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北京著名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505/8918432.html

新生儿由于皮肤结构和功能尚未成熟,尤其是表皮的屏障功能不完善,易于发生皮肤感染,特别是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对新生儿皮肤感染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皮肤感染的发生率。

一、新生儿皮肤特点及易感因素

(一)皮肤特点

1.体表面积大

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约为0.21㎡(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平㎡),早产儿皮肤面积更少。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增加,足月儿是成人比值的5倍。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所以保温不当时极易造成体温下降。

2.新生儿皮肤PH值的变化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皮肤表面呈碱性(PH>6.0),出生后一周PH下降到低于5.5,出生第一个月末时下降到5.1,沐浴和其他局部治疗会影响皮肤,接触尿布的皮肤由于尿液的作用使PH较高。

3.皮肤的微生物特点

出生后新生儿皮肤上的菌群与分娩方式有关,随月龄增长,不同分娩方式的婴儿皮肤菌群的差异消失。

(二)易感因素

1.新生儿皮肤较薄,而且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易受到损伤和感染。因此各种洗护用品、穿戴用品都可能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损伤,易造成感染。

2.新生儿颈部、腋下皮肤皱褶多,适于细菌生长和贮存,再加上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这是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的生理基础。

3.新生儿皮肤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大。据统计,新生儿皮肤面积与体重的比值是成人皮肤面积与体重比值的2倍左右。因此,新生儿皮肤面积相对较大,对各类有害物质的吸收率高,对各类物质的反应也较强烈。

以上几个特点,使新生儿患皮肤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新生儿皮肤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采取适当的皮肤护理方法

1.保暖出生后立即擦干保暖,注意尽量擦干头部的羊水和血迹(尽快放在母亲胸腹部进行皮肤接触,此做法有利于新生儿体温保持),因头部较大,头发湿漉易致体温散失,应给刚出生的新生儿戴上帽子。环境温度26-28℃;局部温度(处理新生儿的局部地区)应到达28-30℃,早产儿应该更高。

2.胎脂的处理新生儿身上的胎脂因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不必一次处理干净,没有吸收的胎脂可在第二天沐浴时去掉,尤其是早产儿的胎脂更不宜太早去除掉。

3.沐浴为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应出生后第二天开始沐浴;如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出生后4-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沐浴,且要严格控制室温,避免新生儿因沐浴造成体温丢失过多。沐浴的频率和沐浴的时间应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个体需要来确定,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季节和环境洁净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通常情况下,每天或隔日进行一次即可,沐浴时室温温度为26-28℃,应关闭门窗,减少空气对流。常用盆浴方法。沐浴时水温38-40℃为宜(准备沐浴水时,水温要稍高39-41℃,避免沐浴时水温偏凉,而达不到要求)。沐浴流程如下:

(1)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淋浴应一人二巾一垫(用于垫体重秤和沐浴垫)。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2)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

(3)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防水罩袍等,更换拆褓台与打褓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4)新生儿沐浴结束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

(5)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油膏等应一人一用。

4.皮肤清洁重点是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用软布轻柔清洗。干性皮肤护理强调尽量减少操作,防止皮肤损伤,保留皮肤正常分泌物。新生儿脐部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每次大便后臀部清洁要轻擦拭,用温水清洗臀部,尿布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或尿布疹发生。

(1)预防脐部感染指导原则

新生儿的脐带是侵袭性细菌病原体入侵的一个潜在入口,如处理不当,轻者可致局部感染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

a.工作人员操作前着装规范、严格手卫生,分娩过程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断脐时应用严格无菌的器械。

b.每次沐浴按新生儿沐浴操作规范进行脐带护理,保持脐带及其周围清洁干燥直至脱落,脐带未脱落前勿强行剥离。尿布要低于脐带,避免尿、粪污染。日常护理用清水清洁擦干,不涂消毒剂。

c.后续脐带护理:每天观察感染征象:如脐轮有无红肿、脐部有无异常分泌物、出血及发热等情况。检查脐部情况,按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①脐残端脱落前:充分暴露脐窝部,以棉签蘸清洁水轻轻擦净脐残端和脐轮;让脐带暴露自然干燥;如脐轮有红肿、脐部有异常分泌物、或渗血等异常状况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②脐残端脱落后:脱落最初几天仍需观察脐部有无异常分泌物、有无肉芽组织增生等异常情况,并作对应处理。

d.做好家属宣教工作,保持脐带清洁干燥。

(2)预防尿布性皮炎指导原则

尿布性皮炎多发生于臀部、肛周及会阴部等处。通常在新生儿出生1至3周后出现,是会阴部位皮肤的急性炎症反应,皮肤长时间接触尿液和粪便混合物是导致尿布性皮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机理和预防原则:

a.尿布包裹皮肤会加剧皮肤潮湿,会增加皮肤对因摩擦而导致损伤的敏感性。粪便中的某些细菌含有尿素酶(酶类),它们会从尿液中释放出胺,导致皮肤表面pH升高,碱性皮肤表皮pH会提高皮肤刺激物的活性(粪便蛋白酶和脂酶),并会阻碍保持正常皮肤微生物组群落。因此新生儿要及时更换尿布,一般情况下,按需更换一次性尿布,白天每1-3小时换一次尿布,晚上至少换一次。可降低皮肤潮湿度,并减少与粪便酶的接触。

