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人梯,看窟形
新闻发布会的架势啊!
破“涕”成冰!山头凛冽的寒风中,李敏拍完照,直呼“好凉快”!为了拍照照片,李敏说:“姿势不美,但有效果,完美!”穿过荒废的村子,拨开荆棘,找到尘封的石窟,匆忙有序的工作,实地测绘、野外绘图、考古记录、拍摄照片、探究石窟病害。空旷、寂静的空间里,不时传来几句探讨声、测绘数字的喊声!队员们融入到石窟中,聆听文明的呼吸,感受曾经的辉煌!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我们匆匆离去!片刻间石窟又恢复了它的那份宁静!孤寂!调查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吕梁调查小组吕梁石窟田野调查历时近两月,寒冬腊月,艰辛而繁琐的田野调查不仅是调查队员自身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是对所调查石窟寺更详尽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更是对吕梁10县(市)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淳朴民风等的领略、体会与感动。一路的调查,一路的故事,更有一路的感悟。一、车到山前必有路吕梁地区大多石窟都有相应道路可驾车到达附近区域,仅步行数里便可来到石窟近前,特别是本世纪初完成的“村村通”工程,更极大地便利了此次田野调查。但吕梁地处山区,较多石窟分布在深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因而,“攀援”便成为此次调查的醒目标签。孝义市薛颉岭摩崖石刻调查途中此次调查的第一站即为吕梁枣庄则石窟,位于黄河东岸崖壁之上。幸得石楼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干部李大勇老师曾多次前往该石窟巡查,熟悉线路,即使如此,在其带领下,吕梁调查组依然十分吃力、胆颤地才“攀援”至石窟近前,完成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原以为这已经是调查工作的极限操作,但之后不久前往的交口石室寺石窟、中阳仙境洞石窟与刘公洞,更刷新了队员对“艰辛”路途的认知。交口县石室寺石窟调查途中年1月4日,吕梁调查组前往文水隐唐洞石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峭壁攀援之艰、之险,达到了此次吕梁石窟调查的“巅峰”。隐唐洞石窟开凿于子夏山东南侧山腰崖壁之上,垂直距地面近米。小组队员在隐唐洞文物保护员的带领下,先爬缓坡,后攀近90°的峭壁,才到达隐唐洞石窟。感谢古人在峭壁之上留存下可供攀援的石阶、抓手,才为现今的我们留下此唯一的路径。俗语道,“上山容易下山难”,隐唐洞这近90°的峭壁攀上去容易,但攀下来却难上加难。幸有文物保护员熟悉这下山的技巧,才战战兢兢、双腿抖擞地下得山来。文水县隐堂洞石窟调查“攀援”中
二、速冻饺子吃出了过年的味道1月28日,吕梁调查组一行终于来到了此次调查的最后一站岚县黑龙庙石窟。在下午3点到达石窟所在的栗家村后,村支书告知我们“比较远,得爬山”,队员听后,一脸木讷、苦笑,而后又调侃到:“此次调查,始于爬山,必将也终于爬山,这也算圆满了”。之后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爬山近2小时到达黑龙庙石窟。调查结束后,下山途中,明月已升至半空……年12月11日,吕梁调查组在结束交口县石窟寺的调查工作后,直接前往中阳县暖泉镇沙塘村调查位于村南的沙塘石窟。沙塘村位置较为偏僻,到达村中已近上午11点。沙塘石窟虽紧邻村庄,仅存1窟,规模较小,但位于较为陡直的庙梁山山腰处,并无山路前往近前,因而颇费周折之后才到达窟前,待完成测绘、拍照、病害确认等工作,返回村中时已是下午1点。中阳县沙塘石窟调查中车中已无存粮,便来到村中唯一的小卖店中买点食品以作午饭——今天中午又是“泡面+太谷饼”了!进到店中一问,泡面、太谷饼均有,倒也不错。这时,闫队长“突发奇想”,便问店主:“你店里除了方便面,还有其他能煮的东西没?