,一时被传为佳话。为了永远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的六月初六,都要接女儿、女婿回家庆贺团聚。这事被晋文公知道后,为感念表妹(狐偃女儿)的贤惠恩德,便颁诏天下,将六月初六定为“姑姑节”,至今相沿成俗。因为六月初六是个消仇解怨,和睦相处的吉利日子,于是在民间就形成了“六六大顺”的说法了。
六、民族融合文化。《史记·晋世家》载:“狐氏出自唐叔虞,姬姓。”《国语·晋语》载:“狐氏与晋俱唐叔后,别在犬戎者。”这里所载的出自唐叔虞,是讲狐突是唐叔虞的后代;“别在犬戎者”,是讲狐突是戎狄游牧民族。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狐突既为唐叔之后,怎么又成了戎狄少数民族呢?我们从叔虞被封唐国的政治形势和地理环境看,当时这里是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毗邻接壤甚或混居的重要地区。“戎狄与之邻”、“戎狄之民实环之”便是当时民居的真实写照。所谓戎狄,是对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总称谓。我国古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为主体,其居住地被称为“中国”,“中国”的四周分布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大民族集团,被称作“四夷”。其中北狄泛指居住于北方的戎狄部族,公元前七世纪分化为三部,即:赤狄、白狄和长狄。
《东周列国大观》载,重耳被骊姬加害狐偃选择出逃的第一站为翟国(绛县东部),翟也称狄,西周初期分封为诸侯国,主要由戎狄部族组成。《史记·晋世家》载:“狄,其母国也。”也就是说,翟国是重耳的外婆家,狐突是翟国人。这就充分说明,狐突的先祖即唐叔虞之子被封于翟国,但不是君主,极可能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是周王朝和戎政策的主要结晶,这与文成公主嫁于西藏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被封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这与后来北狄分化为赤狄、白狄和长狄的公元前7世纪要早年。《东周列国大观》中春秋形势图显示,白狄位于今陕西省绥德一带,狐氏大戎位于今古交、吕梁地区一带。这就可以看出,翟国之戎狄,陕西之白狄,以及古交吕梁之狐氏大戎为同一戎狄民族,从时间上推断,狐氏大戎是白狄的别支,他从白狄部族中分化出来的时间也应在公元前7世纪。而居住于陕西绥德之白狄约在公元前年开始东迁,当时已分化为鲜虞氏、肥氏、鼓氏和仇氏。后肥氏、鼓氏,仇氏被晋国所灭,公元前年鲜虞氏在河北正定地区建立中山国,因而有些文献中称狐偃为中山人。大约在公元前多年,晋献公采取和戎政策,娶狐突两个女儿为王妃,这时狐突已为晋国大夫,古交地区也已成为晋国的领地,这要比公元前年晋旬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即太原归晋时间提早了年。
综观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而这种融合,一般为少数民族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而华夏民族融入到少数民族之中的并不多见,而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更不多见,据《左传》、《史记》、《国语》等记载,晋献公时其宠妃骊姬乱朝,欲加害于公子重耳,要不是狐突事先获知消息,急命其子保驾重耳出逃,重耳早已成为骊姬刀下之鬼,那么晋国的历史将会改写。其子狐偃辅佐晋文公成就了春秋霸业,功高盖世。“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功居多。”这是历史作出的评价。此外,狐氏父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0多年,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狐突是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也是民族融合的杰出代表。
第三节 宗教文化
古交的宗教文化具有如下六方面的特点:一是全。主要宗教儒、释、道遍及境内各地,几乎村村都建有庙宇,而近代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也很兴盛。二是早。狐爷山狐爷庙建于春秋时期,已有多年的历史,东亭寺建于汉代,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基本同步。三是大。东亭寺为交城县玄中寺的下院,后发展为“三宫六院”的规模,仅庙田就有80亩之多,而不少地区建庙数量多,三教合祀形成的建筑群雄伟壮观,其中慈寿寺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庙宇46间。四是深。狐爷山、西仙洞、圪咀崖娘娘庙会常有陕西、甘肃、忻州、晋中、吕梁等地的民众前来朝拜。