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水鈲子”和省级非遗项目“福胜锣鼓”代表文水参加了首届山西艺术节吕梁市文化艺术周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吕梁市文化局正县级调研员张唐迎,文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新杰及县文化局领导等亲临场观看了演出。
在山西大剧院前露天广场上,余名身着特色服装的演员,将融打击乐、舞蹈、表演为一体的“文水鈲子”、“福胜锣鼓”所蕴含的农耕文化、黄土气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文水鼓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场上,铿锵的鼓乐,激昂的演奏,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现场掌声雷动,叫好声声。
文水鈲子,起源于山西省文水县凤城镇岳村,被当地民众称之为岳村鈲子。文水鈲子因表演中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鈲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而得名。
文水鈲子是先民与大自然、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的一种特有文化。
文水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
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
如今的文水鈲子共有四个乐章和其相应的阵形。分别为《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普降甘露》、《喜庆丰收》,寓意深刻,可自成一体,亦可融合贯通,一气呵成。改编后的文水鈲子融打击乐、舞蹈、表演为一体,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整个表演雄浑激烈,苍凉悲壮。
“岳村鈲子桥头鼓,要看红火接麻姑!”这是流传百年的文水民谣,也是文水百姓最欢迎的表演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文水鈲子的功能也逐步发生着变化,从起源时的祭祀祈雨功能转变为广大劳动人民迎神赛社的民间艺术文化。岳村鈲子以家族与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习。
文水鈲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山西省锣鼓四大精品之一。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文水县西槽头乡闫家社村一带的一种打击乐,其产生已有多年的历史。
福胜锣鼓最初由“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四部分组成。狗咬狗,像口技一样模拟人喊狗叫,声音惟妙惟肖;刹朝令,刹是古刹宝寺的刹,表示一种寺庙,音乐有朝拜寺庙的意思,表演起来庄重热烈;将军令,与古代的军事有关,一般是打仗得胜归来的欢迎曲目;步星斗,原为僧人踏着日月星辰方位边走边舞的形式,音乐优雅舒适,和风细雨扑面而来。 北宋时期,闫家社人周天庆金榜夺魁,乡亲们用最美的锣鼓音乐,夹道欢迎本村骄子衣锦还乡。在周天庆的提议下,福胜锣鼓四部曲更名为: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凯旋而归、平步青云,合称“状元过街”。
福胜锣鼓是宗教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碰撞迸出的灵感火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汲取了黄土风情的精髓,受到了祈雨民俗的熏陶,兼容了多种艺术的优点。它是当地历史变迁的见证,它是文水人民坚定信仰和美好希望的寄托。它对研究文水古代的宗教、文化、艺术、民俗、铸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文水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年,福胜锣鼓被列入第三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水县文化网
编辑:马红梅冉艳娜责编:郝宏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