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舞台展示
清朝道光年间,河南遭逢水患,很多灾民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一带。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将莲花落这一曲艺品种带入了山西。此为史上莲花落进入山西的最先记录。后来,莲花落深得晋中一代百姓的喜爱,他们与当时流浪艺人(原河南灾民)一起传唱,并且结合当地现实的情况,改革了原有的莲花落,变成了以晋中方言为语言的特色的莲花落,称“晋中莲花落”,又称“晋中落子”。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主要流行于太原、晋中、吕梁等地区。太原莲花落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押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代表书目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等。
年,太原莲花落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ND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