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今年8月7日至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召集沿黄省份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馆负责人齐聚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以座谈会形式围绕“挖掘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建言献策,中指办党组书记高京斋主持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吕梁市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区域参加了座谈会。根据中指办此次座谈会精神,经室务会议研究,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沿黄部分县和相关职能科室组成专门考察组,正式发函山东东营市委史志研究院,从9月15日起,开始对山东东营史志工作及其中国黄河文化挖掘开发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
考察组认真考察了东营市国家黄河文化馆、东营市东营区区情馆(方志馆),延伸考察了广饶县孙子文化园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察了以黄河文化为底色、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黄河入海口。召开史志交流座谈会2次,访谈当地干部群众30余人,与东营市及东营区进行了志鉴交流,形成双方长期交流合作意向。随后返程时顺带考察了山东省党史陈列馆。9月18日考察结束。
一、东营市情和黄河文化开发利用情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故里,是唐代李世民东征高丽时的驻兵大营,也因之而得名“东营”。东营市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拥有山东最大的湿地公园,东方白鹳、山东吕剧、煮盐文化长期享有盛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是东营的文化旅游品牌名片。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设市,区划面积平方公里,下辖3区2县,常住人口.97万人,城镇人口.93万人,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年,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9亿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在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31位。其市府所在地东营区入选了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78位。
位于东营市东城区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黄河文化馆)是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东营市三方共建、共享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挂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市方志馆、东营黄河文化博物馆三块牌子,是东营市“国字号”场馆,东营市的重要文化地标性建筑,作为中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直属机构,由其负责管理运营。场馆总投资2.9亿元,布展投资1.8亿元,年日常运营经费万元,建筑面积平方米,展陈面积平方米。场馆借助中国传统礼器——鼎的造型,与周围建筑共同诠释“天圆地方”“革故鼎新”等文化内涵。主题展区分层设计,共8个展厅,主题展以“大河奔流”为统领,包括“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个板块,利用多种展陈手段,以“志说黄河、志说东营”的形式,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黄河文化馆作为全流域黄河文化和东营市情的展示窗口,自年5月29日开馆以来接待观众已突破24万人次,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年9月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年1月获评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目前,该馆已成为东营市传承黄河精神、展示东营建设成就的有效平台,成为外界认识东营、了解东营、牵手东营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游学相长的文化景观。
该市东营区的情况和黄河文化馆相比具体形微、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挂东营区情馆、方志馆两块牌子,形成区域内横向上的两馆合一,经营模式同黄河文化馆一致。东营区区情馆、区方志馆是我们列次考察中发现的县级层面已建成的方志馆中体量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方志馆,“两馆”展陈面积约平方米,主展区共分12个版块、45个单元,共展出东营区历史、文化的各类文物、实物余件。场馆主要展示了东营区基本区情和发展历史、自然状况;展示了红色文化、油地融合及建区后的发展成就;展示了地域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文化及民俗文化。运用声、光、电、文物实物及场景复原等手段,突出了东营区千年盐业、黄河尾闾、红色沃土、吕剧故乡、油地融合、全域旅游、中心城区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成为了精致型、知识型的综合性场馆。
位于广饶县城东新区孙子文化园,被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个一批”重点调度推进项目,规划总面积亩。孙子文化园是以孙子文化为依托,以弘扬兵圣文化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突出特色、文化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的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现已被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项目,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位于广饶县城中心地带,占地平方米,是东营市唯一的一处地区性博物馆。博物馆展厅楼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古朴典雅。馆建面积平方米,设置广饶县大汶口文化专题展、馆藏文物精品展、石刻造像展、中共广饶县党史展、吕剧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展、馆藏明清书画展等9个展览内容,系统地展示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珍藏的东营市最珍贵的文物,既有2万年前的麋鹿角化石,有距今0年左右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等;也有王羲之行书《半截碑》拓本、《赵子昂真迹》自裱本和数件名人字画;还有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等。
孙子文化园、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与黄河文化馆(东营市方志馆)遥相呼应,是黄河文化馆的细化和延伸,与黄河文化馆共同拉长了文旅线路,拓宽了人们体悟和感知黄河文化的空间,形成了东营市发挥史志功能,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东营模式”。
