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伦刘胡兰就义冯法祀中国美术馆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门票赏析(23)

刘胡兰就义(冯法祀)

王海伦

图1

此前的系列文章中先后介绍过位列“中国革命峥嵘岁月80年10部红色美术经典”三甲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孙滋溪的《天安门前》,这枚美术馆免费门票上正是三甲中的另一幅作品,由我国著名油画家冯法祀先生于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刘胡兰就义》(图1)。画家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完成的这幅革命历史画是五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他坚持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

冯法祀青年时师从徐悲鸿先生,年参加工农红军,投身抗日运动。青壮年时代战火遍地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奠定了他此后把艺术根植于广大劳苦民众之中的基础。年他出任中央美院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科主任、教授,年参加央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时完成了《刘胡兰就义》(图2)的创作。画家受刘胡兰视死如归精神的感染,年开始进行创作准备,期间多次到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访问刘胡兰的亲人和生前友人,并在北京走访扮演刘胡兰这一角色的影剧演员,从她们那里借鉴塑造刘胡兰这一英雄人物形象的经验。

图2

冯法祀曾说“现实主义搞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画家就像一个导演,你得学会安排画面,并且要考虑怎样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你的思想中来”。《刘胡兰就义》正是经过多次苦心孤诣构图的修改,最终达到了人物和环境典型性、情节选择、构图安排和画面处理的巅峰。这幅画是画家吸取、借鉴苏联油画创作技法经验与表现大型题材结合的一次尝试,用笔洗练、果敢、肯定,寥寥几笔,集中表达了形、神、主客观种种因素。中国美术馆除馆藏有该作品外,收藏的《刘胡兰就义》一系列素描稿、创作稿、人物写生和造型等相关研究稿(图3),更是与原有藏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系列,极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画家谈到最初一次的草稿是刘胡兰面向铡刀,导演夏淳建议应该面向群众,跟群众告别,所以之后的构图思路改为刘胡兰的面孔向着群众。

图3

和图3的草稿比起来,最终定稿中构图增加一左一右两个人推着刘胡兰,画面中心形成三个人的形象。因为在构图上一个人是很孤立、没有力量的,而三个人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力量。身穿黑色衣服的刘胡兰与穿着黄色衣服的国民党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组成一支定海神针,构成画面故事性最稳定的结构是整张作品的灵魂,刘胡兰的头正是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连马克西莫夫在讲构图时也拿这幅画示范,认为构图中心非常好,三个人拧在一起引发了反动派和群众的反映。

作为现实主义绘画画家徐悲鸿和马克西莫夫的学生,冯法祀在画面上充分体现了“瞬间性典型”,将刘胡兰慷慨赴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刘胡兰就义》以威逼恐吓和宁死不屈的冲突为导线,以刘胡兰就义前在群众中引起的不平、悲愤,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的惊恐为描写情节,采用了分组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不安的人群与反面人物形成了冲突的两个方面,阴沉的天空与群众中间的灰色调进行搭配与国民党身上的衣服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除了彰显画家具有处理复杂构图的能力和强调色彩的生动性外,也体现出他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冯法祀在云周西村时通过画速写收集了大批作品素材,包括刘胡兰的母亲、妹妹、当地老汉(图4)等,最终把多人特点综合成画面里需要的形象。

图4

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必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只要历史在发展,这种表现历史为主题的绘画将永远不会消失,《刘胡兰就义》就是这样一幅凝固了历史瞬间的巨作。而在画家当年多次探访的云周西村,年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就落成了刘胡兰烈士陵园,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后经多次整修扩建。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图5)。除了冯法祀的作品外,刘胡兰慷慨就义的瞬间也曾被多位画家的画笔记录,并登上了门票(图6)。

图5

图6

《刘胡兰就义》创作于50年代末,已经不再处于战争时期,冯法祀可以从容思考所要表现的主题和进行深入细致的艺术加工。而他在40年代参加抗敌演剧队时期的作品因为诞生在战争的烽火年月,被徐悲鸿评价为“彼皆以急行军作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作法又深刻。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急行军”的战斗作风是冯法祀在艺术上的特色,他总是真实地、甚至是直截了当地把那些不可追回的战斗生活、劳动者的苦难以速写式的笔触留存了下来,像报告文学,客观、生动、准确地反映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战斗生活,因为不过多依靠艺术加工而直接用生动事实和人物形象说话,更具有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所没有的打动人的力量。

《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等代表作是画家战争时期真实生活的记录。年冯法祀受演剧五队邀请赴云南保山随队赴缅甸劳军,在前线战壕里写生了《捉虱子》,成为之后创作油画《捉虱子》的原始稿(图7)。该作虽反映抗战但视角独特,士兵们没有拿枪而是在捉虱子。战争的生活各种各样,捉虱子一幕恰恰表现了战争的艰难,画家以无言的真实表达出对普通士兵的同情。《晨会》(图8)则是冯法祀对自己亲身生活的环境和周围同志的亲切回忆和描绘。他随演剧四队在抗战八年中转战十余省市,这幅画表现了演剧队富有朝气的战斗生活,以及工作条件的艰苦和长年的流动。环境描写精练真实,除了不可少的道具箱外,还有挂在木柱上装了木匣的旧闹钟,随意挂起来暂用以挡风的幕布,要漏雨的顶栩,偎依在主人脚下垂着耳朵的黄狗。这些经过选择而用写意手法画出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亲切。对画中的人物,画家避开了对细节过多描写而追求动作的整体感和鲜明性,给予每个人物以特定的动作,创造了典型化的形象。

图7

图8

作为这一段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冯法祀的作品正是他关切时代命运、以作品唤醒人民、宣传抗日救亡工作的佐证。最能代表他艺术思想的是他在年主持南京学联召开座谈会时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我们当时是接受现实主义的。我们画的东西反映的是人生,要把人生的正气、欢乐真实地表现出来”。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图9)就以画家一直秉承的创作信条为名,构成了他艺术人生的宏览。在展览举办之际,画家家属更是将件冯法祀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就包括《晨会》和《刘胡兰就义》创作稿等。

图9

同年在画家任教的中央美院,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冯法祀的开山途”和家属艺术品捐赠仪式也隆重举行。展览取名“开山途”意指先生一生在艺术之路上从未停止开拓,是对他艺术精神和意志的敬仰。年徐悲鸿建议以“开山”为题材画成巨幅创作以摆脱群龙无首的局面,冯法祀就在重庆完成了这幅高3米、宽2米的巨幅油画(图10),以强有力的笔触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的壮志豪情。展览围绕《开山》展开,突出了画家在进行主题创作背后的艺术准备、风格变化过程和其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他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情怀。

图10

参考资料

1.冯法祀与《刘胡兰就义》(中国美术馆)

2.油画先驱——冯法祀油画赏析——以《刘胡兰就义》为例(艺术品鉴)

3.急行军的战斗风格--看冯法祀画展(美术研究)

4.为人生而艺术—冯法祀访谈(美术观察)

5.焦点专题

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中国美术馆)

6.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宏览“艺为人生”(中国美术馆)

7.冯法祀的“开山途”——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隆重开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8.态-当代中国油画研究展”参展艺术家——冯法祀

9.刘胡兰纪念馆百度百科

10.收藏网(图5、6)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xw/6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