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白尚立文水上贤行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朋友相约,上贤随行。   上贤村隶属于文水县孝义镇,我对上贤村最初的印象便是一座古塔,那是早40年前的事了,当时叫什么名称记不清了,现在叫梵安寺塔。我对它心仪了整整40年。   年0月,我考入汾阳师范。坐在大卡车敞斗里前往汾阳,远远看见一高大建筑直冲云天,问随伴,他们说是上贤的塔,再问其详,便不知了。入校后问文水的其他同学方知,上贤的塔是座砖塔,坊间流传很具有传奇色彩。相传,不知何时圣人造了这座高塔,塔顶直插云霄,磨得天直叫,搅得天际不安。张大师见状大怒,一鞭将塔打为三截,底截留在原地即上贤村,中截落在附近汾阳冀村村外,梢截落在汾阳县城东建昌村。故这一带民间有“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梢梢)”之说,当然上贤和冀村两塔没有塔顶,只有建昌村的有塔顶了。

■9年辛亥革命后,为解救在西安陷入险境的西方人,一支由旅华西方人自发组建的索尔比救援队从太原前往西安,2月6日,救援队途经文水时在上贤塔前留影。关于索尔比救援队,请看:剽悍人生:在太原出生成长的英国博物学家索尔比的传奇故事

  出于好奇,我跟几位同学于同年深秋登上了距汾阳师范东2公里位于建昌村的塔梢——文峰塔。其实文峰塔是区别于佛塔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其建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特别是封建社会多中科举;用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以求得完整无瑕;借塔之高大来作为地标。记得沿着狭窄的门洞进去是石砌的台阶,爬到好像第十一层,台阶塌空,向下一望,幽深莫测,不见洞底,顿然毛发直竖,头皮骤紧,毛骨悚然,忙回身返校还心有余悸。   去年初冬,在一次文学创作座谈会上认识了文水象棋业内高手、饱读中外名著、擅长写现实小说的苏智明。交流得知,小我一岁,上贤村人。后来我流露出想去上贤村看看的意向,他便欣然相邀,并承诺做好导游。   经约定,我们五人一同上贤行。司承志,刘胡兰胞妹刘爱兰之女,军人出身,性格开朗,泼辣大方。近两年由其母口述她执笔撰写了大量刘胡兰在日常生活、革命斗争中成长的作品,首次披露了好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刘胡兰,进一步诠释丰富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苏智明,《作家新干线》《大陵风》等刊载作品多多,从契诃夫、莫泊桑等经典作家的作品中汲取滋养,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农村政治社会生态扭曲及现状的作品。王艳霞,文水县城镇中学高级教师,热心公益,追求完美。张文广,文水县宣传部干部,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作品多在《名家经典佳作欣赏》《世界作家文集》刊发,其诗尤以穿越时空见长。   上贤塔为上贤村梵安寺中建筑(寺中建塔不多见,我只知道太原永祚寺建有双塔)。这是一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寺塔坐落于上贤村北的黄土坡地东侧,国道西。据传,唐朝时,上贤村为李唐发源地太原到唐都西安官道上的一得意驿站,村中至今仍将自南向北的一条大道称为“官道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官道街两旁还留存有几处供行人暂歇的排厦厦。上贤村以前称太平里,唐朝时有位太子因避朝乱,遂到此处出家修行,出家之处即为梵安寺(梵,梵语音译词,有寂静,高净之意),因“上等贤人于此”,故村名更曰“上贤”。   从文水县城沿国道南行8公里便到达上贤村,远远便望见砖塔巍峨,耸入云间,右转穿过村牌楼不足百米即到达梵安寺。寺院居大街北边,坐北朝南,依坡而建。   汉民族传统的寺院门楼建筑总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正中匾额“梵安寺”把人带入一种圣境,一副楹联镌刻于两露明柱上,右书“祥云浮紫阁肇启文运”,左书“喜气绕朱轩宏开伟业”。右装饰窗临时告示“关于动员社会各界捐资修缮上贤古塔的公告”中一首小诗深深地吸引了我:上贤古塔气势磅,无顶无基矗千年。穿越唐宋元明清,再逢盛世复灵光。   带着诸多神秘感与疑惑不解随智明弟跨入寺门。   进入寺门是一宽阔的广场。回首门楼内侧,醒目匾额“怀仁慕德”映入眼帘。广场的正中间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是一尊“米勒佛静坐莲花丛”金色塑像,佛主左手托金元宝,右手抓佛珠放在膝上,他那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神态,除昭示量大福大外,也时时在提醒我们学习包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广场的东北、西北各建一个双层六角飞檐亭,分别为钟亭(幽兰亭)、鼓亭(祥云亭),千百年来,梵安寺晨钟暮鼓悠扬回荡,钟声悠悠衔远山连绵,鼓声振振催人们奋进。   拾级而上,匾额“福禄寿喜”下是进入寺院的正门,正门内还须拾级而上方进入梵安寺院内。寺院主要有四部分组成:西殿为圣母殿,东殿为伽蓝殿,正殿为观音殿,而砖塔矗立寺院中。圣母殿主像供奉的是唐朝官员李信的母亲,左右为李信与其妹妹。