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HI
ERSHISIJIEQI
至明日冬至。
冬至节的起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也是山西民间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因此山西人把这一天叫做“过冬”,自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古代,一到冬至,远方的游子会跋山涉水奔向家的方向,和家人围坐在炉边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气。全家人一起叙话家常,会顿感身心安定下来,纵有种种烦闷,此刻都化作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山西民间过冬至节,保留着许多历史遗风,特别是饮食特色鲜明,还形成了一些山西名食,香沁后人。
每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不少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羊肉饺子
山西冬至日,普遍喜食的是饺子。山西交城、文水等地,一般就以羊肉为馅,因羊肉性热,可暖胃健脾,取阳生之义。
牛肉饺子
牛肉饺子是永济的一种民间小吃,相传距今有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回民较多,喜食牛肉。为了传统和正宗,他们一般自己养牛,自己宰杀。或处卖或自己食用。晋南人喜食饺子,慢慢地当地回民就喜欢用精纯的牛肉做馅,制作牛肉饺子。由于选料科学,用亲自熬制的牛骨头汤伴馅,使牛肉饺子吃起来鲜、香、嫩、滑,回味无穷。其配方目前在国内可以堪称一绝,无可比拟。
永济牛肉饺子有“四怪”之称,即:一是撖面轱辘一猛通。意思是说,小撖面杖从这头那头一样粗。二是饺子皮儿对对出。撖皮,他们是同时撖两个的,包饺子时是用一只手完成的,另一只手大部分工作是在盛馅儿。那速度,用“飞”实不为过。三是大碗不用手来端。是用一个用铁丝做的两个圆弧相对的卡子把大碗卡住呈给你的,可以在离饭桌较远的地方把碗稳稳地放好,避免在桌上人多的时候客人还得起身相让。同时,因为服务人员不需要接触碗,也可避嫌,也不会烫手。四是永济饺子泡着吃。永济的饺子是用汤泡着吃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水饺。
玻璃饺子
玻璃饺子堪称大同女人的独门绝活,做出来的饺子皮如玻璃,水晶一样玲珑剔透,口感极佳,的确是一种可观可餐的地方风味。
做法是:用大同盛产的土豆煮熟去皮碾压成泥,要反复不断地碾压至土豆成糊状,同等重量的白面用开水烫成熟面团,再把土豆泥、白面和同等重量的土豆淀粉揉合在一起形成光滑的面团,面搓成长条分割成剂子,擀成饺子皮儿,包入荤馅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锅蒸熟。
宁武扁食
宁武水饺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特产,宁武人称饺子为“扁食”,其特点是:皮薄、馅大、肚儿圆。
做饺子时宁武人在皮儿上特别讲究均匀、细腻、绵薄、光滑,提之揉轻,揪之有弹性,照之如玉似晶,可见日光影象。馅儿以青山羊、肥绵羊、上等羯羊肉,取其肉满膘肥,红白相间处,剔尽脂膜,去尽骨质,洗过刀砧,精切细剁。
莜面饺子
莜面饺子又名山药饺子,此为朔州的面食小吃,将莜面小剂子用两个手掌捣成有波纹的椭圆小皮子,内包山药丝(此处的山药其实是土豆,在山西方言中将土豆叫做山药蛋)或萝卜“英子”(叶子)等馅,捏成饺子。
腌酸菜馅饺子
晋南万荣一带则以腌酸菜为馅,煮入油菜根熬的米汤中一起吃,称"鲤鱼钻沙",别具特色。
"认一力"蒸饺
饺子吃法在山西形成名食有"认一力"蒸饺,传承古法,有百年历史,是太原传统十大名吃之一。
《名食掌故》记其独到之处,在于操作和配料。和面用水四季不同,夏凉冬热春秋温。绞馅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10余种性属温热、味辛甘苦、益气补虚、活血养心、健脾开胃的芳香药物和调料,用西葫芦丝拌好,包制笼蒸15分钟即成,皮薄馅嫩,吃时破皮一口水,咬开馅成丸,佐以老陈醋,鲜而不腻,香味幽长,且有强身健脾、开胃去寒之功效。
山西其他饮食习俗
冬至,除了吃饺子外,当然,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其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相沿成俗。其实,馄饨来源于“混沌”。《燕京岁时记》里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说明馄饨因形取“混沌”音。“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太始经》里也有同样记载。
在古代,饺子与馄饨是一样的,只是名称有别。明代工具书《正字通》给出解释,“今馄饨即饺饵別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啖之”。可见馄饨开始是带馅的食品,蒸着吃,后来细分为饺子、馄饨以及蒸煮之法等不同种类。现在,晋南河津等地仍将包馅蒸着吃的叫“饺子”,煮着吃的叫“煮饺子”。
在襄汾等地方,冬至依然吃馄饨。旧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追求色香味俱全,又琢磨出“百味馄饨”。过去平阳府(今临汾、运城一带)的馄饨馆非常有名气,馄饨汤用猪骨、老鸡、鲜姜熬制,皮儿用精粉,擀薄,馅用鸡丝、海米、香菜、紫菜等调好。包时,将馅放在皮儿里,卷起,捏成元宝形。煮熟后,用带孔的笊篱,一次捞一碗。如果当夜宵吃,配个芝麻小烧饼,美味至极。
而在晋东一带,冬至还有吃糕习俗,俗语有“冬至不吃糕,死下一旮旯”。如和顺"迎冬就年"吃油糕,灵石吃黍米糕,平鲁有"闹冬"风俗,鸡肉蘸素糕配羊汤。“糕”的谐音即“高”,取步步高升之意。
冬至团聚一起捏糕,黄米面皮包上豆沙、蔬菜、红薯,放入油锅小火炸,不但耐饥,而且也如饺子、馄饨那般,充满浓浓的团圆之意。
大同讲究吃炖肉,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民谚。
河曲有"拜冬"之俗,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系"明酒遗风"之意。
晋东南阳城一带,则将老北瓜和小米焖成瓜粥。
过去冬节还被称为"尊师节",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
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先生,晋中一带向老师馈赠馒食,晋南村社要设酒席宴请老师,其情盛浓。
雁北等地,冬至节这天,女婿携重礼拜访岳父岳母,岳父母则要隆重设宴招待,要吃火锅。铜火锅,可是山西的一大特色。
在古代山西,每到冬至,便有许多讲究的“仪式”,除了吃食上的,民间还有其他一些风俗。比如做对联、赠鞋帽,比如唱“数九歌”、绘《九九消寒图》,声声数着季节的变迁,笔笔画着年岁的更迭……
从前的冬至有滋有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藏在小小的仪式里。
也正因有了这些“仪式”,让漫长的岁月有了分界线,使这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个冬至,如果可以,请暂时放下生活的忙碌,回去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吧,哪怕是一碗饺子馄饨,也算是小小的仪式感。
无论天怎么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上总是暖暖的。
愿你有人陪,有人爱,有人共度严寒,有人同享温暖。
愿你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End-
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在宽广的时空中,
让我们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
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三晋文化的魂魄。
图文:网络
编辑:格格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