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诗词学会子夏诗社蓟俊评诗

《客至》另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的《客至》这首诗讲的是好友来拜访,招待好朋友的情景。历来对最后一句的解释是呼唤邻居或者老丈来一同把剩余的酒喝光。我觉得是不一定。

咱们从“取”字分析,如果是唤人的话,用“呼唤”二字即可,何必要用“呼取”呢?“取”有可能带着东西,所以我的观点就是酒喝的没了,谨慎地问了问客人,如果愿意和邻居喝的话,那么我让他带着他家的酒一同与我们一起喝,怎么样?在这里“尽馀杯”的解释就是喝的不尽兴的意思了。那么最终喝了没,这个不重要,这个提法合不合逻辑呢?

如果是个设想,没问题,都可以提。如果还行动来,这个也是合适的,因为喝上酒了,但并没有满足喝酒的需要,怎么办?问邻居借点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在他们两喝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叫邻居来喝,合适不合适呢?平时作者都可以对一群鸥鸟大方的投食,自然与邻居相处也是不分你我的。在这种情况下是能说得通的,反过来说,二人吃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叫邻居一起尽馀杯,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上文所提,“樽酒家贫”而买不起酒虽说不一定是实际情况,但也一定程度上吻合了上面的观点。

再者,老朋友来,或者跟邻居熟,也或者不熟悉,如果是后者的话,唐突地叫邻居一起吃酒,是不是也不合适呢?然后在酒不够尽兴的情况下,以询问的方式征求客人的意见,不也就合乎情理了?

多解《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诗并不难读,里面所含哲理,颇耐人寻味,细细读来,有多种把玩。

“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在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一定对庐山有了真正的了解,那么问题是作者究竟在什么位置观察,能真正认识庐山真面目呢?以下几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点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最直接的就是身在其外,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不被利益,胜败所干扰,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自然能全部把握住事物的全面,而不是以一盖全。

“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种解读就是在山的中间,即山洼处或者山腰处,那么对应的“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地方在哪呢?不就是山顶处吗?所以观察角度在哪呢?就在山顶上。如果你置于山中最高处,庐山风景自然也会尽收眼底,这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要凌驾于事物之上,去观察。

第三种解释是什么呢?“只缘身在此山中”,重点强调没有走完,没有对庐山各个点,面作出全面了解,因而得不出结论,要想得出结论,那就必须左看看,右看看,上瞧瞧,下瞄瞄,每个细节都亲自走过,最终下定结论,这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我们亲自实践,自己得出结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最后补充一点,那么苏轼究竟了解没有了解庐山真面目呢?似乎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也是可以写出这首诗的,但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苏轼本人执着且不畏权贵,一探究竟才符合他的本性,因此我认为他是在了解了庐山的情况下,才写出那么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半警示一半调侃的哲理诗句来。

我读《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先生的一首杰出的诗,故事描绘的是在一片空旷的地方,没有飞鸟,没有人迹,一个带着斗篷的垂钓者在风雪中的江边垂钓。

学生时代读这首诗,感觉到的就是画面的唯美,一峰连着一峰的山矗立在那里,没有一条路上走着行人,一条船一杆钓钩,一个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的渔翁在铺着雪的漫漫的江上垂钓。多么唯美,孤独的画面。进而再去解读,“鸟飞绝”,不是没有鸟,而是高高地一个黑点似的飞着一两只鸟,“万径”也不是路很多,而是只有那么一两条路铺在那里,是不是孤独的画面感就更强了。此处作者多半用的是夸张手法反其道而写。

直到我发现诗中的这个人,要是作者的话,画面色彩就要变了,那将不再是孤独的了,在漫漫大江上,在这个崇山峻岭中,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要“我”愿意垂钓,一切都不在那么重要,一下子那些大的景致立马推出了“我”的视野。于孤舟上,垂钓那有所谓无所谓的一条鱼。“我”是那么傲然挺立,内心强大。这样看来,我们作为读者应该努力地把自己拉升到作者的位置去品作品,认识上一定会有更深的发现。而不是依靠了解作者生平,死框一首诗,那么那种方法多多少少是不是缺乏些灵性呢?

《被酒独行之一》趣解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苏轼的这首七绝,多有翻译是喝上酒去拜访朋友,然后迷路了,因为看到牛屎,一直追寻到牛栏,发现家在牛栏的西面。

历来大家的







































白殿疯病正常生长在哪里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