我们想吃口热乎饭!”店主说冰箱里还有几袋速冻饺子。队长便问:“方便给我们煮一下吗?这个比方便面强太多了。”店主爽快地答到“行啊!”店主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店后里屋,店主一家都忙活起来,搬桌子、搬凳子,烧火、沸水,不一会,热腾腾的水饺便端上了桌子。店主拿出了小碗,给我们盛上蒜醋,又拿出自家腌制的咸菜给我们吃。我们5人刚刚从山上下来,又冷又饿,见到热腾腾的水饺,便狼吞虎咽一顿,饭后每人又喝了碗热乎乎的面汤,浑身又饱又暖,战斗值瞬间满血!三、铜炉寺中的“秘密”1月11日,吕梁调查组正在交城县调查。当天上午,当地文物部门向我们提供信息,说岭底乡窑底村有一近年新发现的石窟。当天下午队员们便赶往了窑底村。在一位老乡陪同下,队员抵达一处坍塌破败的石砌院子。队员们多少有点疑惑——这是石窟?“这庙叫什么啊?”“不知道,好像没啥名”,老乡接着说:“我是前面那个村子的,我们村里也有这样一个庙”。于是队员们决定开车把老乡送回村里,并顺便看一下他所说的那个庙。车上问老乡,你们村叫什么?老乡达到“郭家村”。到了村口,路边村界牌上写着“光足村”,原来队员们没听懂老乡的方言,他说的是“光脚(jue)村”,即光足村。之后小组返回到窑底村,来到路边那处破落的“院子”近前。大家没抱多大期望,认为要么是一处坍塌的“古建”寺庙,要么也仅仅会有那么一两个残破的洞窟。进到院子,拨开院内长满的杨树……院子后部的崖壁上布满了佛龛,有十几个之多,而且造像均较为精美。大家喜出望外,在这破落的院子里居然藏着“宝贝”!之后,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座院子,虽已残破,但却是一座结构完整、布局清晰的寺院,有山门、庭院、正殿及摩崖造像,这是“最标准”的石窟寺!交城县铜炉寺摩崖造像调查中:识读碑文翻看地图,该摩崖造像周边确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光足村、后花塔及安则村,这不就是碑中所记重修寺院的3个村子嘛!从清嘉庆二十五年()碑记的光渠(当地方言为jué)村,到现在整年,村名发音犹存,但写法、内涵早已不同往昔!大家不禁慨叹历史沧桑一番。以后将这寺院的历史、造像碑刻的价值写清楚,等将来这儿保护好了,建成了遗址博物馆,他亲自来看,知道了其中的历史与故事,更有成就感!交城县铜炉寺摩崖造像调查中:这真不是在休息,而是在专注地摄影中!返回县城的路上,大家都很疲惫,但今天收获满满,每个人心里都满是欣慰……如对待生命一样去调查石窟——忻州调查组纪实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黄土高原东端,东部群山环抱,西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全市面积为.平方千米,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市,也是石窟寺数量较多的市之一。忻州调查组共有6名队员组,小组队员历经近两个月时间完成33处石窟调查任务。一、大雪封山,旗开得胜陀罗山石窟是忻州调查组抵达的第一处石窟寺,原本可以乘车抵达山脚,但是由于刚刚下过雪,原本只需爬30分钟的山路,调查队员硬是爬了2个多小时。队伍中57岁的金永新膝盖有旧伤,他不愿意因自己的特殊情况耽误小组的调查进度,一直忍着疼痛登到山顶。到了山顶已近1点,饥肠辘辘的队员们草草吃了点随身携带的干粮,便立即投入到调查工作中。小组队员按照既定的流程,相互配合,各有分工,最终圆满完成了陀罗山石窟的调查任务,队员们脸上也露出了微笑,踏着余晖,队员们回到了车上,才渐渐感受到了疲惫。车辆打滑,只能步行上山
陀罗山顶的简易午餐
吃过饭立即投入到工作状态