拥有千余尊唐代佛像的千佛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已上报国务院,有望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圪咀崖娘娘庙还花花的习俗,年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高。狐爷山狐爷庙在宋代被御赐“忠惠”匾额,并拨国库银两在旧址处扩建忠惠庙。清代光绪皇帝先后三次御赐匾额。自宋及清,狐爷已有了“灵弼忠惠护国利应侯”的谥封。西仙洞、东仙洞的七郎爷、六郎爷在唐代就被赦封为“镇国至圣真君”、“护国玄灵真君”,其地位之高,备受民间推崇。六是厚。以狐爷山狐爷为代表的“忠”文化,以黄爷山黄爷为代表的“义”文化,以西仙洞、东仙洞七郎爷、六郎爷为代表的“节”文化和以送翁沟娘娘为代表的“孝”文化,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华,不仅教育感悟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交人民,而且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历史的时空,在国内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牧苑文化与民族融合
西汉初,古交境内属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带。尤其是这里水肥草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畜牧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永平二年,即公元前年,汉文帝刘恒设置官苑养牧军马。《读史方舆纪要》载:“马栏城,在交城县西北90里屯兰河上,本名马栏村。汉、魏、北齐尝牧马于此,今名马兰村。”这里所说的屯兰河与马兰村都在古交境内。在古交矿区建设时,在马兰村南侧阶地上发现过马栏城遗址。这是古交历史上最早的官方牧苑与城邑。《汉书:地理志》注引《咸宣传》记载,当时长平侯卫青大将军征伐匈奴时,还专程来古交买过军马。这种官方牧苑,设置之初称为“家马官”,太初元年即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更名为“桐马官”。所牧军马除战用外,还取母马乳汁做马酒以供食用。公元年,北齐继东魏治晋,即于晋阳初置牧官,牧场范围与汉、南北朝大致相同。牧场以畜别为栏,以栏分群,各置首领,置马栏于今屯兰川,置牛栏于今大川。古交境内的牧人称为“晋阳牧子”或“并州牧子”。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云:后汉高祖刘知远少为军卒,牧马于晋阳。因此可见,古交的牧苑从西汉永平二年设置,至少延续至后汉,可达0多年的历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迁徙”、“随畜牧而转移”的青睐地区和民族融合的大通道,它在三晋辉煌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五节 古战场文化
古交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晋国的疆域,现在的娄烦县域即为古楼烦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古交西部、西北部及至西南部山区便成为一条国界线。《娄烦县志》指出:晋献公后,晋国向北扩张,现娄烦境域属晋地。周有楼烦国,国人善骑射,春秋中期,楼烦族逐渐强盛起来,领域逐渐扩展,灭鬼方、逼代郡、近匈奴,成为与秦、晋、燕等中原诸侯国相对抗的势力。至战国时期,晋国六大夫专权,相互争战,晋景公十二年(前年),楼烦乘虚南下,尽占今楼烦县境。可以看出,娄烦境域是继交城、古交之后又一提早于太原归晋的城域。太原归晋一般以晋平公十七年(前年)中行穆子率晋军败无终与群狄于太原盆地为准。在这之前,文献称晋国的区域尚未越过霍山。而娄烦至少在公元前年已属晋国的疆域,要比前年提早了近50年时间。说明当时这一带均为狐氏大戎活动的领地。
晋国占据太原后,娄烦族向北逃遁,但仍不断南下侵扰。这一时期,还有逐渐强盛起来的林胡与东胡势力,都对中原虎视眈眈,经常与晋国发生战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古交地区成为晋国与“三胡势力”作战的前沿阵地。据此修筑了不少关、卡、寨等兵防工事。雁门关即为这一时期修筑的,它位于下雁门村西部,因山势酷似飞翔的大雁而得名,该关地处汾河与天池河的交汇处,首当其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是扼守边界的第一关卡,镇城底即为这一关卡设防驻兵的地方。这里“镇城”所指的“城”应为晋阳城。
《交城县志》载:“建县之初,境地汾水南北夹境,东北与太原唇齿相依,西北与石州首尾相衔,境北筑关曰雁门关,阻北军南下。”这里指建县之初,应为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的公元前年。《唐书·地理志》云:“宪州天池县有雁门关即是。”说明雁门关早在唐代之前就已建立。