李信是并州文水县太平里(即今上贤)人,任政府士卫。唐高宗显庆年间的一个冬天,李信照常前往朔州赴审,骑的是一匹红色母马,并带着小马驹。时已年底,阴云密布,风雪交加,行了十几里路,马停不前,李信因期限紧迫着急异常,遂扬鞭猛抽几十下,没想到红马说话了:“信儿啊,我是你母亲,只因生前母亲我背着你父亲把一石米给了女儿,故受此报应。这小马驹就是你的妹妹,我用力气苦苦还债,快还清了,你怎还如此相逼?”李信闻听惊愕哭泣不已,忙向马跪拜,解下鞍辔随马回家。兄弟们见了,悲哀之余准备了棚屋饲养,像供奉母亲一般。这里母亲儿女通过“轮回”有趣的故事表佛法,教育世人知善恶因果报应,倡导“贤、孝、尊、亲、善、和”。殿内壁画“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伽蓝殿供奉的是伽蓝菩萨,就是民间信奉的集三教于一身的武财神——关羽。关公坐像英俊威武,身披重铠,面色通红,长髯飘飘,威风凛凛;两侧的关平、周仓显得粗犷矫健,彪悍勇猛。四周壁画尽显关公充满仁义智慧的一生,比如关羽显圣、封金挂印、刀劈大喜、夜读春秋等。正北巍峨雄伟,气势恢宏,插飞紧瓦,兽脊分明,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建筑便是观音殿。观音殿主像供奉的是千手观音菩萨,左右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结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他们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寺院中最具特色独具魅力的当数矗立于寺院中间、高耸入云的梵安寺塔了。经考证,认为该寺建于宋代,塔高45米,底边周长35米,为7层八面八角重檐砖塔。整个砖塔建筑在近两米的基座上。据考证,塔底有数层大青石条,其上筑青砖古塔,属无顶无基,十分奇特。塔内原有楼梯可直上塔顶,据说塔顶原有一小寺,内供有铁佛,抗战期间,我八路军和地方武装人员在塔内周身或塔顶观察瞭望敌情,后日军毁小寺及楼梯,铁佛无存下落不明。我周转塔身细端其详,建筑精细,历千年棱角分明,砖缝明理,斗拱装饰清晰可辨。听智明弟讲,他的父辈们还记得斗拱处挂风铃,微风起,叮铃当啷,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致。从错落有致的墙眼可以想象出当年建造者的艰难和智慧,抑或是要接着建造而因某种原因搁浅了吧。   梵安寺古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寺院的北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沿着甬道北步50多米便是“上贤农耕文化展览馆”,几百件实物展示出了晋中平川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风貌,让后人从件件展品中回味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前辈是如何从原始人力手工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沿着石阶登上展览馆的屋顶,极具古城墙的装饰把我们带入另一个境地。艳阳高照,微风习习,甚是惬意。环顾四周,不同美景尽收眼底:北面层次不同的葡萄园、核桃林争绿跃碧;西边青绿的山翠绿的林耀空争云;南边高低错落的寺院掩映在浓郁翠绿之间,真担心耸入云间的古塔会不会把天幕戳破,会不会又引来张大师的不满,远处的村落影影绰绰;东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国道的车流宛若一丝色彩迥异的飘带,镶嵌在碧波晃动的绿野中。   返回的路上在观音殿东侧见证了石碑石雕石刻:石人石马栩栩如生,二龙戏珠、双凤齐飞、石狮威武,惟妙惟肖!   接下来我们爬上贤梁。上贤梁其实是上贤坡,这个坡跟梵安寺塔是很有关联的,只是传说的版本不同而已。相传,古代有一星相家察看了上贤村一带的风水后断言: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这还了得,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赶快修塔以镇之,曰“镇龙塔”。可这塔修得太高了,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见状勃然大怒,放山于地,挥起扁担连击两下,不曾想把整塔震为三截:最上截落在了汾阳东的建昌村;塔根震到了附近的冀村;半截塔身留在了本地上贤,故无顶无基。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震山落土,遂留下了两座小山,是为上贤坡即当地人说的上贤梁。   如此说来,上贤的历史就上古而又上古了。传说归传说,据文物部门考证,该地为龙山文化遗址是确信无疑的。该村农民在历年耕田中不断发现一些陶器、石器,陶器有灰陶片、红陶片、夹沙陶片;石器有石斧、石削,还发现了一处棺葬,棺内有婴儿骸骨,头部眉骨还在,葬具是陶鬲3件。   我们沿着梁根底蜿蜒行进。绿树环合飒飒啦啦,经济果林硕果累累,野鸡扑扑愣愣咕咕鸣叫。旁边野生酸枣繁茂葱茏,无名野树贴壁紧立,细看树根变树身,不能不令人惊叹它们对生命的渴求和生命力的顽强。