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西是一个山地丘陵面积占多数的高原省份,除南部的汾河中、下游谷地和上党(治今长治市)盆地之外,降水、热量、土壤、交通等条件,皆不如东部平原优越,农业经济整体上不如冀、鲁、豫地区发达。但是,山西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多种经济的先天优势,从而形成了与华北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经济风貌。
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山西所在的“三河地区”,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发祥地之一,西汉时期,山西高原地区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从战国时期的今河津——太原一线,向北推移到了今兴县——大同一线,尤其以西南部的汾水中下游、涑水流域最为发达。这一地区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普遍种植黍(黄米,塞北地区称之为糜子)、稷(小米)、稻(水稻)、麦(冬小麦)、菽(大豆)5种基本的农作物了。
此后一直到清代,随着各种外来的农作物在山西地区的陆续引种,农业生产的成效进一步扩大。晋南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小麦、烟草、棉花、水稻的主要产区;晋中地区的河水和泉水灌溉发达,小麦、水稻、谷子、高粱、玉米等多有种植;晋东南的河谷和盆地多种小麦,山地多种谷子、玉米、豆类;晋西北和雁北地区因无霜期短,所以只宜大量种植生长期短的马铃薯、莜麦、荞麦、豆类、胡麻。
由盛转衰的畜牧业
山西高原地区可耕地的面积有限,但是,山麓河畔的草地资源却非常辽阔。丰盛的水草,为早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上述农牧界线向北推移的过程可以发现,秦汉以前,山西高原地区的中、北部地区,畜牧业一直是相当繁荣的。只是后来,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强和农耕区域的扩大,山西牧区逐渐北移“山西畜牧业到清代,便完全转变为小农饲养,较大的牧群不再存在了。清代民间多饲养驴、骡、牛、羊杂畜”,但以山区饲养为主,并且从属于作为主业的农业生产。
繁荣昌盛的工矿业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是华北工矿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春秋时代,晋国的治铁业就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铁器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和农业生产中。汉代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设置铁官49处,山西设有4处。到了清代,山西的私营治铁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广泛分布在闻喜、解县、隰县、孝义、太原、大同、宁武、临县、中阳、赵城、安泽、辽县、和顺、昔阳、保德、阳曲、灵石、长治、壶关、陵川、虞乡等34个县。
春秋时期,今安邑、解县地区池盐的开发也已经开始。汉代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设置盐官36处,山西设有4处,晋北地区开始熬制土盐。到了唐代,泽州(今晋城市)、潞州(今长治市)的土盐,也得到了开发、只是盐质较差。到了元代,解县池盐的生产更加繁盛,运城也由一个小村子崛起为一个城镇。
清代由于改垦畦种盐法为井浇晒法,解盐的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古代鼎盛时期。
顺治三年(年)的年产量为斤,康熙十九年(年)为斤,雍正三年(年)为斤,乾隆五年(年)为斤,嘉庆二十四年(年)为斤,咸丰十年(年)为斤。
与此同时、山西的土盐产地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雁门以北的应县、代县、山阴、左云、大同、怀仁、朔县、阳高、天镇为北路区,雁门以南的清源、阳曲、太原、徐沟、太谷、榆次、平遥、介休、祁县、忻州、定襄、崞县、文水、交城、汾阳、孝义为中南路。
煤炭在山西各地的储蔵量尽管十分丰富,但由于林木资源充足,所以,山西人对煤炭的利用却稍晚,确切记载始见于隋代,以后才广泛起来。清代山西的煤炭开采继续发展,采煤地点有57处,分布在51个县。
山西的其他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如代州、保德、曲沃、翼城、闻喜、垣曲的铜,天镇县的银铅矿,汾西、蒲县的硫矿,平陆的石膏矿,太原的矾矿、陶土、石灰石矿等等,也有一定的开采。
另外,矿业以外的其他手工业,如髹漆、轮舆、鞣革、骨角、织帛、绩麻、编织、造纸等,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成效也很显著。
享誉海内的商业
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地区与黄土高原、农耕地带与游牧地带的交错地区,处在各类商品需求与供给的枢纽位置,加之当地物产丰富,地狭民稠,凡此种种,均为其商业特别是长距离转运业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地理舞台。
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山多地少是其基本的地貌形势。不仅气候干寒、土地贫瘠的晋北地区不利于农业生产,就连地处汾河谷地的晋中晋南地区也因人多地狭、十年九早而无法单纯以农为生。恶劣的农业自然条件,迫使山西人不得不把外出经商当作谋生的首选职业,从而造就了当地异常重商的社会风尚。与其他地方通常将商人排在“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的做法截然相反,山西把商人列为四民之首。
据史书记载,“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于耕也太原、汾州所称饶沃之数大县及关北之忻州,皆服贾于京畿、三江、两湖、岭表(五岭以南)、东西北三口(古北口、杀虎口、张家口),致富在数千里或万余里外,不资地力”。再加上他们投机冒险与拼搏实干并行,及时而充分地利用了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如明代的“开中法”、清代的“赶大营”,经商事业更是如鱼得水了。
仅就对北方商业发展的影响而言,清代前期的山西商人,已经基本上“垄断了对蒙贸易和西北、东北市场”。而且,他们还伙同陕西商人一起,依托南北大运河,在南北各地间从事其富有特色的商业活动。
仅就山东运河沿线而言,德州附近的禹城、齐河、恩县、陵县,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市)各县,济宁附近的峄县、宁阳等地,都遍布山陕富商大贾的足迹。他们所从事的商业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贩卖食盐、粮食、丝绸、木材、药材、典当、账局、票号业之外,其他如铁器、煤炭、棉布茶叶、皮货、烟草、纸张、海味、日用杂货等等,应有尽有”。
结语
明清时期的晋商,“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而且插足亚洲地区,甚至伸向欧洲市场。南自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阪、神户、长崎、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伊犁、略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