公元前年,赵、韩、魏三分晋室,赵据太原。这时三胡势力入侵更加猖獗,赵国巩固和加强了这条边防线。至今雁门关之子戍峁尚存坂筑土城垣,山腰处还有古地道等遗迹。其次为西南部的关头,也与楼烦接壤,山势险要,孔河沟即为通往楼烦国的重要通道。因此,这里也成为扼守边界的又一重要关卡。关头村的村名即缘于战事。在村东不远处,至今还有一处烽火台,该烽火台为夯筑方锥形台体,底边长约8米,顶边长约4.5米,残高约10米,夯层厚约0.12米至0.15米。这处烽火台已为残留遗迹。古时,但有烽火台的地方,必定有与其相连接的城墙,它不会孤立地存在的。现在已然不知当时城墙的规模,但这一遗存的烽火台便是当时设关的有力佐证。年,该烽火台已公布为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关头村的南部,有一处龙须寨,寨下的寨底村也是依寨而名的,也可能是与烽火台相互依存的兵防工事。古交的西北部嘉乐泉、阁上地区建有伍子寨、李子寨、阁上娄子条的寨子山也为同时期的古营寨。解放初期,在这些古营寨附近,仍能拣到铜簇箭头,足以说明这些古寨的建设时期为青铜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伍子寨位于伍子寨村北约2公里的寨山上,这里山势险要,至今还有筑寨的遗迹,周长约多米。伍子寨当地人传说为伍子胥立的营寨,年村名普查时记载的为五营连寨。据考查,伍子胥立寨的历史依据不足,五营连寨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从伍子寨所处的位置分析,依绵亘的山势连接筑为五个营寨也是极有可能的,从战略上讲,它的防御功能增强了,从战术上讲,它可以相互照应,成为一处较强的攻防体系。在寨山西部约10华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称为山尖洼,在村南约米的地方有座李子山,山上古时筑得营寨称为李子寨,其规模比伍子寨要大,这是边界上的最前沿哨所。从李子寨、伍子寨的寨名推断,似乎与当时守卫的将领名字有关。李、伍是中国姓氏中常见的两个姓氏,“子”即为尊称的意思。如:李耳称为老子,孔丘称为孔子。应当讲,这两位寨主应为李姓与伍姓。同时不难看出,李耳、伍子胥俱为春秋战国时的名人。一位是道教始祖,一位是著名将军,也许寨名是依他们的威名或是学说思想而设立的。但不管何说,这几处古寨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至今都有遗留的痕迹。它的建筑时间应当锁定在春秋战国时期,据考证,这一时期最初防卫的重要力量应是狐氏家族。狐氏大戎是当时的一支强悍部族,狐氏归晋后,便担当起守卫边陲的历史重任。武家庄的兵马崖窑,屯村作为屯兵所在地及营立作为驻军营寨极有可能就是早于这一时期的遗存。纵观这道防御体系,中有雁门关,西南有关头,西北有伍子寨等营寨,绵亘华里,既有水上堡垒,也有山地营寨,既有前沿哨所,也有后方补给,战线虽长,但布防缜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精神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条兵防工事直至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于公元前年至前年,击破三胡,其疆域拓展到内蒙阴山以南,将这一带置为云中、雁门、代郡。时间可达多年。在这之后,这条防线遂成为二级防线。
此外,阁上地区有三处古堡子,一处在阁上村,一处在红梁岩,另一处在洼立村,呈犄角之势,在其东南部有一处称“扎营反”的地方,是一处古代兵营。这四处地方呈四边形状,面积约5平方公里。经初步考证,这里极有可能就是东汉时期设立的“羊肠仓”。羊肠仓作为军粮储存地,修筑碉堡并屯兵加以护卫乃情理中事。或许这里是西汉时期设立的汾阳县城遗址。汾阳县城遗址与羊肠仓遗址互为依存,并不矛盾。据阁上籍退休干部阎巨贵、张银旺介绍,土堡呈四方形,长80多米,高10米,四周有凹形隐蔽人的位置。相传土堡修筑时,土是经过锅蒸出来的,所以十分坚固,至今洼立村的一处古堡子保存完整。与历史记载相印证,这处羊肠仓,魏武帝曾经来过,并在附近修建了避暑行宫。《交城县志》载“羊肠仓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石磴萦绕,若羊肠焉。后魏于此立羊肠仓,隋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上有石墟,相传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谓之万根谷。”从历史记载看,这处羊肠仓,始设于东汉时期,延续至后魏,有多年的历史。在红梁岩村南部1公里有处叫东庄的地方,有一处古遗址,即史载中称谓的“石墟”,这里曾出土过大型砖瓦等建筑材料,为汉代遗物,这可能就是魏太武避暑行宫的遗址。红梁岩与洼立村所倚的一条大山沟,向东分段分别称为“门前沟”、“牛鼻子窟”、“南窑沟”,可直通阳曲县柳林地区,而柳林有一处“杨广道”,史载为杨广到汾河时修筑的。这条河有可能就是杨广来此地时所称的“万根谷”而被其改称的“深谷岭”。《水经注》载:“汾阳故城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在晋阳西北,石磴萦绕,若羊肠也,故以为名。”另据明代正德元年福泉神师山东仙洞圣境碑碣载:“…东仙洞六郎神护国玄灵真君,羊肠山西仙洞七郎神镇国至圣真君。”说明羊肠山就在阁上地区,而羊肠山是依“羊肠仓”而命名的。《觅渊斋文集》中“水经注汾水两岸古城图”、“汉代羊肠仓开挖运河图”均显示,“羊肠仓”即在今古交阁上地区。
