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从军屯民屯到团结兵(民兵)
第一组唐代在西域屯田的发展
一、文字与图片
唐朝统一西域以后,在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的广大地区进行屯田,使西域的屯田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唐朝在今北疆、东疆的屯田点主要是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北疆中西部);在今南疆地区的屯田点主要是安西(今库车)、焉耆、疏勒(今喀什)、于阗;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屯田点主要是碎叶。
到唐玄宗时,西域屯田又有较大发展,屯戍军增加到4千人,编为7屯,耕种3.5万亩土地。这里的屯田士卒不但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还发展了渔业和盐业等手工业生产。疏勒地处交通要道,经常受到突厥贵族和吐蕃的袭扰,因此它也就成为唐朝军队屯成的重点。公元年,突骑施首领娑葛叛乱时,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就曾亲自率军“屯疏勒水上”。唐玄宗时,唐朝在疏勒的驻军仍有4千人,屯田3.5万余亩。除担负军事任务外,每个士卒还要耕种将近10亩的土地。至唐玄宗时期,西域较集中的屯田有:安西、北庭各20屯,疏勒、焉耆各7屯,伊吾、天山各1屯,共计56屯。如果按“每五十顷为一屯”计算,则顷,计28万亩。
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増派驻军,使庭州的屯田获得大发展。当时驻庭州的军队称“翰海军”,有兵1.2万人。他们战时作战,平时生产,共开垦耕地10万亩。唐朝在轮台、伊吾也派有驻军,分别称为“静塞军”和“伊吾军”。他们各编为一屯,屯田都在万亩以上。“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一派丰收景象。为了保护从庭州、轮台到弓月(今伊宁吐鲁番圩子)、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的交通安全,供给往来官兵和商旅的食宿,唐朝在庭州西里的青海镇(今沙湾县安集海)驻有清海军。
资料链接营田使
唐朝在各地设置了“营田使”的官职。北庭、安西大都护府的高级官吏也亲自兼管屯田,北庭都护封常青在公元年前后,就曾“专知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唐代在西域的屯田,不论是规模上,还是地区分布上,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有着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屯田事业的发展对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地区的安宁起有重大作用,对于发展西域的社会经济,加强内地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与生产技术的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年)唐朝建立后,西域诸城郭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表明归属唐朝的意愿。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开始了统一西域的进程。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解除了来自北部的威胁。漠北各部相继归附,他们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并在大漠南北开辟了“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沿途驿站星罗棋布,成为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唐朝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高昌、焉耆、龟兹、疏勒等纷纷效之,这些都为唐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年,唐朝平定麴氏高昌,设立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年,唐朝打败西突厥汗国,攻下焉耆、龟兹等地,收其降部。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在天山以北及中亚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和州,统归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至此,唐朝完全统西域。年,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观点聚焦西域的“国”不是独立国家
历史上的新疆地区多次出现割据情况,但不论割据的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走向重新统一管辖,新疆地区始终是中国组成部分的事实不容置疑。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西域不同时期曾经存在的“国”,包括城郭诸国、行国、封国、王国、汗国、王朝、属国、朝贡国等形态,无论是汉代西域的三十六国,还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等,元代察合台汗国,明代叶尔羌汗国,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不是独立的国家。
二、文物与文献
1.出土的唐代兵器、生活用品残片;
2.出土的唐代农耕文明的生产工具;
3.北庭出土的莲花方砖;
4.六运湖农场出上的古钱币。
第二组武则天与“团结兵”和唐朝路
一、文字与图片
