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的第二大村你知道是哪个村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乡土

白尚立:文水西城村名小考

白尚立太原道-10-1

  文水县西城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磁窑河之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得益于文水、交城汇聚之处及人类宜居之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行商坐贾云集之地,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文水乃至汾河谷地人口密集大村之一了,现有人口多,为文水县第二大村。西城,这方神奇的沃土,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脉关系,孕育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敦厚能干、忘我劳动的西城人民。笔者在挖掘、收集、整理西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发现,西城村名的来历具有浓浓的人文色彩。(下图:狐神庙山门)   西城村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多远,笔者查阅了不少文书史料、探考了好多志铭都未其果。真正见记载的有二:一是位于村西北的狐神庙,二是明朝洪武三年()大槐树移民之事。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狐神庙,说明当时村落已具规模,不论是村民人数还是其经济能力均已达到一定程度。笔者为“白”姓,能探究到我的祖先就是在那次大移民潮中移居于此的。陕西省绥德州白氏一家,被集中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点,后分配到交城县安定村定居,多年后,白氏第三世有一人叫白士能,来到此村给财主做工,久之落户扎根于此村,历经六个半世纪的繁衍生息,现在“白”姓家族人口已逾千人。再往上溯,就无可考证了。(下图:狐神庙正殿)   经多方探考,笔者归纳西城村名来历有三说:流传说,毁城说,里仁说。(下图:多宝寺遗址上兴建的“和谐园”)   坊间流传,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高徒、十哲之一、魏文侯之师、被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尊为始祖的卜商(字子夏)在西河(今文水西南跟汾阳接壤的一带)讲学,一度时期迁至今信贤村(信贤村也称夏迁村,盖因子夏迁移此地而得名,或许信贤取信奉笃信子夏贤人之意)设坛讲学。迁徙途中路过汾河(今磁窑河,上古有一度时期为汾河与文峪河汇聚之河道,今西城人仍称汾河槽zao)以西一村庄曰“西儿村”,随从弟子探问村老得知此村名。还得知村中央有一石碑,碑文不详,碑的南侧是一东西大街曰“碑儿街”。其街把村一分为二,街北住“左”姓人家;街南住“李”姓人家。从屋舍、人物风貌看,李家人丁兴旺。过河东行又逢一村,问村妇得知为“东儿村”。直到现在,民间还是称西城村为“西儿村”,东城村为“东儿村”,一直流传下来的俚语“东儿村、西儿村,两个老婆拾(方言,相互的意思)问询”就是最好的佐证。是为流传说。(下图:关帝庙遗址上新建的关公神像)   坊间还有一说,上古时期东城西城原址为一城池,后城迁徙,原址立村,曰城世村(或市,本地口语称城为市或世,如杭世村即杭城村,世头村即城头村,世村即城村),后发大水把村一冲为二,冲刷河流遂为河道(即汾河,今磁窑河),河西为“西城”,河东为“东城”。从有记载的寿阳县(后来移走了)到筑大陵城于今大陵庄(今属交城)一带,建平陵城于今旧城庄一带,修筑今凤凰城于章多里一带,都未在这里建城。看来这城更在上古,只是没有记载流传下来,真不知其详了。是为毁城说。(下图:白家堂)   又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该村原为里村、仁村这两个村,两村之间隔有一条大道,其大道原为发洪水时文峪河水泛滥形成的一条河道,后河水断流后,遂成了一条天然的大道,里村在南,仁村在北。后来两村随着人烟的繁殖,房屋住宅的修建,逐渐相连,遂合为一村,名为“里仁村”。这条大道也就成了村中间的一条大街,叫“不二街”,表示两村已合二为一。年长日久人们都习惯叫成了“碑儿街”。明清时代“里仁”和“东城”两村为“东城都”,因“里仁村”在“东城”之西,为了跟东城村对称,遂改里仁村为“西城村”。是为里仁说。(下图:白家堂正殿)   近年来,有不少村民问笔者,说咱们西城村的来历,我含糊其辞,因未究其里。但最近从查阅的资料看里仁说已见端倪,而本村一位教育先贤的“手记”,更让我拨云见日。