古交地区其它地方所建的营寨有些可能建于这一时期,而有些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修建的。古交古时战争比较多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五胡乱华即南北朝时期;三是蒙古兵、金兵南侵时期;四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时期。这四个时期是古交地区直接受害最深的时期。当然其它历史时期也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如在明代嘉靖十九年(年)“俺答分道入寨,抵雁门,度宁武,入交城,杀掠人畜万计”。据南头村老年人讲,当时村中主要是何姓家族,答人入侵时,隐蔽于村西南部的寨儿背后,不料被敌发觉,杀死无数,血流成河,至今南头的一条街道称为“臭壕渠”即缘于这一惨案。明天启元年(年)交山农民揭竿而起,汇众成军,向统治阶级发起进攻。统治者在屯兰川上游岔口时近诸村设立营寨,设守备1名,驻军——名。清顺治五年(年)又增派太原千总温师珩率兵名驻防。期间,起义军曾烧毁官兵营房,迫使明军退往开栅。清康熙年间,皇帝下旨“剿杀尽净。”县令赵吉士调集官兵1人分三路围剿。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首领傅青山、任亮等壮烈牺牲。岔口地区的青崖寨、啯啯寨、寨岩、连营站等古营寨就是交城县令剿灭起义军时修筑的。起义军被镇压后,清康熙十年(年)分别在岔口地区布防,设岔口汛、新房汛、提子头汛、老鸦沟汛,各驻兵3名,隶属交城营,以防民众再行起义。
至于古交地区的其它营寨,如古交的水泉寨、河口的寨上等古寨,设立于何时已无据可考。但据推断是依两处千年古镇而设立的。水泉寨有文献称为明代所建,但考其历史,应与隋开皇年间设立交城县为同一时期,或者在汉代设立牧苑时期。水泉寨作为交城县城的护卫营寨比较合乎实际,而称其建于汉代,是因为交城县址处称为“寨湾滩”。这处寨湾滩是依水泉寨得名的,应于马兰滩为同一时期的遗存。按照常理,是先有寨湾滩,后设立交城县城的,故设立在汉代的可能较大,而设于明代的历史依据不足。寨上之称谓也是缘于立寨之故。河口古时属于阳曲地界,是阳曲县南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又是水上贸易的通道口岸,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设寨的时间应与水泉寨为同一历史时期。
从古交的古地名可以看出,村里称为“寨”的地方很多。曹坪村有南营寨、北营寨,曲坪村有东寨坡、西寨坡,而称为“寨上”的地方几乎村村都有。此外,就是地处山沟的村庄里,古地道比比皆是,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如雁门村古地道,它位于古子峁的北部山坡,据传,该地道直接与雁门关古子峁相通,构成地面与地下相互贯通的防御体系,武家庄村的古地道也与兵马崖窑相贯通的。院家峁村的古地道位于村北部山坡,抗日战争时期,村民还在古地道中避难,这里土质属红胶泥质,估计地道尚为完整。
纵观古交的历史,自春秋归晋后,战事不断发生,有时是整体战争,有时是局部战争,考其原因主要是地域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国界地区,其它历史时期,属太原边陲和县域交叉地带,是战事发展的大通道。《古交志》云:“古交,河谷交织,山岭绝险,历来为兵战要地。北京以山西为右臂,山西以太原为腹心,而交山则又为太原之腹心,当并州之肘腋。”《太原史略》指出:“太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它是因军事需要而创建的,又是在硝烟中发展的。在中华民族数千年风风火火的历史进程中,北方的许多战争都是以太原为中心展开的,前后相继的中原政权和频繁更迭的北方割据政权,都是以太原作为进攻的基地和防守的要塞,因此,太原被两千多年前仆后继的无数个政治家、军事家看作‘必争之地’,甚至成为若干政权的摇篮。”著名学者李元庆教授也指出:“太原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中心,当中央政权强大巩固时,这里便是统一王朝拱卫京师、屏蔽边防的军国重镇,一旦中央王朝颓败崩溃,这里又是强藩势力称雄割据、争夺天下的战略基地。”不难看出,古交自古以来作为太原的卫星“城邑”,且是官方的牧苑之地,势必成为兵家争夺的重要地区。
第六节 老区文化