羊肠古道旁壁立断土层的断面上,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古物:珊瑚礁状的硬结块、完整的河蚌,还搜寻到瓦罐碎片、碗小盅大的陶器……真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一路人听着智明弟对“活人墓”“龙山”的讲述,让上贤梁、上贤村、上贤寺塔更增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上得梁便是“上贤新石器时代遗址”,很可惜工作人员不在,没能进去一看究竟。   下梁返村,沿途庄稼、经济林、蔬菜、瓜果等应有尽有,好一派坡地田园风光。问智明弟,水浇能否解决,他说农业社后期已引水上坡,并打深层井,一改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桎梏。也不能不由衷赞叹政策惠民生实惠老百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上贤村依坡而建,村是一座坡,坡是一处村。站在西北高地望村落,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古文明与现代时尚相映交融。大街小巷整洁井然,新院时尚老院古朴。村中不乏古老房舍,虽倒塌不少,但伫立的砖雕街门,旁边的神龛,还有路边的石碾,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和流逝的岁月,还有不堪回首的过往,当然也有昔日的辉煌。那些“节为本”“致中和”的匾额满满表达了主人的家风、信念、愿望、做人的准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位于西门街的二进制城堡式院落——王家院,砖木建筑,古朴典雅。正房窑洞与东西厢滴水瓦房搭配,相得益彰,清晰地反映出清朝中期晋中平川农村建筑及人们的生活风貌。位于水沟北街的文家院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下房(偏房、厢房,与上房相对,一般指仆人住的房子)为窑洞。位于水沟街的庞家院又是一番特色。此院始建于明万历23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几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此院坐西朝东,以西为上。一进大门后,左边是处小院,当初是长工之所,靠右是二进院的雕花街门门楼,门楼很高,虽斑驳沧桑但还是能呈现出昔日的威风和尊严,彰显着以往的富庶与辉煌。主房西房为闷房,一明两暗,北南两厢房为瓦房,二门外连同小院也是瓦房,是典型的四合院。我与院主人庞师傅闲聊得知,此院正是智明弟作品《书之诱惑》中晚间练拳学武之所,也正是不同寻常的一幕,使他喜欢上了读书……伫立院中,思绪万千,我仿佛看到了小智明晚饭后来二进院狭小的空间里向庞师傅练拳学武;生性好奇好动的小智明瞅见主房北间的灯光在闪烁,他轻轻地爬到窗台跟前向里面张望;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位白须老人端坐炕桌边,在摇晃闪烁的煤油灯下正聚精会神地捧读一本厚厚的很泛黄的略带破损的旧书——《喻世明言》,老人时不时在指头上沾点唾沫,以翻动书页……   庞家院大门外是一株古槐,经专家检测鉴定树龄余年,属汉代槐树,树径.23米,树周4.05米,树冠达00余平方米。在多年流逝的岁月里,静伫于此的老槐树,不知聆听了世间多少人生风雨,不知见证了多少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也不知静观了多少滚滚红尘,更不知守望了多少夙愿梦想。相传,明清之际李闯王进京,从尽善尽美杏花村沿官道至此,见上贤村依坡而建,环境优逸,梵安寺香火缭绕,福所回宣,民风善勤,故依此槐而营,官兵屯结数日修整,留下不少佳话。   上贤村老百姓口口相传古有三贤:一等贤人思社稷,二等贤人惠乡梓,三等贤人尊父母。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上贤村几百年来形成了纯朴浑厚善良热情的良好民风。   轻扣柴扉,大伯大娘淳朴敦厚,笑脸相迎,搬凳倒水,招呼歇息,滋润心田,宾至如归。农家小院别有洞天,花朵嫣然,点头含笑,月季争艳,荼靡傲群;菜畦勃勃竞绿示果,辣椒摇缀,黄瓜戴帽,茄子舞花,番茄攀爬;更有地锦攀墙援壁,自成走廊,蒙络摇曳,参差披拂。   大街望去,上贤牌楼,巍然耀眼;寺塔映衬,加色增光;村政理念,赫然上墙;整洁清新,屋舍俨然。环顾左右,惠民超市,满目琳琅;垂髫黄发,熙熙悠然;垂涎小吃,麻利迎粲;农家餐馆,饭菜飘香。妙哉!古韵悠悠上贤。美哉!灿烂文化上贤。   圣哉!厚重历史上贤。   赞哉!文明和谐上贤。   壮哉!承载文明上贤。   魅力上贤,我还会来的。   不觉至午,朋友相邀至家。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呢。村边庭院宛若别墅,视野开阔碧荫无涯,屋内、庭院、小园,月季蔷薇等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相媲美;金银花竞相绽放尽吐幽香熏心间;各色蔬菜翠绿欲滴探颈引脖待采摘。   采摘鲜菜,凉拌上桌,清爽可口,水饺待客,纯民习俗,视为上宾。饺子下酒,越喝越有。一时觥筹交错,起坐哗然,你敬我应,杯酒盈盈,其乐融融。酒喝干,再斟满,今午不醉不归。   微醉,不够意思,再斟。大醉,不知归途。多亏承志大姐路熟,送我至家,我心里清楚但口齿不清地:“承志大姐啊,回去后给我个信儿,安全第一……下次你约定……”   朦朦胧胧中,我爬到了梵安寺塔顶,环顾四野,仰天高歌:“祖国的好山河寸步不让,岂容日寇呈凶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5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