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水县境,狼大概已经绝迹,狐狸却比过去增多了。
说起狐狸,好像没什么人对它“感冒”,它虽然身段苗条、相貌俊俏,而且穿着非常时髦,但专门偷袭村民的家禽。最重要的,它是阴谋、狡猾和奸诈的代言者,甚至还是化作美女专门蛊惑君王和诱骗男子的妖怪,所以,它被称为“狐狸精”,或者“狐妖”。
狐狸,体形比狗稍小,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至少有身体的一半长,非常显眼。常见的是红棕色的“赤狐”或“红狐”,由于往往出没于灌丛和草丛,也称“草狐”。在文水县境内,这小家伙哪些儿也不陌生,苍儿会的深山老林里有,大陵山林场范围的山村有,北至开栅镇、南至上贤村的山边都有,凤城镇的浅山区甚至县城附近也出现它的身影。它的面貌机灵,尖嘴猴腮,耳朵直立,像两个“哨兵”;两眼贼亮贼亮的,或东张西望,或凝神直视,眼睑能眯上好一阵儿,充满着思索,保持着警觉,也闪现出独有的“小聪明”。
清宣统元年()的《文水乡土志》对狐狸有记载,但却说“狐身瘠而长,狸身肥而短”,写成了两种动物。
乡村和城郊的人家,最恨狐狸。它偷袭家禽,特别是吃鸡,诡计多端,防不胜防。而人若想逮住它,几乎不可能,它那小脑瓜忒灵,好像人琢磨的办法对它来说都是“小儿科”,它甚至还会捉弄人,所以人们普遍对它无奈,只能骂一声“该死的狐狸精!”
狐狸是专门吃鸡的吗?错了。它与狼、狗是同属于犬科,但狼只吃肉,而且主要吃活食;狗呢,已经成了杂食性,人能吃的几乎都吃惯了。狐狸跟它们不同,比狼吃的讲究,比狗吃的原生态,主食最喜欢吃野兔,一只就能饱餐一顿;也常吃田鼠,三剥两下进胃口,也算半饱;还断不了吃蜥蜴和昆虫,相当于小菜一碟儿;吃青蛙,一口一个,像人们吃小笼包;也吃水边的鱼,算是免费的河鲜,调剂口味;小鸟难逮,逮住也吃。至于吃鸡窝里的鸡,那是因为它跑不了,像探囊取物,其实吃起来麻烦,尽是咬不动的羽毛。可以说,狐狸到农家偷吃鸡,实在是因为逮不住别的,饿的无奈了。
狐狸的脸面长的算是不错,但散发出的臭味儿很难闻,这就坏了它的名声。它的臭味儿是从尾端的腺体放出的,这是出于躲避敌人的本能,别的动物也有,只不过狐狸的味儿特别重。有的人身上也从汗腺散发臭味,被称为“狐臭”,那和狐狸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狐狸最早出名大概是四千多年前,传说大禹的妻子就是一只“九尾仙狐”,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独守空房,并没有坏名声。到了多年前的商代,传说纣王宠爱的“妲己”,原是一只“九尾妖狐”,容貌倾国倾城,却有蛇蝎之心,以它的美色迷惑了纣王,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最后众叛亲离,神人共愤,民众造反,丢了江山。从此,“狐狸精”这个专用名词问世了,后来就成了害人美女的代名词,出现在民间的许多神话传说中。
到了清朝,一位落第秀才采集了大量狐怪故事,编写到《聊斋》书中,这位当了一辈子乡村民办教师的蒲松龄老先生,穷归穷,穷的经常让人看不起,但穷而有志,别开思路,专门写人们厌恶的鬼呀、狐呀什么的,把人们最反感的狐狸描绘成了美丽而善良的形象,由“狐狸精”升格为“狐仙”。他写了好几位狐仙,都真诚的爱上了正直的男子,为他付出,为他献身,甚至为他殉情。《聊斋》故事中,有“恒娘”“娇娜”“莲香”“小翠”,还有“辛十四娘”等,都是狐狸,有的是孤身,有的是全家,有的结局悲惨,令人同情;有的终成正果,皆大欢喜。最感人的是“红玉”,每晚到穷秀才冯相如家,陪他读书,后被相如的父亲赶走。走时她为相如找下美丽善良的妻子。后来,冯家遭遇灾祸,她又救出冯相如的儿子养在自己身边,最后与冯相如破镜重圆。
在走兽中,狐狸是美丽的,所以经常是穷书生们娶不起媳妇时的“梦幻情人”。狐狸其实也是善良的,也是值得信赖和敬仰的,君不见,各地曾有多少“狐仙庙”,台怀镇大白塔以南梵仙山的灵应寺,是座狐仙庙,有狐仙变成妙龄少女接待朝山香客的故事,名声远播,香火很旺呢。
说到五台山,真的奇怪,那儿的海拔高,村庄稀疏,但狐狸比别处多,也许因为狐狸多食物少,这两年竟然发生了几起狐狸在公路边向游人乞讨的事。这些狐狸不仅不怕人,还主动迎接汽车,游客们下车后,它向人靠近,露出可怜巴巴的神情,人们把面包或苹果递过来,它张咀就吃,只要喂,或仍给食物,它就贪婪地享用,很像是宠物狗了。
近年,有人在五台山遇到黑狐,拍了照片。前年,有位游客还曾遇到一只野生的白色狐狸,眉清目秀,守在路边,痴望过客,真让人以为是千年等一回的“白娘子”!
野生动物中,狐与人是特别有缘的,爱恨情仇皆有,远的、近的,真的、假的,“糊里糊涂,说也说不清楚”。
当然,各地的“狐爷庙”更不少,但“狐爷”是男的,是晋文公的忠臣狐突和他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交城人。姓狐而忠,全家披肝沥胆,效命晋室。交城的狐爷庙,是多少代人祭祀和祈雨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初五有盛大庙会。
“谈狐色变”,大可不必,狐狸并不是想像的那样坏。人们啊,总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好的,野兽都是坏的,狐狸是最坏最坏的。错了,狐狸不是那样坏——不比人坏!
.01.28文水章多村注:文内照片除注名外,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李晨光,笔名楚胥,曾用笔名程光,林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热衷考察晋商茶路和晋商家族史,先后出版《儒商常家》、《晋商茶路》、《晋商堡寨》、《晋商十大家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