武则天(公元—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入后宫,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年),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年),武氏在上阳宫病死,享年82,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1.武则天建立的“团结兵”
公元年,北方战争频繁,征发府兵、兵募已不能满足兵力补充。据此,武则天在边疆地区招募“团结兵”,始置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军队,又称团练兵、土镇、土团,具有当今民兵的性质。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令在山东(今河北地区)近边诸州建立武精团兵以防御契丹圣历元年()又在河南、河北胃武骑团兵,每百50户中征兵15人,马1匹,以抵抗突厥。他们先由团练使率领,到先天二年()正月,唐王朝规定河北诸州由制史征发并统领团结兵。据《唐六典》记载,开元末,团结兵主要在京兆府、同州、华州、蒲州等地共余人,还有创南黎、雅、邛、置、茂五州人数不多的镇防团结兵。征发团结兵的原则是选取富户强丁,免除征赋,允许在家学习弓箭,每年定期举行考试。唐代宗时,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在境内征发丁男,每户“三选其一”;大和四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组织“雄边子弟”,每户征1人,亦属民兵性质。
1.由地方政府因军事急需临时征发的地方军,不登记入正规军军籍;2.农忙务农、农闲训练;3.服役期间发给本人身粮酱菜,协助藩镇官健在境内防守,或配合作战;4.不长期脱离生产,军事任务结束之后,随即遣返回乡。沿至宋代,已广泛发展为由政府征发或招募而就地“团结训练”的乡兵。由于尚未形成民兵军事制度,时置时废成为团结兵的宿命。
2.武则天下令修建唐朝路与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朝路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武则天时期开辟的由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的商道,是至今尚能通行的一段原版丝绸之路。现新疆境内残存遗址东起奇台县桥子村北3公里处,沿沙漠前缘蜿蜒向西,经吉木萨尔县以北的红旗农场、阜康市全境,至五家渠市团北面断迹。古道车辙宽2.8米,深1.5米,上覆0.1米厚的松软土层,且路为自然压碾而成,未见人工修筑痕迹。历史这条路的走向是继续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向西,经伊宁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碎叶)。唐朝路兴起于唐代,衰落于元、明之际,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
年9月,六师五家渠市“唐朝路”课题组成员沿着红旗、六运湖、土墩子、二二二团、一〇二团、一〇三团、一〇五团、一〇六团、芳草湖农场的唐朝路一线,重点对阜北古城、六运古城和唐朝古道进行考察。期间,曾两次到农六师勘察计设研究院调查师市地图上标注唐朝路的来源、走向。早在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就清晰的在吉木萨尔和昌吉之间明确的标注着“唐朝路”,图号为L45——(54)吉木萨尔,L45——(60)一〇二团场。研究的结论是:唐朝路走向是沿沙漠与绿洲的分界线来开拓通往碎叶的道路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向南到乌鲁木齐再问西绕行。
从东向西:奇台农场一万泉西侧的疏勒古城遗址,红旗农场南侧的北庭故城,红旗农场的高窝堡营盘遗址、大坑沿遗址、营盘梁、青圪垯遗址,土墩子农场的西泉烽燧遗址,土墩子农场场部的唐代烽火台、中原寺庙风格的清真寺,一〇三团蔡家湖镇的新渠城子,一〇五团的沙枣园子古城,一〇六团的马桥古城,芳草湖农场的丹板城围,谓户城围,新湖农场的义安堡、攀安堡遗址、镇西营堡遗址。
资料链接丝绸之路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将古代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年),中央政府在北庭设立“庭州府”,长安二年(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开元二十八年(年)碛西节度使废置,二十九年(年)北庭主将始领北庭、伊西节度使。这是唐代西域建置又划时代事件。北庭节度使主管范围不再是单纯的天山北麓,而是主要管辖郡县化的伊、西、庭三州。安西节度使的主管范围也不再是单纯的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而变为总统同大食接壤的西部边防,包括葱岭西部诸国事务,从而从原来的南北分治,演变为东、西分治。凡属节度使管辖的地域,都称为“道”。
第三组北庭故城及西大寺
一、文字与图片
北庭故城位于今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城北6千米处。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约米,周长米,分内外三重。第二重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第三重边长各米。外城墙宽7至10米不等,版筑土夯成。内城墙厚3至5米不等,高约7米。内外城分设南、北、西三门,相互贯通,北门为正门。内城设都护府衙署,第二重为市街,外城驻军队及部分居民。城东西两侧各有天然河道,宽米,到北门西侧合二为一,形成月牙状一湾湖水,可荡舟泛棹。湖边烟柳花色,奇丽多姿。
北庭故城曾出土了唐代铜狮和玉石镇纸等大批文物。它是在汉代金满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金满城,是当时西域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