(下图:王家堂)   先说说坊都制。明清时的行政区划坊都制大致相当于早些年的社队制即现在的乡镇制。《文水县志》记载,明清时文水城设坊、关设厢、乡村设都,为了村落、人口均衡便于赋税徭役的征收摊派,城内各坊、厢除管辖城、关外,还领属乡村若干都,当时的贵信坊除管辖城内东北隅四巷外,还领属11个都,其中之一为东城都,并言明东城都在县城东北25华里,辖东城、西城二村。以此看来,“西城村”的村名在明清时已经确定了。又据文水古县志记载,自宋元明以来,本县曾设七乡,其中之一为“里仁乡”,笔者估计这“里仁乡”之“里仁”即为“西城”的前身了。也就是说,“里仁”在前,“西城”在后,究竟具体何时更改,还是个未知数。早些天,无意间我探寻到本村教育先贤王谊民(字正卿)的几页教育“手记”,其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在上世纪20年代,西城村教育先贤王其宽、侯汝瑞(字辑五)、赵璋璧(字玉章)、魏森林(字文治,大象镇人)等筹资创办西城小学,侯汝瑞、赵璋璧、魏森林协同以每人年薪的百分之十捐助西城小学,作为购置图书、教学设备,部分教师工资以及赞助贫寒学生学习之资。同时成立了个“里仁学社”,以指导学员们阅读,鼓励他们钻研,进而释疑解惑。记性特强、博学多才的侯汝瑞在一次聚读时对学员们说:“为什么我们的学社名称叫‘里仁’?要知道,我们村曾叫里仁村,原先本是两村,一南一北,南曰里村北曰仁村,后因双方发展,逐步靠拢,仅隔一街,因而双方协议合二为一,名曰‘里仁村’,其界街就是今天的‘不二街’,意为不是二村了的街,永作纪念。后来经过多少年的流传演变,“不二街”遂成了“碑儿街”。又因文水原叫大陵,平陵,后建城于章多里,才改今名,那时文水有七十二个坊和都,设了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西城、东城就是对对村,里仁村才改西城村。再比如原东、原西,南贤、北贤,南张、北张,东石侯、西石侯……都属于对对村。咱们学社名‘里仁’,就是为纪念我们村古历史的。”由此可见,里仁说更富有信实性。这样说来,从宋元时起即有“里仁”了,那么之前又是什么状况?真不好探究了,因而也就更不知其详了。(下图:修葺一新的侯家堂)   其实,作为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比较原始的群居方式——村落,既是许多家庭、家族的组合体,又是构成国家的最小行政单位。既然我们的祖先智慧地选择了这片神奇的沃土安家立村并作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我们就应该热爱这方热土,传承并发扬先辈所烙印下的西城村历史、文化以及品行,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比如西城人纯朴善良、团结互助、同仇敌忾、勤劳持俭、忘我劳动、敢为人先的民风和品行,关公庙、狐神庙、五道爷庙、多宝寺、文昌阁以及白家祠堂、王家祠堂、侯家祠堂等精神寄托场所,无不体现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无不彰显着传统美德。随着历史的久远,时代的变迁,好多文物古迹已不复存在,甚至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也逐渐淡忘,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最近中央作出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大决策,我想,把我们先人创造的精神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提升乡土文化内涵,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欣喜的是,近年来,村民们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方式对庙宇祠堂进行修缮,拾起乡愁。在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西城的明天会更好。

(上图是以郭家祠堂命名的郭氏文化活动中心)

精选留言

剑鸣

5

记得家里老人们常唸叨老家宜儿村附近有个“斯二村",大概就是这个"西儿村"了。

王晓文,WangXiaowen

1

俺在西儿村出生,上小学三年级时全家搬到文水县城,对七十年代的西儿村太熟啦,那是梦中的故乡。

九吉公掌柜

1

是了,西儿村就是西城村

??日月星????????

我们西城村发财村

安述明

读过。我们一般唤成“西二村”。

富贵平安

这郭家祠堂位于西城那呢?

衣申众子

感谢苏君的转发正理辛苦了你的辛劳应该写进县志功不可没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w/6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