东营史志部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要做法,就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展馆建设为载体,实现黄河文化和东营文化共同发展,形成了引人入胜的五大亮点。一是突出了黄河文化的底色,把黄河文明作为展出内容的大背景,全程反映公里黄河流域居民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九曲黄河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脉络。看了黄河文化馆,几乎等于游略了黄河流域的9个省份。二是突出了红色文化,充分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当地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展示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境界和英雄故事。三是突出了时代特色,展示了黄河文化哺育下的当地人民群众在建国以来奋发有为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史的宣传运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四是突出国学特色,黄河文化馆二层展厅集中展现了山西名人的国画肖像,显示了浓郁的国学氛围。孙子文化园布展了20位中国古代优秀军事领域有成就的帝王将相,其背景资料也都是一副大型的传统国画,把文化旅游和一般的自然景观观赏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开来。五是突出了科技特点,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黄河文化馆最后一展中,利用新型通讯技术把人引进了年后的东营,让人们切身体验东营发展远景,把长知识和长志气、长自豪很好的统一在观摩学习之中,对我们办好各种展馆都有借鉴意义。
二、吕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以其悠久绵长的历史,给吕梁这块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遗存,也形成了大量的文艺精品力作。吕梁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受黄河文化的浸润,吕梁精神和黄河文化交相辉映。
其一,吕梁黄河文化古遗丰富、历史悠久。遍布吕梁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犹如镶嵌于历史长卷中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考证,吕梁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共计处,其中古遗址处,古墓葬处,古建筑处,石窟寺及石刻7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处,其它52处。全市现有国保单位39处,省保单位43处。已登录可移动文物共计件(套)。现有一级文物件(山西全省第一),二级文物件,三级文物件,合计件。吕梁境内发现多处新、旧石器时代和各朝代的文化遗存,黄河东岸和黄河一级、二级支流现有村庄附近均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2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处,其他时代古遗址处(待考证),进一步证明了吕梁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其二,吕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态多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自大西北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晋商文化在黄河岸边产生过无数次激烈的交流碰撞,其碰撞结果是,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了解与融合,又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成熟,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往来与渗透。吕梁黄河正处于这种碰撞的交汇点上,以“商贸往来”等多种方式,搭建了一座中原与大西北地域间沟通之桥梁和纽带,特别是碛口古镇之晋商文化和孟门大禹文化更使得吕梁文化形态历史久远、博大洪厚、特色明显。保护传承和弘扬吕梁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始终是吕梁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其三,吕梁红色革命资源丰厚、优势独特。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晋绥边区首府,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在吕梁,创建了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均诞生于吕梁,有晋绥边区政府旧址、中央后委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全市有形可查的革命遗址处,其中重要的革命遗址为处。吕梁丰厚的红色革命资源,已经成为吕梁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
总之,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吕梁市,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明的滋养地,与黄河流域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皈依,把黄河文化与吕梁文化结合起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是吕梁文化发展中寻根工程和魂脉所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坚持从吕梁实际出发,把黄河文化和吕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和吕梁晋商文化结合起来,和黄河码头文化结合起来,和村镇文化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和吕梁厚重的人文历史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推动脱贫攻坚的时代壮举结合起来,使夹在黄河千年文明史中的吕梁一页更加精彩绚丽,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从史志部门来讲,当前要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以史志工作现代化、时代化,社会化为导向,存史修志和资政育人两手抓,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一)深入抓好黄河文化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开发。红色革命文化是吕梁文化的第一品牌,是黄河文化的时代体现,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题攻关,强化项目牵引,集中力量推出一批体现黄河文化底色和烙印的文化成果,在万字志鉴基础上,再出万字的研究专著。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形成0万字的史志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上双超东营。
(二)加大吕梁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提升力度。临县伞头秧歌、汾孝秧歌、孝义碗碗腔、文水鈲子、岚县八音会等民间音乐古风悠扬,韵味醇厚。临县道情、离石弹唱、方山道教音乐原始古老。各地衣食住行、岁时年俗、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蕴含着深厚的黄河文明,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一批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中阳剪纸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吕梁汉画像石粗犷豪迈的黄河文明印记,道情弹唱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心声,这些都展现出黄河流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质朴的理想追求,是吕梁文化的又一品牌。尽快抓好文物复制、图片整理、科学技术处理等工作,为将来入展黄河文化馆、党史方志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既重要又必要。