伊斯兰教传人以前,新疆地区以佛教为主,从塔里木盆地周缘大大小小的绿洲之城,到北疆的游牧诸邦,信仰佛教的人不计其数。高昌和于阗都是佛教盛行的地区,漠北回鹘汗国主要以信仰摩尼教为主。回鹘西迁进人西域后,在高昌回鹘境内,当地盛行的佛教取代了摩尼教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大批回鹘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民众普遍成为佛教徒。
他们用回鹘文翻译的佛教经典,创作的佛教作品,开凿的佛教石窟,绘制的佛教壁画,都融合了中原、回鹘、吐蕃及当地居民的文化元素。高昌回鹘有佛寺50多处,佛寺内藏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汉文书籍。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北庭西大寺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主要由回鹘人兴建的王家佛寺,在佛寺形制、塑像和壁画方面具有鲜明的回鹘佛教特点。
西大寺为北庭回鹘王家佛寺遗址,位于坐落在北庭故城西则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89°11′30″,北纬44°05′42″。佛寺残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约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为残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两部分衔接成一整体。东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残迹,
-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对这座寺院进行了两次试发掘,在南踏道口出土的壁画上发现了回鹘王‘亦都护”的供养像及回鹘文题记,窟内残留有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若干。建筑材料为土木结构。
目前,它是天山北麓唯一--处历经唐、宋、元时期的佛寺遗址,大致经过了10世纪中期的初建,13世纪中期的改建,废弃于14世纪。历时多年。西寺遗址中保存了丰富的塑像和壁画,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都显现了回鹘风格的艺术特点,它为研究高昌回鹘的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大寺殿窟内残存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壁画内容主要为千佛、菩萨、护法、经变故事,间有回鹘文、汉文题记,为研究维吾尔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技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回鹘佛教壁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多种艺术养分,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带有明显的中原宗教艺术与多元文化痕迹。
北庭西大寺的塑像和壁画,人物面容饱满,眉眼细长,体态丰腴,颇具自唐代以来中原人物画的遗韵。女子画像衣领的唐草纹饰则是东罗马和波斯萨珊王朝艺术中经常使用的,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高昌回鹘王国的交融。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年随父经唐朝路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中年的李白重游唐朝路时,写出了著名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车奉朝(-年),法号悟空,是唐代京兆府云阳县人(今陕西省淳化县)。他19岁入朝为官,天宝九年(年),20岁的车奉朝奉玄宗敕命随中使张韬光一行40余人,带国书礼品出使厨(ji)宾等西域各国以示安抚。在顺利完成任务即将启程回国之时,车奉朝因染疾留居犍陀罗国。他曾在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病愈后,他皈依佛门,拜当地三藏法师舍利越摩为师。
车奉朝在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访师求道,觐礼佛迹,苦习梵文。后思念故土,请求归国,师父舍利越摩赠送他三部梵文佛经和佛牙舍利一枚。回国途中在安西四镇治所龟兹(今库车),停留年余。其间,应当地龟兹莲花寺僧人之请,将《十力经》译为汉文。公元年转赴北庭。北庭节度使杨袭古敬佩悟空对佛教的执着与虔诚,挽留他在龙兴寺讲佛译经。在北庭10年期间,悟空法师组织各主要佛院的僧众,与西域高僧尸罗达摩-道将他带来的梵文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译为汉文。
二、文物与文献
1.李白诗集
2.《十地经》和《回向轮经》
第四组岑参与边塞诗
一、文字与图片
(约年—年),唐代边塞诗人。岑家祖籍南阳,后徙居江陵,出身于一个“三代为相”的官僚家庭。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有《岑嘉州集》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主要是他在从军边塞期间写出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
二、文物与文献
1.六运古城遗址是岑参诗中的轮台吗?
2.岑参边塞诗国画写意。
三、岑参相关的电视纪录片
四、情景再现(多媒体)《岑参诗意西域盛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黄沙碛里人种田……愿留太守更五年”。用当代光电技术展示边塞诗的诗情画意,描绘中华民族和睦团结、国泰民安的大唐盛景,感受边疆的大美风光、民族团结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