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碗脱」一举击败「碗团碗托碗秃碗饦碗坨」等一众鱼龙,登顶该荞面小吃名号的正字宝座。正得意之间,突然人群中杀出一个自称「灌肠」的挑战者,扯着嗓子道:
什么碗脱,哥才是正名!你到龙城太原,著名的几家小吃店,食品街的杨记灌肠就不说了,还有贾记灌肠、南记灌肠等等,著名的王萍面皮也卖灌肠。无不以「灌肠」为名。
太原老店·杨记灌肠
小编心想,这也的确,咱们一直在讨论的这种「由荞面糊蒸熟后在碗碟内冷却凝固成型然后切食」的小吃在晋中、晋东南一带确实都称作「灌肠」,主要集中在太原、榆次、寿阳、祁县、太谷、文水、榆社以及长治晋城下辖的县市。
小编画了个大致的「碗脱·灌肠势力分野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这种荞面小吃的覆盖范围与晋语区基本重合,当然,在晋语区之外也有零星存在,比如河北承德、石家庄平山县、天津蓟县甚至东北某些地方也有。
「灌肠」一词的流通范围则基本相当于晋语区的并州片、上党片。而在「灌肠区」和「碗脱区」的交界处,也有两词共存的地方,比如文水、小店等地,当地人普遍认为「碗脱」和「灌肠」从口感到调味烹饪方式有些许区别。不过从根本上来看,是同类食品。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扒糕」其实也是类似的荞面食品。(注意,这里的灌肠和北京小吃炸灌肠不是一种东西)
北京扒糕
那既然都是「由荞面糊蒸熟后在碗碟内冷却凝固成型然后切食」的小吃,不论跟「灌」这个动作还是「肠」这个东西都没任何关系,那并州、上党为什么就叫「灌肠」了呢?我们来听听灌肠店家们自己的说法:
太原杨记灌肠店内
太原著名的杨记灌肠在店里写道:
为何叫“灌肠”呢?因为产于高寒地带的荞麦,粘性很大,有助于肠胃当中一些轻浮细小的杂物,如毛发、粉尘等,排泄出去,故取名为“灌肠”。
太原十大小吃的一篇文章里这样说:
正宗的或者说是做得好的灌肠,利滑爽口,有一种直下腹中,味进肠内的感觉。类似于酒,好酒感觉酒力能入脐,次一点的只能到膈了。
太原晚报天龙副刊的晋风专栏则认为:
「灌肠」应写作「罐掌」。其理由为做这一食品时是在罐子里面用手掌和面,所以应叫「罐掌」。
太原清徐民间说法是「罐渣」:
罐渣至今己有数百年历史。最初,有人无意中将吃荞面糊糊剩下的“渣渣”(徐沟人把用面和成汤状的东西叫“渣渣”)盛在陶饭罐中蒸烤,熟后用醋蒜调味食之,另有一番风味,便命名为罐渣。
晋东南民间传说表示本作「官尝」:
相传,元代襄垣人李执中在朝为官,有一年奉旨回乡选贤,路过襄垣西营,吃了摊贩的「黑皮麦团」,赞不绝口。摊主炫耀质高味佳,李尚书食赞,竖招牌「官尝」,遂有「西营官尝」流传至今。
……
种种民间说法不一而足
老实说,小编自幼在汾阳长大,属于地道的「碗脱」区。第一次在太原听说「灌肠」二字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是这种东西:
……好吧其实想到的是这种东西:
既然叫「灌肠」,肯定得跟「往肠子里灌东西」扯上点关系才对吧,然而很明显,被叫做「灌肠」的这种「碗脱」等价物,显然与此无关。(神奇的是,淳朴的晋中、晋东南的普通民众好像也很少有人对此产生异议,一直就这么按照「灌肠」来叫着、写着……)
好吧那么我们试着从真正合情合理的「灌肠」来入手看看。最原始也是最广泛的「灌肠」是一种叫做「血灌肠/血肠」的传统食物,南方北方许多地方都有。即把猪血灌入洗净的猪大肠,煮熟蒸熟后血肠凝固,切块然后拌上佐料、或者煎炸炒来吃。
猪血灌肠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不少地方的血灌肠都不是单纯地灌入猪血,而是或多或少地加入一些其他佐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有的地方加入糯米,有的地方加入粉条,有的地方加入小麦面粉,而晋语区周边和内部的不少地方,都有把荞麦粉/荞麦糁子加入猪血的做法。已知的就有甘肃庆阳、山西霍州、河南安阳等地。
猪血荞面灌肠
而再进一步,我们又发现在陕北、山西西北、内蒙古等地,有一种只灌荞麦面糊、荞面糁子汤而不带猪血的灌肠做法。这样一来,这种「灌肠」的主要原料其实就和「碗脱」是一样的了。
陕北纯荞麦灌肠
山西河曲纯荞麦灌肠切片
陕北子长纯荞麦灌肠切丝
倘若这种「素」灌肠是晋中、晋东南等地「灌肠」的原始形式,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变成和「碗脱」一样,用碗来成型,而不再用猪大肠来制作的呢?
