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活着一天,就干一天!
冯增清
冯增清,年10月生,历任文水县卫生防疫站站长、文水县文联副主席、正科级调研员,副高级研究员,山西省地方文艺创作专家,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等十多个文艺协会会员和吕梁市摄影家协会顾问。自年至今,从事摄影艺术60年,累计拍摄新闻、艺术类相片14万余幅,其中余幅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或在各种摄影展览中展出。自年至今,创作歌词首,其中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25首获全国性音乐作品大赛(评比)金奖,18首获银奖。
1
宛如平常一段歌
在60多年前贫寒的幼年时,他跟着母亲在西安街头拣过菜叶,拾过煤核;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的吟唱中,他背着书包走进小学校,从此不愁温饱;在“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歌声中,年4月,作为西北局第一批进疆干部随行子女到新疆,先后在阿克苏、库车、喀什、乌鲁木齐求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成为一名卫生工作者,为了各族人民的健康幸福,他在塔里木沙漠绿洲间从事医疗、防疫工作20年,历经艰难,不辞劳苦,与维吾尔族人民水乳交融。年,年逾而立的他怀着对故土的思念回到吕梁山下的文水县。
他,就是冯增清。
年10月,他出生于陕南汉中。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爱写诗歌,回到故乡的他更加倾注于歌词的创作,钟情于音乐的旋律,用一首首歌词抒发对祖国和故乡深沉的挚爱与热切的期望,也见证了黄土地数十年的风雨变迁。
一枝一叶总关情,爱之深,情之切。认识冯增清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家庭节俭、生活朴素的人,却惟独对音乐创作舍得投入,每年自费多元订阅《词刊》、《歌曲》、《儿童音乐》、《音乐天地》、《北方音乐》、《江南音乐》、《草原歌声》、《音乐周报》等10多种音乐类报刊,自费近千元打印、邮寄歌词、歌曲作品,还自费两三千元去北京、江西等地参加音乐创作培训、研讨会。他把多半精力投入到歌词创作中,随身带的小本上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突发而来的灵感;他虚心向行家和同事请教,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字都要与人斟酌推敲,几易其稿,直到满意为止。他大量阅读学习,不断汲取艺术营养,每晚甘于伏案灯下潜心创作,有时通宵达旦非把一首歌词一气呵成不可。他虽年逾古稀,却不辞劳苦四处采风,获取珍贵的第一手感性素材。吕梁山的沟沟岭岭和黄河的个个渡口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文水乡村阡陌纵横的田野里留下了他的足迹。无人知道,这一道道山水中有着他洒下的多少汗水。
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壮美的山水四季迸发他创作的激情。冯增清在歌词里写出他对这块黄土地的眷恋与自豪。吕梁山下,黄河岸边,祖祖辈辈曾经“饮的黄河水,枕的大山脊”;“开的是黄河船,踏的是黄河浪”;“望的是黄河景,吼的是黄河腔”;“黄水谣唱落了多少泪,船工号吼干了多少腔,窑洞里啦呱翻身事,河滩上炮响红旗扬”;“土窝子里生来狂风雨中长,炎黄子孙原本性子刚,再苦再累也不丢志气,不信命运非要活个大兴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吕梁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于是,搏击风雨、朴实智慧的吕梁人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模样,阅尽千古的吕梁已是“黄河水滋润翠岭绿川,褐马鸡唱醉松林草甸,山桃花映亮乡亲们笑脸,红高粱挺直驱穷的腰杆”;“黄土坡生长五彩斑斓,清泉水流淌锦绣画卷,老白汾喝出致富的虎胆,大红枣摇荡好日子浪漫”;“‘兰花花’一个个上大学,‘王老三’一拨拨住新房,彩虹桥车穿如梭,枣林雨洒珠笑声朗!”
岁月如歌,从贫困走向富裕,冯增清亲历了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如今站在亲亲的吕梁山上,看,“甩一声响鞭,牛羊颠溜溜地蹿”;“扭一场秧歌,老人爽朗朗地欢”;“栽树种草四面绿葱葱,修路架桥八方通畅畅;双手结老茧家乡变模样,脱贫致富飞出金凤凰,黄河湾里欢声笑语浓,伞头秧歌扭得地动山摇晃。”
对故乡的热恋,让冯增清的笔端流淌着浓浓的亲情,“情切切走进吕梁山,喊你的名字心里温暖,看你的景色流连忘返。青松翠柏装点你的秀美,群山峻岭托起你的伟岸;清泉流淌神奇的传说,黄土蕴藏深厚的情缘。啊!吕梁山,我的故乡,走遍天涯海角都把你思念。”
冯增清的歌词质朴无华,紧扣时代脉搏,深情豪迈,跨越时空,韵味浓郁,朗朗上口。细细品咂之后给人一种奋进的激昂,一种丰收的陶醉。大爱无言,正是由于冯增清把对祖国、对故乡、对生活的大爱融入了文字中,感动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
从年6月开始歌词创作至今,累计创作歌词首,有首在《歌曲》、《词刊》、《儿童音乐》、《广播歌选》、《音乐周报》等中央及省、市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有25首获全国音乐作品展评金奖、18首获银奖。年他整理解放后我县原创的首歌曲编辑出版了《热土欢歌》一书,这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出版的歌曲集。
年起,他主编每年一期的《文水音乐》小报。年2月加入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
歌词《黄河人家》、《晋西小镇》先后荣获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作词一、三等奖,实现了文水音乐创作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零的突破。
还有3首歌曲获吕梁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年,冯增清荣获“文华奖”之“最佳成就奖”。
年与人合作的歌曲《放歌合肥》被评选为“美好合肥”城市形象主题歌曲。
他也因歌词结缘冯世全、谢林义、欧波等本省和北京、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四川、深圳、贵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45名作曲者,与他联系欣然谱曲,已有38首专人演唱录制了磁带、光盘。
2
痴情新闻苦亦甜
冯增清与文字结缘,始于年。
那年,刚刚十二岁的冯增清在《喀什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文《儿童电影周对我的教育》,小荷初露尖尖角的他先后在喀什二中、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编辑校刊《学校生活》、《千锤百炼》。他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文字,文字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份不解之缘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年,他有幸结识《喀什日报》摄影记者孟庆仁、《新疆画报》记者王德钧,冯增清被前辈们引领着推开了摄影艺术的大门。年起,他先后被聘为《喀什日报》、《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日报》、《阿克苏日报》通讯员。
年,从新疆第一师范文史科毕业后的冯增清被分配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卫生部门工作,期间,他累计在自治区、地区级报刊发表文学、新闻、摄影作品多件。
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冯增清先后参加了山东医学院医疗专修科,湖南芙蓉文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文秘专业、安徽医科大学健康教育专业,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理论专业、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函授学习并毕(结)业。
冯增清还编辑过《文苑》、《吕梁卫生》、《文水卫生》、《文水教育》、《文水土地》、《文水医药信息》、《文水学雷锋》等内部报刊。
新闻、摄影为他开辟了展现才艺和风采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