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乡村宗艾镇下州村古老的村名还是个

寿阳文化

                          走进宗艾古镇古民居探寻寿阳“艾商精神”          下洲村:古老的村名还是个谜

下州村位于寿阳北境的双凤山脚下,距离宗艾古镇五华里,故而历来归宗艾管辖。下州地处山谷丘陵洼地的一处高堆上,人称“凹中之堆”,即进入下州,必得先下坡进入谷底,然后再爬坡登上村落。这一地形与“堆中之凹”的宗艾镇正好相反。下州村的低洼地势决定了它的周遭山环水抱,植被浓厚,实际上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随着近年水位的下降,它又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天然湿地。居住在这里的山民,依次分散地居住在南凹、北凹和下州三个自然村里,耕种着多亩土地。现今村里的姓氏以聂、阎、贾、魏、王、祁等居多,但各个姓氏的族人分别是何时来到村里,已不可考。但从村中建庙的时间可以推测,据《寿阳县志》(清光绪版)记载,下州村福兴寺建庙于北魏正光二年(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福兴寺现在虽已不存,但至少可以说明,下州村的建立应在年前左右吧!那么,下州村的村名有的说是“下周”,有的说是“下州”,有的写作“下洲”,还有的认为可能是“夏州”。真是群口不一,众说纷纭。

但凡古村,其村名必有来历。我国地名自古有的以山水地貌为命名,有的以部落姓氏为命名,有的以吉祥寓意命名。还有的以历史事件为命名,有的以历史名人为命名,还有的以《易》学阴阳理论命名等等。以山水地貌的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以阴阳理学的如,寿阳、山阴、淮阴、襄阳等。“水之南,水之北为阳”。如今寿阳之名,一如《辞海》所言:“晋置县,以寿水之阳得名”。地名不仅仅是个代号名称,更赋予了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寿阳有多个村落,各有各的名,按地貌的有,山:方山,冯家山,大山南,李家山等;沟:草沟、后沟、温家沟、朱榆沟等。以方位的有中曲、北王昌,南燕竹、北燕竹等。

以家族姓氏的有庞庄、晓庄、康家庄、温家庄等,以村貌命名,但相对叫的少,有城治、堡底、落摩寺、任家店、黄门街、李生院、宇家庙、丰古塔、太安驿等。描述心情预示吉祥命名的有:半月、元立、太平、解愁、顺华、白云、天恩等等,所以寿阳的村名极其讲究,真是美不胜收。

据弓有芳《大美下州》一书说,其实下州村最早的名字叫“都维”村。下州村以聂毓湘为首的文人们曾经组成一个诗社之类的组合,并出版一本小册子《夕阳渡》,由聂毓湘主编。书中的《小蓬莱序》一文中,开篇就是“马首名村,都维宗党”一句。文中的“都维”下有注解说,“下州旧名,见方山唐天佑碑,村寺明永乐石幢”。在这部书中,多处用到了“都维”二字。在一首诗中写着“君不见都维之乡冠上游,富室沿街排已秋;又不见都维之乡领北鄙,贵人隔巷挺而起”。这里的“都维之乡”实际上就是“都维乡”。《寿阳县志》卷十三杂志一则中,写道“方山唐天佑四年碑,下州村福兴寺明永乐十七年石幢,有都维乡、副维乡、募义乡……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下州”叫的“下周”呢?在新版《寿阳县志》第十三章地名考中,“该村地处低洼,唐时下州居民多姓‘周’故而在明代本村改为‘下周’”。在元代至正年间的双凤山《重修北山龙王庙碑记》中,“祠下有富有四村也,一曰西张村,二曰范村,三曰下周村,四曰东光村”。文中提到的四个村子都是现今下州附近的村名。到了明代,嘉靖元年()的《祠下五龙庙圣母殿碑记》中,也提到“其近若东光、下周、西长、范村各建龙殿,为双凤之行祠”。这应是“下周”向“下州”转换的阶段。

至于现在的“下洲”村名,一是源于下州地处水蚀之地,人们以地貌而描绘,谓之带“水”之“洲”,但在诸多古文字中并未得见如此实例,应该认为是后来人们的笔误。

而今日“下州”在古时为“夏州”一名,一是基于有上就应有下的对应村名,而此处仅有下州,而无上州。这与我县有“上湖”就有“下湖”,有“东村”就有“西村”的称谓习惯似有不符。二是据《山西通志》所记载的几次大迁徙形成的“移民痕迹”。寿阳不仅经历过几次大的向外迁徙,同时,寿阳又是接受塞外民族大量迁入侨置的“安置地”。晋末以后,寿阳一带战乱频仍,干戈不息,遂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年)迁寿阳县民至大陵城南,别置受阳县,县址即今文水县的旧城庄。“寿阳”改为“受阳”,据说是因当时胡汉音译译言之讹而造成。直到隋开皇十年(年)全国统一后,才将受阳县迁回原寿阳城。在这段时期,战争离乱,流民漂泊,寿阳县在外漂泊寄治了年,还被少数民族误称“受阳”达年,到唐贞观十一年(年)才终于得到正名,又称为“寿阳”并延续至今。这是寿阳移民向文水的大迁徙。寿阳沿革史上,同样也结集过大量的侨置郡县。从西晋末至北朝这一动乱时期,北方的郡县随着流民一起南迁,山西北部的郡县也向中、南部迁徙。当时除寿阳县迁至今文水县境内,还有朔州和夏州所属的7郡13县一并侨置到寿阳县境内。它们是:太安郡的荻那县(今草沟)、捍殊县;广宁郡的石门县(今石门)、中川县;神武郡的尖山县(今神武)、殊颓县;太平郡的太平县(今太平)、太清县、永宁县;附北郡的附化县、恩泽县、五原县、广牧县(今古城);还有夏州的太安郡、神武郡等等。一县境内同时容纳了如此众多的州、郡、县,这在寿阳历史上可谓是“非常时期”。

时至今日,有些侨置郡县名还保留在寿阳的地名中。如现在寿阳县有太安驿和太安村,分别是朔州的太安郡和夏州太安郡的寄治地;神武村现名尖山村,是神武郡和尖山县的寄治地;女英雄尹灵芝的故乡太平村是太平郡的寄治地;而朔州则是寄治于寿阳城中,驸马城是附化郡的寄治地,“下州村”正是“夏州”的寄治地。

这一点也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协同寿阳县有关部门,对位于寿阳县城南5里的北齐贵族厍狄回洛墓进行了发掘,其墓志称“葬于朔州城南”,证实“寿阳”确是当时朔州的寄治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1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