所谓老区,按照我国的统一规定,即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机构,同时又组建起人民武装,开展了武装斗争,建立起人民政权,并进行过其它一些革命活动的地区。老区的分类通常以县为单位划分,大体分为四类:一,凡是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前,已经全部解放的县为全部老区县;二,除县城和几个据点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已解放的县,为基本老区县;三,半数以上地区已经解放的县,为半老区县;四,解放区面积不到全县的一半,甚至只有少数村庄是解放区的县,为部分老区县。据此而知,古交为全部老区县,老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年3月20日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一部进驻古交活动了一段时期,播下了革命火种。年底,师旅在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率领下进驻古交开展抗日工作,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年,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成立,转战在古交一带,年初冬,八分区、八专署、八地委机关迁驻屯兰川关头村,直至抗战胜利。晋绥八分区是晋绥边区的南大门,是通往延安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这里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这里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国锋、罗贵波、康世恩、李井泉、廖汉生、张宗逊、彭绍辉、贺炳炎、李立功、康永和、林子元等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光辉业绩,其中拔除草庄头日伪据点曾受到晋绥军区的通电表彰,它作为一次成功的战斗范例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师师长刘伯承、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曾经路经这里住宿过多日。关头八分区旧址、睦联坡八分区烈士陵园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山西省德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点。而河口阎锡山采矿部即日伪统治时期的白色据点,现为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已上报国务院,有望成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矿区文化
在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上,山西有两个能够跨越地域时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精神,一个是“古交精神”,一个是“双良精神”。
“古交精神”,产生于古交矿区建设之时,因而被视为矿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矿区文化的核心内容。年,古交矿区第一对矿井西曲矿,要在12月1日投产,届时王震副总理、日本客人将前来进行剪彩活动,可是环保设施迟迟不能同步建设,对此,古交、太原、山西省环保部门、政府、人大、党委连续不断地前往西曲矿视察督查,坚决要求实施“三同时”。最后,山西省省长王森浩专门召开联席会议,指出:“我们山西省政府同意人大的意见,如果环保设施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投产,我们的意见是矿井推迟投产。”第二天,煤炭部部长高扬文致电王森浩,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政府的态度。于是,西曲矿环保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这时距剪彩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工期短,任务重,矿建指挥部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加班加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终于如期竣工。这件事,很快引起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曲格平的重视。他认为,古交矿区是国家重点项目,也是利用外资项目,对它把关实属不易;山西是穷省,能严格执法难能可贵;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环保部门共同把关,非常典型。古交矿区能在这三方面都做得很好,确实竖起了一面旗帜。曲格平向全国环委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做了汇报,引起了李鹏的高度 为这次会议题词的主要领导人有:
国务院总理李鹏:群策群力,搞好太原环境保护
国务委员宋健:发扬古交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古交精神,永放光芒