忻州调查组队长范潇自年4月开始的大同市石窟寺预调查时就担任组长,当时他妻子刚刚怀孕,到年1月底基本一半时间在野外,这段时间他妻子既要安心养胎,又要照顾不满2岁的儿子。他说,这段时间亏欠了家里太多,还好感谢父母帮忙照料,自己才能安心工作。等到他结束调查回到家里,妻子离预产期已剩4天。二、佛国圣境,无惧严寒五台山是佛教寺院艺术的精华所在,忻州调查组的摩崖造像正是隐藏在这座佛国圣境中。五台山海拔较高,有着其特有的冬季气候,队员们顶着零下25度的气温,留着鼻涕,在丛林里寻找一处又一处造像,记录用的中性笔也被冻住,需要不断向笔头哈气才能继续书写。五台山的旅店多是自建房,回到驻地也是不暖和,队员们夜里只能披着羽绒服,完成当天的内业整理任务。“全副武装”边擦鼻涕边调查三、披荆斩棘,彼此搀扶青龙山脚下是新堡河与黄道川公路,天花洞石窟就位于青龙山半山腰,这里由于多年前佛像被盗凿破坏,当地人已鲜有人来,道路早已荒废,队员们只能自己寻找上山的路。程鹏患有恐高症,上山时腿一度抖得无法活动,好在范潇和孟令松都有多年野外工作经验,通过判断地形,仔细观察,一个在前面开路,一个殿后,队员们在只有羊能通过的道路上,彼此搀扶,终于到达了天花洞。比起队员赶路时的关山阻隔,被“锁”在深山里的“天花洞”更像是被遗忘的文物宝藏,洞窟虽曾遭人盗窃,而仅存的雕刻依旧值得研精致思。在“羊道”上通行这样的险境调查组已习以为常前拉后推,相互搀扶
羊儿为我们开路
赶在日落前下山,天黑后将寸步难行
忻州调查组队员地质专家金永新今年已57岁,参与了忻州组前期的调查工作,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还经常带头走在最前面。据其讲,他的膝盖有旧伤,现在还有少量积液,山路陡峭时膝盖疼痛难忍,回来要休息很久才能缓解。由于元旦疫情原因,无法参加后半段的调查工作,他很失落。三、历经艰险,苦尽甘来每一处石窟寺所在位置大多在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且周边没有餐馆,队员们下山之后,只能在车上用泡面饱腹,有时回到车上,暖壶里的水已经不在滚烫,即便如此,登山越岭后的队员依旧对仅有的泡面感觉温暖。队员们从山上完成调查工作归来在车上吃饭
调查茶坊石窟时侧身通过陡峭的崖壁
调查窨子崖石窟时梯子高度不够,最后一步步履维艰
在烈堡乡政府收集信息
踏冰调查
“大哥”孟令松抗梯子上山
忻州调查组队员孟令松来自于东北,是云冈忻州调查组的一名外援,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山西石窟调查的局外人,他比同组人年龄稍长,是队伍里的大哥,善于野外工作,也很有经验。每次遇到比较难上的石窟,他第一个冲上去,确保大家都能上下才能放心,需要抗重东西比如梯子的时候,总是揽在自己肩上,让别的队员可以专注于自己脚下的路。忻州组队员合影
截至年1月31日,除去1处石窟寺因大雪封山无法调查外,忻州调查组用了近2个月时间,共计完成了33处石窟寺全部外业调查,圆满完成任务。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于寒冬腊月小年之时,云冈石窟研究院石窟调查组历经余两个月时间,共完成处石窟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收获颇丰,不仅为全国石窟寺的调查工作贡献有生力量,更为文物下一步的保护、研究、规划、利用工作提供了一份可靠、详实的材料,为我国石窟寺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致谢!以最为诚挚的敬意!向全体鼎力相助的兄弟单位致敬。感谢参与山西石窟寺调查的兄弟单位,与我院各调查小组共同蹒跚过大半个山西。感谢辽宁有色地质集团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地质队、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在调查期间给予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全力支持!感谢全体同仁日以继夜的跋山涉水和废寝忘食,正是你们的不辞辛苦,才收获此次石窟寺调查的成绩斐然。愿我们的友谊如今夜那杯辛辣甘酒,如春苗般的生机,历久弥香!——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组全体庚子年冬月冬日小年子时—END—
?云冈石窟官微
总稿:闫宏彬、王家鑫执笔:康敬亭、解华、范晓东、李敏、范潇、王家鑫编辑:付 洁责编:张 华编审:王雁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