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年文化馆编的《文水县文化志》,重新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民谣与童谣。特地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感谢志书的编纂人员,留下了本县口头文化里面的一小部分。下面大家就打开自己的文水家模式,切换到文水话思维,好好品尝一下吧!
民谣系列(从清末到九十年代)
吃饭圪蹴的,
不是文水就是徐沟的。
交城山,交城水,
不浇交城浇文水。
文水胶泥头,
十山九无首。
清末民初
1
洋曲灯儿①,洋旱烟②,
宣统坐的三二年,
甜水水,不甜啦,
宣统坐的一年啦。
①洋曲灯即火柴。
②洋旱烟即卷烟。
2
中国的骡子外国的马,
骑洋车子没尾巴。
汽车不如火车快,
坐上飞机游五台。
抗日战争时期
四月麦子,五月旗,
谁不知咱八路军没婆姨,
待到革命成了功。
一人一块①女学生。
(编者注:注:①“块”念“坏”,是文水话的量词“个”。“一人一个女学生”显然是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误会)
解放战争时期
1
一闾三块毛鬼神
提着篓篓脑①着秤,
到了谁家谁倒运。
(编者注:*脑本字暂时不知道,意思是“扛”。县文化志中就写作“扛”。)
2
兵农合一好。
地里长满草,
茅子满了没人掏,
死得死来逃得逃。
解放初期
1
锵锵起锵起,
你妈跑的二战区,
吃了两天红大米,
吃得你妈眼瞪起。
注:一些群众受闫匪的宣传,跑到太原,靠吃空投大米,由于缺油、缺菜、患了夜盲症。
2
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
早晨金黄后①
晌午一六九②
黑夜抱住剪发头③
注①:玉米品种
注②:小麦品样
注③:当时妇女流行的发型
大跃进时期
豆子放了炮。
棉花吊了孝。
麦子睡了觉,
芝麻咧咀叫,
玉稻黍①放了哨。
白天锁上门,
黑夜一片灯,
一日两送饭.
昼夜加班干。
(编者注:①原志作“玉米”,编者据实际口语改动。下面有类似情况不再说明)
六十年代吃食堂饭
司务长捞稠稠,
社员饿成毛猴猴。
(编者注:即使是食堂饭,特权阶层也无法消除)
七十年代吃大锅饭
自留地里打冲锋,
集体地里磨洋工,
出勤人等人.
上地一条龙,做活一窝蜂,
记工老十分。
担粪担的一点点,
耕地耕个犁尖尖,
锄地单锄地边边。
坐在地里聊天天。
文化革命时期
村村队队不唱戏,
要唱戏单有样板戏。
戴的红袖章
手捧语录本
越红越录越革命。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
联产如联心。
家家有干劲.
联产联了心。
力量数不清。
院里少了柴圪堆,
家家烧起蜂窝煤。
不吃白面没吃的。
不打麻将没做的。
(编者注:显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进步没有跟上物质生产)
九十年代
1
一万二万不算富,
三万五万刚起步,
十万八万还马虎,
百万千万才算富。
2
用的“钢化锅”,
住的小洋楼,
家有VCD,
盖的太空被。
附童谣
1
拍手手,唤狗狗,
唤得狗狗哪里卧,
堂堂里卧,
堂堂合里蒸馍馍,
蒸啊的馍馍兀来大。
2
拉锯儿,解木头,
大姐嫁到口外头,
想唤哩,没牲口,
气得你妈折跟头,
3
咚、咚、捣大鼓,
谁人来,你丈母,
丈母丈,请上炕,
看看你女子兀块样,
头不梳,脸不洗,
三根黄毛圪炸起,
头梳了,脸洗了,
三根黄毛圪抿起。
4
兀圪节孩,你站住,
包包里抱的玉稻黍,
黄瓜架,葫芦架。
你爹死了你妈嫁,
留下你猴(小)狗日得卖冬瓜。
5
红布儿衫。绿布儿衫,
今年的枣儿繁不繁。
倒也繁.
一棍子打下二十担,
卖了几块红铜钱。
又想娶婆姨。
又顾买毛驴。
娶过的婆姨一只眼.
养下的毛驴没屁眼。
前头买刀刀,
后头割屁眼。
割出两根油蛋蛋。
你一根,我一根。
给放羊儿的小子留一根。
放羊儿的小子哩?
回来啦,
油蛋蛋哩?
猫儿偷的吃啦,
猫儿哩?
上了山啦。
山哩?
水淹啦,
水哩,
和了泥泥啦,
泥泥哩?
抹了墙墙啦,
墙墙哩?
猪猪揎塌啦,
猪猪哩?
杀啦,
猪皮哩?
蒙了鼓儿啦。
鼓儿哩?
捣塌啦
鼓槌呢?
烧了火火啦
圪栽哩?
画了你的眉眉眼眼啦。
(编者注:圪栽就是柴灰)
6
二牛,担上篓儿卖油
一卖卖得东头,
狗儿咬了崩头,
二牛、二牛别哭,
逮住雀儿分得吃,
我吃膊膊肉。
你吃翅骨骨。
我吃心锤锤。
你吃屁眼眼。
7
大的文,二的武,
三的从来没啦苦,
四的笨得没样样,
五的六的当县长,
美得爷爷奶奶唱乱弹①
注:①山西梆子唱腔。
搓牛牛,骨碌碌,
二斗米,掏得吃,
推的,捣的,
王婆婆啊的狗儿爱吃好的,
甚是好的?
糠面窝就是好的。
以上均引自:
《文水县文化志》,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李广生;韩全中;郝如钢;武占海;郭建民;阎瑞林;梁恒唐;马越编纂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