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水汇致力于山西、文水最具影响力平台
来源;吕梁发布
文水上贤村之上贤塔传说“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这是几百年来流传于文水、汾阳一带的民谣。
这里所谓“上贤的根根”,指的是矗立于文水县孝义镇上贤村的“上贤塔”,又名“上贤梵安寺塔”。塔院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塔高45米,属7层8面8角重檐砖塔建造结构。塔中间为空心,每层均有塔门,塔底有地宫及通道。上贤塔有“三奇”:一是无塔尖;二是塔顶盖庙,塑一尊铁佛,据说抗战时被日寇盗取;三是塔无地基,整座塔建于黄土地上。据《山西通志》、明天启五年、清康熙十二年、光绪九年、新文水县志记载:“梵安寺在县南上贤村,内有砖塔一座,高十余丈,崇宁二年(年)建”,据专家考证,在塔的六层天宫底木梁记载:“崇宁五年(年)建造”,最后一次维修记载:“明隆庆五年(年)”。距今约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这上贤塔,这里还流传着一些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星相家察知,文水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其风水察源于上贤塔北面有一道东西走向深长的土沟,宽约25米,长约10公里,沟之外廓造型酷似一条长长的吉祥的巨龙,攀附于上贤村一带,当地老百姓尊称为“土龙沟”。当朝皇帝闻之,唯恐土龙升天,使得皇位受损。随即,命能工巧匠在土龙沟之南端建造了一座宝塔,以镇之,美其名曰:“镇龙塔”。由于此塔高耸入云,塔顶直插云霄,搅得天际不安,人心惶惶,此事惹怒天上神仙。玉帝闻之,甚为不悦,遂派张天师下界,施法处置。张天师领旨,腾云驾雾,降临土龙沟,端详一番,瞄准“镇龙塔”,随手挥舞长鞭,不料这一鞭子打下去,就将“镇龙塔”一分为三截:塔尖,被一鞭打的凌空而起,向南飞去,最后落在了距上贤塔村30里处的碱场村(今汾阳建昌村);塔身,被一鞭打的飞落到了文水的上贤村;塔底座,被一鞭就震到了汾阳的冀村。因此,才有了如今散落在文水县、汾阳市神奇的三座古塔:汾阳冀村塔没有塔尖,汾阳文峰塔有塔尖,而文水上贤塔既没有塔尖,也没有塔座(地基)。据有关资料获知,文中所谓的“镇龙塔”,又名“上贤塔”。
其实,关于“上贤塔”被一分为三截,在民间有多种版本多样传说,说法比较多的一种还有是:传说,古时候,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轮流值守,造成世间太阳昼夜照射,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玉帝为此,忧心忡忡,随派其外甥二郎神火速去除掉一个太阳。二郎神领旨,肩挑着两座大山,星夜兼程,追赶太阳,当他气喘吁吁,跑到上贤村一带,突然被钻天入地的一座高塔挡住了前行之路。二郎神恼羞成怒,二话不说,操起扁担,照准高塔,用力一抽,只听见“当”地一声巨响,高塔被一扁抽为三截。瞬间一塔三分,一字排开,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水的上贤塔和汾阳文峰塔、冀村塔。
宁静致远曰: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古建。塔,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之为“佛塔”。14世纪后,塔逐渐世俗化。汉代时,古印度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传入中国,与本土建筑结合,形成了中式古塔。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又出现了极具东方传统建筑特色的古塔。塔,亦如人生。其实,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心之所至,就是人生的方向。看透不如看淡。只有看淡心境才会秀丽,只有看开心情才会明媚。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就要在平淡生活中坚持梦想,追寻人生的诗和远方;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累时歇一歇,随清风漫舞;烦时静一静,与花草凝眸;急时缓一缓,和自己微笑。不因得到而忘乎所以,不因失去而痛心疾首,不因升迁而欢呼雀跃,不因贬谪而灰心丧气。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由是,笔者顿然醒悟:原来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你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何必让别人来评判你的幸福与否?作为古塔,看似一种束缚,一种框架,抑或是一种象征,它所昭示的是一种特有的佛教文化,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面对世俗,我们应保持:痛并快乐着,累并追求着,苦并奔波着,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本文主要参阅:《文水县志》《吕梁地区志》《吕梁市乡镇志》(上册·文水县卷)、《文水民间故事》(樊俊主编)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上贤塔的一些图文资料等。
作者:解德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