在晋中的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也正是「碗脱区」和「灌肠区」的边界处,我们找到了新的蛛丝马迹。
民国时期的徐沟文人刘文炳(—),利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徐沟县志》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山西地方志。其体例严谨,一改封建时代旧志的风格,采用了科学研究及统计的方法,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甚至还史无前例地运用音韵学、语音学研究了徐沟方言,堪称史上第一部晋语研究著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种乱世,辗转多地,最终由一己之力于年在甘肃天水杀青,是山西史上的伟人之一。
在该《徐沟县志》的「民俗志」中,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徐沟民众的各种饮食。其中有一句:
荞面汁在碗蒸熟成固体者,曰贯肠(以猪血和之者),一曰碗脱(以盐汁和之者)
这不正是「红灌肠」和「白灌肠」的区别么!
在今天晋中一带的徐沟、榆次等地,老一辈曾有「红灌肠」和「白灌肠」之区分,红灌肠就是在荞麦汁中混入一些猪血,然后碗里蒸熟,因此显红色;白灌肠则不加入猪血,只加入一些调味料,然后在碗里蒸熟成型,因此显灰白色。只不过现在人们随着观念的改变,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吃「红灌肠」了,绝大多数店里都只贩卖「白灌肠」了。
而在几十年前《徐沟县志》时代,红白灌肠还是以「灌肠」和「碗脱」来区分的。
相信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理出一个「灌肠」的脉络:
晋地大部曾广泛存在将荞面和猪血灌入猪大肠然后蒸熟、切制的「灌肠」,晋中地区也不例外。
后来一种叫做「碗脱」的食品进入晋中,特点是纯素荞面,碗内蒸熟成型。
碗脱的工艺影响了旧的灌肠制法,人们开始弃用不易得的猪肠,也使用碗来做模具,但是内容物依旧是荞面+猪血。名字依然叫灌肠。
后晋中地区逐渐将碗脱称作「白灌肠」,将原来的灌肠称作「红灌肠」。
新时代以来人们逐渐不再吃「红灌肠」,白灌肠占了主导,继而不再强调其色泽,直接将白灌肠称作「灌肠」了。
最后让我们回到方言上。晋中地区「灌肠」二字的读音同「灌张」,即第二字是不送气的z/zh声母,这是晋语并州片方言的特色。阳平声调的字,也就是普通话的二声字在并州方言的白读系统中多读不送气的声母,这一点在汾阳的「东村」即汾阳东乡片方言区也同样存在,如:疼读deng,盆读beng,齐读ji,肠读zho,糖读duo,婆读bu等等。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这么好吃的东西,到底叫碗团、碗托、碗秃,还是碗脱?
这10碗面,扛起中国美食的半壁江山
谁说山西人只吃刀削面?
太原打卤面,为甚这来红?
国家面条地理
山西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山西面食第一名,有意见没?
五寨烩菜的味道
太原人,你是吃甚长大的
太钢汽水与远去的老城记忆
一个九零后的太原打卤面记忆
山西美食
过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乡愁”
国家酿酒地理
国家土豆地理——中国最好吃的山药蛋在哪里?
中国到底哪里的羊肉最好吃?太原这种美食代表山西出战!
中国到底哪里的早饭最好吃?山西亮了!
早安,我的至味太原
太原头脑哪家强?并州头脑走食记
太原清早赶头脑
太原的饭局
一碗牛肉丸子面道出的临汾城市性格
山西美食
阳泉炒面筋,一个时代的产物
山西美食
山西大宁美食“菜饭”,接地气的一碗“乡愁”!
山西美食
一碗鸡汤面
山西美食
临汾人说牛肉丸子面
山西美食
乡愁与焖面
60种太原美食告诉你什么是山西味道
火车站有个太原人的深夜食堂,一碗方便面卖了二十九年
太钢汽水儿,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属于太原人的“深夜食堂”是啥样儿?
一碗肥肠面,是太原唯一的夜生活
太原美食密码:被头脑与羊杂割惊醒的清晨,在面条中析出的家常温情
吃货眼中的桃园二巷,没有桃花的小吃半条街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写照
美食旅行作家告诉你:世界顶级杂粮产区在山西!
茶余饭后说“灌肠”
稷山炒棋子,黄土里炒出的美味
细说菜代州:它的灵魂是文化内涵
味蕾上的乡愁——过油肉、胡萝卜炖羊肉与饸饹的记忆
喝在代县
不能辜负的大同特色美食:五香兔头
山西最好吃的羊杂都在这了,看完千万不要流口水哦!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写照
名不虚传的山西面食
西行美食
高海平:平遥的面食
高海平:嘴美晋西北,放不下的岚县美食
武乡名吃干饼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