(三)注重黄河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整理保护黄河文化文献资料,加强对黄河文化文献以及回忆录、口述史、传记故事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黄河文化”专题资料库。注重原真性保护,对重要原始文献,参照古籍保护标准进行修复、保管和数字化。着眼于黄河文化档案的开发与挖掘,出版一批黄河文化档案资料。修缮保护黄河文化重点遗址遗迹,将黄河文化遗址建设保护同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做到“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
(四)推进黄河文化资源的数据化进程。摸清黄河文化资源底数,各县市区对当地黄河文化文献、资料、实物、遗迹和文艺作品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系统管理,科学分类,形成完整、准确、生动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完善黄河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形成市、县两级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为黄河文化旅游的传承保护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建议同中国知网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对有史以来吕梁黄河文化产品,主要是文字著作,进行数字化整理。最大限度地把已出版但未数字化的,仅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刷的,未出版散存在作家、作者个人手中的各种著作文本转化成电子图书,在中国知网上构建吕梁传统图书博览平台,使黄河文化产品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初步统一起来。
(五)做好编纂《脱贫攻坚志》和《小康志》的准备工作。稳定脱贫是吕梁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不懈追求,也是市委政府以神圣使命担当带领吕梁人民开展的一项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年以来,市委集中精力狠抓从严治党、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三件大事,以最快的速度在吕梁2万来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截至年底,全市所有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彻底告别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这是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发展中的一大壮举,必将载入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史册。史志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历史担当,及时有力地开展前期组织,把这一阶段历史全面真实地保留在历史的档案之中,履行好作为当代史官的神圣职责。
(六)坚决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从史志工作的组织保障、志书编纂与管理、年鉴编纂与管理、地方史编纂与管理、方志馆建设与管理、资料收(征)集与管理、史志开发利用管理、表彰与奖励、法律责任权利等多方面抓起,争取出台吕梁党史方志工作实施意见,报市委批转印发,为史志立法探索新路。今后部门志书、乡镇修志要依法接受县级以上史志部门的业务指导,对未经市级史志部门审核的部门和乡镇志书,不应出版印刷。
(七)争取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吕梁黄河文化馆建设立项。吕梁黄河文化资源比之东营毫不逊色,农耕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资源更是超过东营,是吕梁的特殊资源,特别是我们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沿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别人不可替代的资源。应积极主动、层层上报争取,力争国家方志馆在吕梁再建一个有别于其他省市,具有吕梁特色的方志分馆,增加吕梁文化开发高度、广度和历史厚度。
(八)积极参与党史方志馆的规划和设计。党史方志馆是文化载体,不是简单的城市建筑和志书仓库,有其独特的规律风格和使用要求。要按照市委统一安排,主动与规划设计部门对接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使党史方志馆至少在50年内不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其它地区,并与将来的吕梁黄河文化馆能够形成布局和展陈方面的呼应关系。要按照党史方志黄河文化三馆合一的模式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建党史方志馆。
(九)试点推动村史馆建设。临县安业乡青塘村,过去就是享誉一方的文化大村,该村王姓一家曾被人称为山西西四县首富家族。全村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新建了文化广场,改善了村容村貌,培育了市场知名的青塘粽子品牌,使青塘村一举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为青塘村作的这两首诗,如今在当地已是朗朗上口,老少皆知。在此建设村史馆,真实记录吕梁脱贫攻坚历程,留存脱贫攻坚史料,是民心所向、乡里所望。
(十)深入开展交流考察和业务合作。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区域有不同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区域史志部门也有不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非常有必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要加强与各地史志部门的相互考察,至少和地区相近、文化习俗相差不大的省市史志部门建立业务方面的交流合作关系。要增加交流预算,至少对黄河流域途经的9个省所涉及的市级史志研究单位进行交流考察,以便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强化史志部门资政育人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
(十一)在深度服务文旅融合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我市积极发展文旅产业这一新业态,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形成了“山河多娇·英雄吕梁”等多个旅游品牌。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是我市文旅产业将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吕梁在市委的领导下已经起步,形成了自己的红色旅游布局。就红色旅游资源来讲,年吕梁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红色旅游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年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临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两个系列7个景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临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经典景区开发项目。但面对大旅游、大文化、大融合的发展态势,我们基础工作还很不适应。史志部门要站在为历史负责,为吕梁负责的政治高度,严格规范宣传吕梁的资料数据。以本职工作为主,以考察调研起步,规范跟进,以人员培训为重点,严把外宣吕梁工作的政治关、史实关、事实关,正本清源,让文旅领域发出宣传吕梁文化、传承黄河精神的最标准声音。
(十二)各县市区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参照东营做法,对县市区史志部门实行参公管理;推进县市区史志部门主要领导交流任职;加强史志部门干部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史志部门整体素质和承担的任务能够相适应。同时建议宣传文化部门自上而下试行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可设在史志部门,实行编制集中管理、经费单列、技术型人才自主录用的办法,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