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发扬古交精神,造福太原人民
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发扬古交精神,加强环境保护
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山西省省长孙文盛: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环境保护
原山西省人大主任王庭栋:发扬古交精神,坚持三同时,保护环境,报答大自然的恩惠
山西省人大主任卢功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王云龙:发扬古交精神,搞好环境保护
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万良适:发扬古交精神,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山西省副省长纪馨芳:发扬古交精神,提高环境意识
太原市市长曹中厚:蓝天碧水
太原市人大主任李维德:发扬古交精神,加强环境保护
太原市政协主席董艺:为并州大地水清天蓝而奋斗
“古交精神”是古交市、太原市、山西省三级党委、三级人大、三级政府、三级环保部门坚持依法办事的光辉结晶,是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广大干部职工艰苦拼搏的成功范例。它至今仍是我国环保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它是全体古交人民永远值得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八节 乡土文化
古交的乡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地名文化、民间文学、戏曲、游戏、节日等六大部分。由于古交地处尖草坪、万柏林、晋源、清徐、交城、娄烦、阳曲接壤毗邻的特殊环境,因而这里形成的乡土文化体系渗透着上述地区的文化内涵,但又独具特色。十里乡俗不一般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甚至五里或二里就有不同的乡俗差异,而伴随着古交特色文化衍生出的地名文化和神奇传说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古交村名即衍于隋开皇年间设置过交城县,后将其治所迁往却波村,故将原来之交城县治称为“故交”,后演化为古交。马栏村是因汉代至隋唐设置过牧苑,因牧养军马而得名。狐爷山是因葬有春秋时晋大夫狐突而得名,折射出的是“忠”文化;黄爷山因葬有宋代义士黄资山而得名,折射出的是“义”文化;东仙洞、西仙洞归隐的是唐朝大元帅李靖的部将张七郎、范六郎,折射出的是“节”文化;随老母、随公沟的由来折射出的是“孝”文化等等。这些地名文化的内涵,作为古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被人民群众津津乐道,是古交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也是古交的一道风景线。从规模上讲,狐爷山庙会、西仙洞庙会、圪咀崖娘娘庙会是跨地域的盛会,临近各州、府、县,甚或外省的信男信女们也前来朝拜赶会。其次是连片连村的节日庙会,如大川东亭寺、曲坪娘娘庙、镇城底黄爷山庙。再就是各村的节日庙会,其中当数古交村最为隆重。古交村按“街”过节日,如前街社即王家沟过正月十八、六月十五、九月十三,祭祀的神灵为“三官爷”;当中街社过正月十五、四月初四、十月十五,祭祀的是狐爷;后街社过正月十二、七月初二,祭祀的是龙王、河神、狐爷、十殿阎罗;牛角上社过的是正月二十五、二月十九、三月初三、八月十五,祭祀的是真武、魁星、观音、文昌;水泉寨过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祭祀的是关帝、玉皇大帝;千佛寺过九月十三,祭祀的是释加牟尼等佛爷;圪咀崖过三月二十五,祭祀的是送子娘娘。一个村一年要过十七个节日。而河口村是以姓氏居住地而分别过节的。从文化内涵上讲,过节都伴随着庙会,有祈雨的、有祈子的、有祈平安的、有祈富贵的等等,并常举办各种物资交流大会;从规格上讲,狐爷山狐爷,西仙洞、东仙洞张七郎、范六郎是被皇帝敕封过的,而圪咀娘娘庙会拔花花习俗已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每逢过节之时,响炮成为古交的时尚,炮竹花样之多,响炮时间之长,将节日的气氛烘托的热火朝天,有人称“古交是响炮王国”,一点儿也不夸张。这就是古交乡土文化的特色所在。
综观古交的八大特色文化,其内涵之丰富,底蕴之深厚,堪称全国一流,而古交在历史上曾先后设置过汾阳县、长安县、龙山县、交城县、灵川县,更为这种特色文化增添了光彩。一个地区能同时拥有这么多特色文化,而且绝大部分内容位居国家级行列。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十分罕见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古交无愧为中国的特色文化名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