b.最好用吸水强的一次性尿布代替布尿布。与可洗的布尿布相比,吸湿性超强的一次性尿布可以降低因刺激性而产生的尿布性皮炎的发病率并降低其严重程度。这一发现可能是一次性尿布芯将尿液快速吸收而使尿液远离皮肤的结果,同时降低皮肤潮湿度并减少尿液与粪便混合;布制尿布很快就会饱和,这样就不会降低皮肤潮湿度。

c.大便后要使用湿纸巾清洁臀部皮肤,女婴应由前向后清洁臀部。同时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沐浴液清洗尿布区皮肤,也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湿巾轻柔擦拭清洁,注意会阴、腹股沟和皮肤皱褶处,并擦干皮肤。必要时涂抹护臀霜。包裹尿布,注意松紧适宜。如仅使用清水来清洁会阴部位可能无法彻底洗去粪便。有些研究显示仅使用清水可能使皮肤更干燥。而某些婴儿沐浴液含有可以进一步起到保护作用的润肤露。

d.采取对策降低发生尿布性皮炎的风险或严重程度:①对会阴部位皮肤进行重点评估。如红斑和轻度脱屑是尿布性皮炎最先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果治疗不当,尿布性皮炎可能会快速发展成疼痛且表皮脱落的溃疡病变。②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pH较低而且粪便酶(蛋白酶、脂酶、尿素酶)水平较低,这会降低会阴部位出现过敏症状的机率,对皮肤表面pH产生有利影响。

e.新生产儿如果出现尿布性皮炎,每次更换尿布时,轻柔涂抹一层含氧化锌或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护臀膏形成无菌屏障,可以保护皮肤不受损伤并促进伤口愈合。如确诊为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f.工作人员操作前着装规范、洗手。操作时动作轻稳,注意保暖防止新生儿受凉或损伤。

(二)新生儿用品使用指导原则

1.护理皮肤用品沐浴时使用新生儿专用的对宝宝眼睛无刺激的沐浴液清洁皮肤,沐浴后使用婴儿专用的润肤露为皮肤保湿,防止新生儿皮肤干燥。做好新生儿沐浴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时进行监测。新生儿用品尽量不使用化学消毒剂,以免残留的消毒剂刺激新生儿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皮炎。

2.新生儿衣物衣着宜使用纯棉质、浅色的,建议衣服上不使用带子或扣子,以免发生危险。衣服的缝合处宜平整,避免咯伤皮肤。帽子使用没有带子的,防止发生意外伤害。衣物清洁时使用婴儿衣物专用清洗剂。确保新生儿皮肤不受损,减少皮肤感染的发生。

3.新生儿用物要一婴一用,以防止交叉感染。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4.新生儿配奶流程

(1)配奶间工作人员应经过消毒技术培训,患有感染性疾病者在未治愈前不得参与配奶工作。

(2)配奶间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奶操作前应洗手。(3)奶具使用后,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的奶具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4)奶具应先清洁后消毒,首选流动水,必要时使用专用洗涤剂清洗。奶嘴、奶瓶及配奶容器进行物理方法消毒,如煮沸消毒15min、流通蒸汽消毒(摄氏度,20分钟),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时物品应完全浸入水中,消毒时间应从水开始沸腾时计算。

(5)消毒后的奶具及配奶容器应存放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保存时间不超过24h,未使用的剩余奶具应重新清洗消毒,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洗消毒。

(三)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1.环境温度新生儿所在的环境温度应在24-26℃,相对湿度在50%-60%为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不少于二次,每次15-30分钟,通风时注意为母婴保暖。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2.新生儿病室通过有效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整改,并持续改进。

3.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每班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卫生用具分区使用,并有明显标识。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常用消毒剂的使用和配制方法。

(四)每天评估新生儿皮肤情况

评估内容包括:

①皮肤颜色:有无发绀和黄疸(范围、程度、持续时间);

②皮损情况:是否有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节、肿物等,有无出血点或皮肤损伤如糜烂、溃疡等;

③皮肤弹性、厚度(尤其是皮下脂肪厚度)、完整性,是否湿润、有无干燥脱皮等;

④粘膜情况(眼部结膜角膜、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乳晕、外生殖器及肛周粘膜),有无充血、分泌物、色素异常等;

⑤皱褶部位: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有无皮肤异常;

⑥脐部情况:脐带有无脱落、有无红肿、出血、分泌物、赘生物等;

⑦臀部情况(包括外生殖器),有无红臀、皮损等。

(五)加强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操作

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2.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3.对患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新生儿病室应配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

5.加强对产妇及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严格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嘱咐产妇和患者家属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并且不要损伤新生儿皮肤。

(六)医疗器械严格消毒

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2.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并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3.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4.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七)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新生儿病室或母婴同室病房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2.新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医院感染危险。

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病例24医院感染管理科室。

4.开展新生儿目标性监测,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例使用抗生素前应正确采集标本送细菌学检查。熟知科室常见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限制类抗生素临床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50%,特殊类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能够根据微生物检出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6.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及时查找原因,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7.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8.医疗废物包装容器(袋)及锐器盒放置合理。

9.医院感染管理专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感控指南针与您为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zx/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